思想散步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qng1008 前三十年写日记,后三十年写博客

博文

《温病明理》贬叶排吴的功过得失——兼与柴中元同志商榷

已有 4266 次阅读 2010-9-1 15:54 |个人分类:思考中医|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恽铁樵, 温病明理, 叶天士, 吴鞠通

    柴中元同志的“恽铁樵及其《温病明理》”(见《湖南中医学院学报》1986年第1期),对恽铁樵的贬叶排吴思想评介扼要,贬褒分明,笔者读后,获益不浅。然又觉有未尽之意,今不揣愚陋,谨就恽氏若干论点再作辨析,不当之处,恳盼斧正。

    一、热病皆伤于寒

    现在一般认为“温病是由温热病邪所引起的热象偏重,易化燥伤阴的一类外感疾病”。感受四时温热病邪而为温病的理论是明清医家的一个重要贡献。恽氏贬叶排吴,首攻其说。他认为,“春之热病伤于风,夏之热病伤于热,秋之热病伤于燥,长夏之热病伤于湿,无有是处”。他的理由是,“凡热之而热,寒之而寒,惟死体为然,生物则否。”他的例证是,“以手搏雪,寒也,然须臾之间,反应则起灼热。夏日拥炉,热也,汗出多,毛窍开,则振寒。故冬日伤寒可以病热;夏日伤热,则起痧气,而为霍乱吐泻,服十滴水辄愈,是其病寒也。故谓受热而病热,无有是处,须知受热竟不病热。……其长夏而病发热者,依然是伤寒也。”因此他主张:“冬之热病是伤寒,春之热病仍是伤寒,夏之热病,秋之热病,依然是伤寒。”

恽氏之论,其偏有三:

    1.偏离了临床医疗的实际情况  寒温混治是“不死于病而死于医”的重要原因,人们经历了漫长的摸索,才终于喊出“温病不得混称伤寒”。恽氏提出“伤寒则病热,伤热则病寒”,是否要人们审因论治,热病用热药呢?如果不是,则又与辨证求因相背。

    2.偏离了中医经典的理论体系  挥氏仅凭《素问·热论》的两句话,“人之伤于寒也,则为病热”,“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就引出热病皆伤于寒的论点,是孤立、片面地理解《内经》原文。从“病机十九条”及其它条文可以看出,祖国医学的“六淫致病说”强调多因多果和辨证求因。恽氏称“受热而病热,无有是处”则未免主观。

    3.偏离了逻辑思维的运用原则  恽氏单从“以手搏雪”,“夏日拥炉”得出伤寒病热,受热病寒的普遍命题,是运用枚举归纳法直接从特殊跳到一般的草率结论。枚举归纳法的致命弱点是结论常出偏差,它必须与其它逻辑方法配合使用。而且恽氏没有具体分析,搏雪发热,拥炉汗出是机体的一种生照效应,以此推论热病的病因则不免挂一漏万。

    二、温病从口鼻而入之说亦不成立

    恽氏又把矛头指向明清医家对伤寒、温病邪入途径的区分上,“……不可解者,为伤寒从毛窍入,温病从口鼻入。大约鞠通创混病自口鼻入,为其最得意之语。不知此说,绝不可通。”但他提出理由,“一,《内经》言凡热病皆伤寒之类,凡邪风之害人,皆始于皮毛。今言从口鼻入,由里出外,是必温病在《内经》凡热病三字范围之外而后可。二,既言从口鼻而入,鼻通于肺,故在手太阴,然则口通于脾,不在足太阴乎? 三,经言天之邪气,感则害人五脏,此言不治皮毛,即有害五脏之可能,所谓病能也。曰水谷之寒热,感则害人六府,此真从口入者。更证之于实验,饮冰而洞泄,触秽而为霍乱,空气中微菌传染为各种疫病,此真从口鼻入者。若云天之邪气,感亦从口鼻入者,于《内经》无征。四,鞠通谓《伤寒》言中风,是西北方之寒风;彼所言之温病,风为火母,乃从东南方来解冻之温风。寒风从毛窍入,温风从口鼻入,不知出何典记,有何理由?诚咄咄怪事!”

    笔者认为,恽氏在贬叶排吴的论述中,一以《内经》之是非为是非,带有浓厚的厚古薄今色彩。而且,没有弄清中医“六气”与西医“微菌”之间的关系,就划定六气只能自皮毛入,微菌传疫才从口鼻入,难免妄断。恽氏指出《条辨》既言从口鼻入,而只谈鼻通于肺,不谈口通于脾,是为明鉴之论,因为湿湿病确以脾胃为重心。当然,《温病条辨》以寒风从毛窍入,温风从口鼻入来区分伤寒与温病尽管显得牵强,但重视外感病邪自口鼻而入的传染途径,毕竟是个了不起的进步。

    三、神昏为热入心包者非是

    叶天士的“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十二字,素为“寒温论争”的焦点。崇叶者奉若信条,贬叶者视为草芥。其中尤对“逆传心包”四字争议最多。陆九芝倡温病为阳明病之说,力主神昏当清泻胃肠之热。恽氏则以西印中,谓“心囊并不能使人神昏,故谓神昏为热入心包者非是。神昏由于神经起变化。神经所以起变化,由于血燥与酸素自燃,用凉血药则差减。生地、玄参是也,犀角则误。病属空气与血之关系,谓为从口鼻入,则根本错误。谓为温邪犯肺,逆传心包,亦去题万里。”“用药亦无有是处。清宫、增液、一甲、二甲、大小定风珠,一派滋腻之药,无非痴人说梦。”

    由于恽民对西医知识不甚了了,勉强汇通就闹出许多非驴非马的东西来,如“酸素燃烧”等等。其实,恽氏曾在《群经见智录》中说过,“《内经》的五脏非血肉的五脏“,到贬叶时连心主神也要怀疑,可见并非尊经。验之临床,逆传心包之证包括现代医学的中毒型流感,各种细菌性、病毒性肺炎引起的中毒性肺炎或并发的脑膜炎等等,主要是毒血症导致的急性心血管功能不全,血压降低、组织灌注不足,表现为高热、昏迷或意识不清、谵妄等等。而犀角清热凉血、泻火解毒,有强心、升压、镇静之功,为治疗热入心包之要药,岂可废弃? 

    鉴于柴中元同志评介《温病明理》以褒为主,本文讨论了恽氏贬叶排吴的某些过失。当然,恽氏《温病明理》的撰书动机不仅是贬叶排吴,关键在于通过此种方法以消除叶吴之后的医学时弊。从这种意义上讲,《温病明理》的历史功绩又是不可抹煞的。笔者深感,中医作为一门经验医学,充满了名医和时弊的对立统一。我们只对外感热病的历史稍加寻索,就可以看出一条清晰的脉络。张仲景《伤寒论》之后,有滥用桂麻之弊,河间起而革之,主六经皆是热证,而寒凉之风遂盛。景岳又以温为补,其偏延至天士,叶吴力救其弊,而清凉滋腻之风又兴。陆九芝之后,近代名家纷纷贬叶排吴,《伤寒论》研究又成时髦。虽然,祖国医学在这种名家斗时弊、名家兴时弊的反复中不断向前,然而,名家之后即出现时弊的现象不也发人深省吗?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79293-358291.html

上一篇:《格致余论》与宋元理学
下一篇:舔犊之情
收藏 IP: .*| 热度|

0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 09:5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