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散步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qng1008 前三十年写日记,后三十年写博客

博文

段德昌烈士被害的不同版本

已有 235 次阅读 2024-12-27 21:19 |个人分类:谈情说爱|系统分类:人物纪事

段德昌烈士是师姐的亲爷爷,湖南南县人,于1933年5月1日牺牲。1952年8月3日,毛泽东主席为段德昌烈士家属签发的中央人民政府第一号“革命牺牲军人家属光荣纪念证”(图1)。

01.jpg

图1  此照片由南县档案馆提供,档案原件存段德昌烈士家属手上:“段德昌同志在革命斗争中光荣牺牲,丰功伟绩永垂不朽,其家属当受社会上之尊崇……”

照片上的这张“革命牺牲军人家属光荣纪念证”,编号为“第零零零壹号”,签发人为“毛泽东”。网上有关他被害的记述有许多不同的版本,笔者搜集如下:

Ai智能回答:

段德昌是被国民党地方武装杀害的。1933年5月1日,段德昌在湖北巴东县金果坪被国民党地方武装杀害,时年29岁[1,2]。

《建党百年<党史故事>第42讲——段德昌:共和国“第一号烈士》称:

2021年6月8日,南县德昌公园段德昌生平业绩陈列馆,馆长蒋学军忙得“脚不沾地”。陈列馆将在闭馆修缮后,于6月中下旬重新对外开放。

......令人惋惜的是,1933年5月,苏区内部“肃反”扩大化,段德昌被错杀。临刑前,他“共产党人砍脑壳也要讲真话,我相信中国革命一定会胜利,红军要打回洪湖去,不要忘记了洪湖人民......。”

来自孙彤的文章“‘常胜将军’段德昌”(《解放军报》2021年4月3日):

夏曦主持湘鄂西中央分局工作后,执行“左”倾冒险主义和宗派主义的方针,在“肃反”中错误地杀害了段德昌等大批优秀干部。1933年5月,湘鄂西苏区群众含泪埋葬了段德昌的遗体,并在他坟前栽下代表他年龄的29棵青松。

来自廖春梅的文章“被自己人砍头的共和国第一烈士段德昌”(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2014年11月15日15:08):

针对夏曦大搞“肃反”扩大化,段德昌当面指责他:“你把根据地搞光了,成千上万的共产党人被你杀了,你是革命的功臣还是革命的罪人?”夏曦因而决意除掉段德昌。

1933年4月下旬,夏曦通知段德昌到中央分局驻地金果坪开会,段德昌自知不妙,但仍镇定自若地赴会。行前,段德昌对爱人刘淑云说:“夏曦要继续杀人,我反对,他杀的全是我们党的精华。我不痛心吗?我估计他会对我下手,你要保重,你腹中有孩子。我们从洪湖一路打过来,征战5省,行程 7000里。你将来生了孩子,如果是男孩,你就叫他段五省,如果是女孩,你就叫她段七千,以示对我的纪念好了。”

果然段德昌一到,就被以“改组派”、“逃跑主义”的罪名逮捕。段德昌虽立下了“给我四十条枪,三年内不恢复洪湖苏区,提头来见”的誓言,但被拒绝。段德昌还将于谦的《石灰吟》“千锤万炼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一诗抄下,贴在羁押的石洞中,以抒其怀。贺龙闻讯拍着胸膛对夏曦说:“我了解段德昌,我担保段德昌不是改组派!”可夏曦威胁贺龙:“你担保他,谁又能担保你呢?这是中央分局的决定,你敢反对?”自身难保的贺龙只好悲痛万分地对段德昌说:“德昌,我胡子保不了你,对不起你,但党和洪湖人民是不会忘记你的。”

1933年5月1日下午3点,在金果坪江家村的山坡上,夏曦宣布了段德昌的所谓“罪行”和执行死刑命令。段德昌喝道:“不要用子弹,留下一颗子弹去打敌人!”并深情地对在场的干部群众说:“共产党人砍脑壳也要讲真话,我相信中国革命一定会胜利。红军要打回洪湖去,不要忘记了洪湖人民;红军要赶快恢复党的组织,没有党的领导,红军寸步难行;肃反肃到德昌止,再也不要自相残杀了!”并高呼: “同志们,永别了!祝革命早日成功!中国共产党万岁!苏维埃万岁!”

贺龙端着一碗粉蒸肉来到段德昌面前,含泪说:“德昌,吃点吧。”段德昌抬眼看了看贺龙,几滴泪珠滚了下来。贺龙喝令左右:“给段师长松绑。”战士们不敢动手。贺龙就亲自为段德昌解开绳索。段德昌接过粉蒸肉,拿起筷子,吃了几口,深情地望了望贺龙,挺胸走向刑场。

据刘国平文章“新中国‘第一号烈士’段德昌”(金台资讯 2023-07-08 09:00):

1933年3月24日,湘鄂西中央分局在巴东县金果坪开会,检查根据地斗争失败的原因,研究今后的行动方向。夏曦认为失败的主要原因是由于“肃反”不力,并提出解散湘鄂西共产党等。段德昌认为洪湖根据地的丧失,主要原因是错误“肃反”和执行了错误军事路线。两人针锋相对、互不相让。3月25日,段德昌被诱捕,5月1日被杀害。

据“历史寻觅”2023-02-28 23:00“共和国第一号烈士,36名军事家之一,他因何在29岁惨遭诬陷杀害?”:

经过多次折腾的洪湖苏区,先前取得的革命成果已然不在,段德昌却不忍心当地群众再度遭到迫害,即便他对夏曦的一意孤行愤懑不已,可为了大局考量,他依旧委曲求全,请求回到洪湖苏区继续坚持革命斗争。

灼灼赤子心,在夏曦这里却成了“企图分裂红军”的罪证,就在他认定段德昌为“改组派首领”后,掀起了第三次大肃反。

1933年3月至4月,段德昌被关押了整整54天,还因此受尽折磨,即便当时以贺龙为代表的多名革命干部纷纷努力劝说着夏曦,可夏曦仍旧铁了心要处决段德昌。

5月1日,夏曦在巴东县金果坪召开“公审大会”,堂而皇之地列举了段德昌的三条罪状:其一,阴谋分裂红军;其二,企图暴动;其三,迫害群众,是改组派首领。

大会之上,段德昌问心无愧地强调:“党叫我做什么,我就做什么,从没讲过价钱!”贺龙等人也在为他做最后的争取,奈何这位良将还是惨死在了自己人的枪口下,如此,也就有了开篇提的那一幕。

来自宋福祥的文章“溇水河畔的红色故事”(《恩施日报》2023-07-25):

1933年4月下旬,被称为“常胜师长”的红军独立一师师长段德昌和夫人刘淑云被夏曦诬为“改组派”,被关押在邬阳关的杨家村两个多月。刘淑云怀有身孕,陈连振的夫人龚玉兰多次设法营救未果。看到局势越来越严峻,龚玉兰心急如焚,斗胆闯入夏曦住所与其理论。她语气坚定地说道:“就算段德昌和刘淑云有罪,可刘淑云肚子里的孩子也有罪吗?你夏曦如果青红皂白不分,连起码的良知都没有,我龚玉兰死也不会放过你!”

无奈之下,夏曦对龚玉兰说:“已经怀孕的刘淑云可以交给你看管,如有闪失,我拿你是问!”看到营救刘淑云有望,龚玉兰心中暗喜,就望着夏曦拍胸膛说:“你放心,如果刘淑云逃跑了,拿我的脑袋抵命!”签字画押后,龚玉兰把刘淑云接走了。

事后,夏曦分析龚玉兰的话,感觉邬阳关的陈家人可能会营救段德昌。于是他秘密下令,将段德昌押解到巴东金果坪。

段德昌被绳索捆绑着。路上,执行押解任务的人一直沉默不语。他们觉得师长段德昌蒙冤了,心里不好受。走到茶莲河边,带班的下令歇息,不仅给段德昌松了绑,还提高嗓门大声说:“大家一路要提高警惕!去金果坪的途中有两道重要的关口:第一道是二岔口,向右可以通石龙寨,是去鹤峰的要道,向左可以上官店;第二道是金鸡口,向右可以经枯笼溪到五峰,向左可以上偏岩嘴,直插建始猪耳河!”段德昌一听,立刻明白了他们的用意,不仅给他松了绑,而且还给他指了路,分明是想放他逃走。可段德昌却说:“我是堂堂的红军师长,绝对不会逃走!”

走到金果坪已是凌晨,段德昌饥渴难忍,心中十分悲凉。随后的几天,审讯一直没有停止。段德昌愤怒无比,他原本可以纵横沙场,杀敌建功,却被夏曦所害,身陷囹圄,受尽了摧残和折磨。他对审讯的人吼道:“你们应该明辨是非,捍卫真理,多把心思和手段用在对付敌人上,不要迫害自己的同志!”于是,审讯的人向夏曦报告:段德昌态度强硬,拒不交代自己的问题。

4月30日,晚餐时,段德昌看到了送到监房的酒壶和酒杯,知道自己生还无望。审讯他的人最后问他:“你还有什么要说的吗?”段德昌横眉冷对,从牙缝里挤出一句话来:“杀我的时候不要用枪打,节约一颗子弹去打敌人!”

5月1日午时许,段德昌抬头挺胸,朝江家村东头走去。望着远方的一片光亮,他似乎坚信革命一定会成功,组织一定会还他清白之身。

卡迪罗的文章“无衔军事家段德昌,一手带出铁军红9师,却被夏曦杀害”(见兵说:“75个红军师29”2020-05-02 09:47),据师姐确认,这个比较符合事实:

......段德昌不想把经营了五年的洪湖苏区就这样丢给蒋军,想带着红9师再打回去,毕竟红9师是洪湖苏区土生土长的子弟兵部队。夏曦得知消息后暴跳如雷,下令把段德昌和师政委宋盘铭捆了起来,并宣布他们是要“率部叛逃”,第二天,段德昌就不幸牺牲,宋盘铭则在1933年年底遇害。事后,由时年28岁的汤福林继任红9师师长,他是湖南桑植人,曾任荆当独立团团长。

之后,贺龙曾一度率红9师在外线单独活动,但由于部队战斗力大为下降,在和湖北军阀徐源泉和湘西军阀陈渠珍的作战中连战连败。1933年底,红9师在和红7师会合后,继续后退,一直退到黔东才站稳脚跟。在贺龙、卢冬生等人的斗争下,夏曦才部分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同意恢复取消了一年多的政工制度,廖汉生被任命为红9师政委,钟炳然接任师长。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79293-1466296.html

上一篇:[转载]女老师将红色家风融入英语课堂,原来她是新中国“第一号烈士”段德昌的后人
下一篇:[转载]聂华苓与华文文学学术研讨会
收藏 IP: 223.74.153.*| 热度|

5 张晓良 郑永军 杨正瓴 武夷山 王安良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8 13:5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