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散步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qng1008 前三十年写日记,后三十年写博客

博文

金栋:五行之解暨帛书《易传》五行考识

已有 207 次阅读 2024-12-28 17:57 |个人分类:医学史话|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金栋按:五行作为哲学概念而被抽象化,并构建了庞大的宇宙模式,从而附会推演天、地、人三才之道,乃战国秦汉以后之事矣!如梁启超《梁启超论中国文化史》说:

“春秋战国以前,所谓阴阳、所谓五行,其语甚希见,其义极平淡。且此二事从未尝并为一谈,诸经及孔、老、墨、孟、荀、韩诸大哲,皆未尝齿及。然则造此邪说以惑世诬民者谁也?其始盖起于燕齐方士,而其建设之传播之宜负罪责者三人焉,曰邹衍,曰董仲舒,曰刘向。”

自此以后,中华传世典籍大行其道而广演其说。如“《尚书》中之《洪范》,《吕氏春秋》及《礼记》中之《月令》……要之皆战国时阴阳五行家之言也。”(《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上册》》)及《素问·金匮真言论》《阴阳应象大论》等皆与此有关。

01.jpg

据相关史料及梁启超等考述,战国时期之邹衍是将阴阳、五行合流说之始创者。太史公司马谈谓之“阴阳家”,《汉志·诸子略·阴阳家》袭之。实际上,邹衍只论五行(五德终始),未及阴阳。因从现存传世有关邹衍的文献中,并未见到其有论述阴阳说者。

谢松龄《天人象:阴阳五行学说史导论》说:

“邹衍素来被目为‘阴阳家’或‘阴阳五行家’。《史记》述其‘深观阴阳消息’‘以阴阳主运显于诸侯’。‘论著终始五德之运’‘称引天地剖判以来,五德转移’。看来邹衍是既言阴阳,又道五行的。由于其著作皆亡佚,我们无从了解其体系的原本面貌。但就现存有关邹衍思想的文献看,其五德终始说中并无阴阳观念。因此,即使邹衍兼言阴阳、五行,亦尚未将二者融合为一。”

而真正将阴阳、五行合流成为宇宙构架者,当是汉儒。《汉书·五行志》说董仲舒“治《公羊春秋》,始推阴阳为儒者宗”而大倡五行说,后其说大显。而董氏治学非治《易》者,乃治《公羊春秋》,倡“天人感应”之神学宇宙观,说《春秋》之灾异等。汉时,由于官家政治思想需求,先秦阴阳家等阴阳说被汉儒五行化了,且五行说成为汉代官家统治哲学已被神话(两汉之际,谶纬神学迷信思想大盛,充斥朝廷内外)。后来,五行与八卦相配,结合当时之天文星象干支历法、谶纬神学的迷信思想等,成为占卜术数之源,推测国运、占候人事之吉凶祸福等,一直延续至清末。实际上,时至今日,民间早已有复燃之势。《梁启超论中国文化史》说:“阴阳五行说,为二千年来迷信之大本营,直至今日,在社会上犹有莫大势力。”

实际上,五行已不单纯指木、火、土、金、水这五种物质本身,已远远超出了具体的物质,而被抽象化了,即指木、火、土、金、水这五种物质(性质所代表)的运行(与变化)规律。

木、火、土、金、水,乃五行相生序,意义在于“行”。且成为汉代官家统治哲学后已被神话,以此归类、附会推演,用五行生克制化规律,施行政令并规范朝廷命官、民间百姓之衣食住行。当时西汉易学风起,治《易》者又借此说,并附会八卦、干支等阐释推演《周易》,推测国运、占候人事之吉凶祸福等,从而构成天体宇宙、天地人间万事万物“天人一体”、“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天人相应”等自然(神学)宇宙观,影响深远!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下册》说:

“欲明西汉人之思想,须先略知阴阳家之学说。欲略知阴阳家之学说,须先略知阴阳家思想中之宇宙间架。阴阳家以五行、四方、四时、五音、十二月、十二律、天干、地支及数目等互相配合,以立一宇宙间架。又以阴阳流行于其间,使此间架活动变化,而生万物。……不过后来阴阳家即根据此等配合以立说。至《吕氏春秋》及《礼记》中所载之《月令》,则此等配合,即已成阴阳家思想中之宇宙间架。”

有学者认为“《内经》之学,出于道家”(胡天雄《素问补识》),请问,其能统帅以阴阳五行说为核心理论体系推演工具的《内经》全书吗?儒、道二家谁对《内经》理论体系影响之大是否已明?愚见,“对《内经》理论体系影响最大者,是儒家思想”(赵洪钧著、金栋补注《正说内经》),即西汉大儒董仲舒《春秋繁露》之学术思想体系。

02.jpg

兹不揣浅陋,简述战国秦汉时期五行说有哪些?

五行说是封建社会中国人之思想律,汉代是统治哲学且已被神化。据古代贤哲之宇宙思想观,天人合一、天人同构、天人感应、天人相应等学说一直占据古人之思想意识中,五行说则是其具体体现,故有天道五行说、人道五行说、人德五行说、五德终始说、圣王五帝说、人用五行说、人体五行说等共七种之推演阐述。

1、天道五行说(天有五行),指天体宇宙(日、月、地球相互作用所致)自然运行变化之规律,是由五行木、火、土、金、水表述。据少数民族历法十月太阳历及中华传世典籍如《管子·五行》《淮南子·天文训》《春秋繁露·五行之义》等阴阳五行历,将一年分十个月,上半年为阳年,下半年为阴年,用五行木、火、土、金、水表示。见本书相关内容,于此不赘。

2、人道五行说,亦名治道五行说,乃儒家创始人孔子所为。虽未明言“人道五行说”,但在相关典籍中已有其内容,指礼、义、学、仁、乐。见于《礼记·礼运》《孔子家语·礼运》等。

《礼运》提出了圣王治人情之法,孔子说:“圣王修义之柄、礼之序,以治人情。故人情者,圣王之田也,修礼以耕之,陈义以种之,讲学以耨之,本仁以聚之,播乐以安之。”此以种田喻治国,圣王据民众之性情施以礼、义、学、仁、乐五种方法,即人道五行说。此本于天道五行说,是对天道五行说之效法,人事效法天道而行。

孔子之“礼、义、学、仁、乐”五行说重在治国,故亦称治道五行说。孔子说:

“治国不以礼,犹无耜而耕也;为礼不本于义,犹耕而弗种也;为义而不讲之以学,犹种而弗耨也;讲之于学而不合之以仁,犹耨而弗获也;合之以仁而不安之以乐,犹获而弗食也。”

3、人德五行说,指思孟思想中仁、义、礼、智、圣五种德行。传世文献见于《荀子·非十二子》“案往旧造说,谓之五行”之思孟思想,出土文献见于长沙马王堆汉墓帛书《易传》、帛书《五行》及湖北荆门郭店竹简《五行》。思孟五行探讨的是德行,故称德行五行,即人德五行说。思,指子思,乃孔子之孙,受业于孔子弟子曾参;孟,指孟子,孟子思想承袭子思弟子。孟子通过阐发子思学说,继承发展了孔子思想,史称“思孟学派”,乃孔门儒学正宗。

仁、义、礼、智四行,孟子谓之“四端”,《孟子·公孙丑上》说:“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犹其有四体也。”《孟子·告子上》亦有相似说法。《礼记·丧服四制》谓之“人道”,说:“恩者仁也,理(礼)者义也,节者礼也,权者知(智)也。仁、义、礼、智,人道具矣。”帛书、竹简《五行》说:“四行和谓之善,善,人道也。”

至西汉大儒董仲舒在四端之外,加一“信”字谓之“五常之道”,说:“夫仁谊礼知信五常之道,王者所当修饬也。”(《汉书·董仲舒传》)五常(仁、义、礼、智、信),与汉代崇尚五行说有关。董仲舒配以五行、五方等学说论证“五常”思想,并架构成“天人感应”之神学宇宙观,见《春秋繁露》,其后《汉书》《白虎通》尊之。此五常之义与帛书《易传·二三子问》“理顺五行”之义合,即至善性命之“德”行也。连劭名《帛书周易疏证》说:“理顺五行,同于《周易·说卦》所云:‘和顺于道德而理于义,穷理至性以至于命。’”

五常配五行汉代有三种配法如下:

1)董仲舒之配法:木仁,火智,土信,金义,水礼。《春秋繁露·五行相生》说:“东方者木,农之本,司农尚仁……南方属火也,本朝,司马尚智……中央者土,君官也,司营尚信……西方者金,大理司徒也,司徒尚义……北方者水,执法司寇也,司寇尚礼。”

2)班固之配法:木仁,火礼,金义,水智,土信。班固《汉书·天文志》说:“东方春木,于人五常仁也……南方夏火,礼也……西方秋金,义也……北方冬水,知也……中央季夏土,信也。”

3)郑玄之配法:木仁,金义,火礼,水信,土智。《礼记·中庸》郑玄注:“木神则仁,金神则义,火神则礼,水神则信,土神则智。”(《诗纬》同,疑郑注引之)。

4、五德终始说。所谓“五德终始”,乃战国末驺衍关于历史变化的学说。《〈史记·封禅书〉集解》引如淳曰:“今其书有《五德终始》,五德各以所胜为行。”《史记·孟子荀卿列传》:驺衍“称引天地剖判以来,五德转移,治各有宜,而符应若兹”。认为土、木、金、火、水五种物质德性相克的循环变化,决定着历史上王朝的兴替和制度的改变。如夏、商、周三个朝代的递嬗,就是火(周)克金(商)、金克木(夏)的结果。秦始皇以及西汉的统治者都用此说为自己的统治寻找理论依据(张岱年《中国哲学大辞典》)。即

按五行(德)相胜说推演历代帝王更替。始于黄帝(土德)→夏禹(木德)→商汤(金德)→周文王(火德)→?秦始皇(水德)→汉朝(水德、土德之争)……。邹衍著作已亡轶,此说见《吕氏春秋·应同》篇,说:

“凡帝王者之将兴也,天必先见祥乎下民。黄帝之时,天先见大螾大蝼,黄帝曰:‘土气胜。’土气胜故其色尚黄,其事则土。及禹之时,天先见草木秋冬不杀,禹曰:‘木气胜。’木气胜故其色尚青,其事则木。及汤之时,天先见金刃生于水,汤曰:‘金气胜。’金气胜故其色尚白,其事则金。及文王之时,天先见火赤鸟衔丹书集于周社,文王曰:‘火气胜。’火气胜故其色尚赤,其事则火。代火者,必将水,天且先见水气胜;水气胜故其色尚黑,其事则水。”

此乃阴阳家邹衍之文散见于此。清王先谦《汉书补注》说:

“王应麟曰:《封禅书》:‘齐威、宣之时,驺子之徒,论著《终始》五德之运,及秦帝,齐人奏之。’陶宪曾曰:《文选·魏都赋》注‘《七略》云,邹子有《终始》五徳,从所不胜。土德后木德继之,金德次之,火德次之,水德次之。’”

5、圣王五帝说,指上古时期五个圣王以五行相生序推演历代帝王更替,即太皞伏羲氏(木)→炎帝神农氏(火)→黄帝轩辕氏(土)→少皞金天氏(金)→颛顼高阳氏(水)。见《孔子家语·五帝》,说:

“季康子问于孔子曰:‘旧闻五帝之名,而不知其实,请问何谓五帝?’孔子曰:昔丘也闻诸老聃曰:‘天有五行,水、火、金、木、土,分时化育,以成万物,其神谓之五帝。’古之王者,易代而改号,取法五行。五行更王,终始相生,亦象其义。故其为明王者,而死配五行。是以太皞配木,炎帝配火,黄帝配土,少皞配金,颛顼配水。”

文中老聃说“天有五行,水火金木土”,乃五行相克序,而后文五帝法五行系相生序,疑“天有五行”之序有讹误。

6、人用五行说,亦即地有五行。所谓“地有五行”,即指水、火、木、金、土(或金木水火土、或木火土金水之序)这五种物质本身,亦名“五材”,乃人用五行——“天生五材,民并用之,废一不可”(《春秋左传·襄公二十七年》)。

“水火者,百姓之所饮食也;金木者,百姓之所兴作也;土者,万物之所资生也。是为人用”(《尚书大传》)。

行,用也。“五行,犹五用也。水、火、木、金、土,各有不同之用,是谓‘五用’也”(程水金《尚书释读》)。

7、人体五行说。《素问》《灵枢》《难经》以今文《尚书》附会五行说推演,即肝木、心火、脾土、肺金、肾水,至今仍然指导中医临床说理,并诊治疾病。汉代还有以古文《尚书》附会儒家祭礼(牺牲解剖位置)推演者,即脾木、肺火、心土、肝金、肾水。

在汉代,由于《尚书》有今、古文经之分,故五脏附会五行亦有两套说法。

龙伯坚《黄帝内经集解·素问》说:

“五脏和五行的配合……在古代有两种不同的说法。一种是《今文尚书》欧阳说,这一配合是肝木、心火、脾土、肺金、肾水。一种是《古文尚书》说,这一配合是脾木、肺火、心土、肝金、肾水。这两种说法,古代医家都采用过。《周礼·秋官司寇·大司寇》‘以肺石达穷民’句下,贾公彦疏引《阴阳疗疾法》说:‘肺属南方火。’可见著《阴阳疗疾法》的这一位医学家采用的和《古文尚书》说相同。

“《吕氏春秋·十二纪》《礼记·月令》《淮南子·时则训》所说也都与《古文尚书》说相同。但是《黄帝内经》采用的却和《今文尚书》欧阳说相同。西汉是今文家最兴盛的时代,所以今文说占了上风,古文说后来在医学上完全淹没了。

“郑玄说:‘今医病之法,以肝为木……’这是说,现在医学上五脏和五行的配合和《今文尚书》说相同,然后才能治愈疾病,否则不死即会变厉害……古文说所讲五脏与五行配合的位置,是根据祭祀的时候所宰杀的动物的向南的五脏实际位置排列的,所以脾在左,肝在右,肺在上,肾在下,心在中……今文说所讲的五脏与五行配合的位置,则是根据理想的。”

03.jpg

04.jpg

所谓“理想的”位置,当指五脏附会五行体性而言。如下说:

1)今文经说法:指人体五脏附会五行,其顺序和配法是肝、心、脾、肺、肾之五脏配木、火、土、金、水之五行,这是以体性而言,是目前成熟定型的说法,一直指导中医临床说理。

五脏与五行相配,在《素问》《灵枢》中多是与“阴阳四时五方”等合言之,从而体现《素问》《灵枢》天人相应的理论体系。如《素问·金匮真言论》《阴阳应象大论》《六节脏象论》《脏气法时论》《五运行大论》《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等。

以体性而言,明确指出五脏与五行相配的关系,见于今文《尚书》欧阳说,并非首见于《素问》《灵枢》。

东汉许慎《五经异义·五藏所属》说:

“今《尚书》欧阳说:‘肝,木也;心,火也;脾,土也;肺,金也;肾,水也。’”

所谓体性,如《尚书·洪范》所说“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是也。

孔安国《传》:“水曰润下,火曰炎上,言其自然之常性。木曰曲直,金曰从革,木可以揉曲直,金可以改更。土爰稼穑,种曰稼,敛曰穡;土可以种,可以敛。”

孔颖达《疏》:“此亦言其性也。揉曲直者,为器有须曲直也。可改更者,可销铸以为器也。木可以揉令曲直,金可以从人改更,言其可为人用之义也。由此而观,水则润下,可用于灌溉;火则炎上,可用于炊爨,亦可知也。水既纯阴,故润下趋阴。火是纯阳,故炎上趋阳。木、金阴阳相杂,故可曲直改更也。郑玄《周礼》注云:‘种谷曰稼,若嫁女之有所生。’然则穡是惜也,言聚畜之可惜也。共为治田之事,分为种、敛二名耳。土上所为,故为土性。上文润下、炎上、曲直、从革,即是水、火、木、金体有本性。其稼穑以人事为名,非是土之本性。生物是土之本性,其稼穑非土本性也。”

《白虎通·五行》说:“五行之性,或上或下何?火者阳也,尊,故上。水者阴也,卑,故下。木者少阳,金者少阴,有中和之性,故可曲直从革。土者最大,苞含物将生者出,将归者入,不嫌清浊为万物。《尚书》曰:‘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五行所以二阳三阴何?尊者配天,金木水火,阴阳自偶。”

五脏以体性而言,《素问》《灵枢》有之。如

①《素问·金匮真言论》说:

“背为阳,阳中之阳心也;背为阳,阳中之阴肺也;腹为阴,阴中之阴肾也;腹为阴,阴中之阳肝也;腹为阴,阴中之至阴脾也”;“东方青色,入通于肝”,“南方赤色,入通于心”,“中央黄色,入通于脾”,“西方白色,入通于肺”,“北方黑色,入通于肾”。

②《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

“东方生风,风生木……神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脏为肝”,

“南方生热,热生火……其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在脏为心”,

“中央生湿,湿生土……其在天为湿,在地为土……在脏为脾”,

“西方生燥,燥生金……其在天为燥,在地为金”,

“北方生寒,寒生水……其在天为寒,在地为水……在脏为肾”。

③《素问·六节脏象论》说:

“心者……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

“肺者……为阳中之太(少)阴,通于秋气”,

“肾者……为阴中之少(太)阴,通于冬气”,

肝者……此为阳(阴)中之少阳,通于春气”,

“脾……此至阴之类,通于土气”。

④《灵枢·九针十二原》说:

“阳中之少阴,肺也”,“阳中之太阳,心也”,

“阴中之少阳,肝也”,“阴中之至阴,脾也”,“阴中之太阴,肾也”。

由上可知,肝是木脏,为阴中之少阳,通于春气,方位在东,其色青;心是火脏,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方位在南,其色赤;脾是土脏,为阴中之至阴,通于土气,方位在中央,其色黄;肺是金脏,为阳中之少阴,通于秋气,方位在西,其色白;肾是水脏,为阴中之太阴,通于冬气,方位在北,其色黑。

因中医不重解剖重关系(天人相应之附会推演),故才保留了目前配法。

2)古文经说法:五脏附会五行的另一套说法,以儒家祭礼牺牲五脏解剖位置而来。即肺在上,肾在下,心居中央,左是脾,右为肝。面南而立,上南下北,左东右西,五脏配五行为:左脾即东方配木,上肺即南方配火,心居中央以配土,右肝即西方配金,下肾即北方配水。此源于古文《尚书》说,与《礼记·月令》四时祭脏有关。《素问》《灵枢》无此说。

《五经异义·五脏所属》说:

“古《尚书》说:‘脾,木也;肺,火也;心,土也;肝,金也;肾,水也。’许慎案:《月令》‘春祭脾,夏祭肺,季夏祭心,秋祭肝,冬祭肾’,与古《尚书》同。”

郑玄驳之说:

“《月令》祭四时之位,乃其五藏之上下次之耳。冬位在后而肾在下,夏位在前而肺在上,春位小前故祭先脾,秋位小却故祭先肝。肾也、脾也俱在鬲下。肺也、心也、肝也俱在鬲上。祭者必三,故有先后焉,不得同五行之气。今医病之法,以肝为木,心为火,脾为土,肺为金,肾为水,则有瘳也。若反其术,不死为剧。”

郑玄驳之“《月令》祭四时之位,乃其五脏之上下次之耳”,指儒家祭礼牺牲五脏解剖部位的上下次序。上肺下肾,左脾右肝中间心,即古文《尚书》五脏附五行具体所指。如

宋司马光《太玄集注·玄数》说:

“肺极上以覆,肾极下以潜,心居中央以象君德,而左脾、右肝承之,以位五行。《月令》春祭先脾,夏祭先肺,中央祭先心,秋祭先肝,冬祭先肾,此玄符也。是故肺藏气者火也,肾藏精者水也,心藏神者土也,脾藏思者木也,肝藏血者金也。其为体(性)也,则脾土、肺金、心火、肝木、肾水。”

8、五脏配五行源于儒家祭礼

人体五脏配五行,其次序和配法是肝、心、脾、肺、肾之五脏配木、火、土、金、水之五行(相生序),是目前成熟定型说法,源于汉代今文经家之学,一直指导中医临床说理,并诊治疾病。为何这样相配?《素问》《灵枢》《难经》未见有说。有人认为中医源于巫、源于道、源于易等,而五脏配五行说是中医理论体系之核心(五行说乃推演中医核心理论体系之工具),然而巫、道、易等皆未有相关说法,可见此等渊源之说,是多么之苍白乏力!

据赵洪钧《内经时代》对儒家经典《尚书》《礼记》等考证,五脏配五行理论,源于儒家祭礼。用五行说目的是“使祭脏规范化、理论化”,并说“这种学说竟然由祭脏五行化的儒家学说中来”,虽感意外却很有见地。

汉代,由于《尚书》有今、古文经之分,故五脏附会五行理论亦有两套配法。一是古文经家之学,按儒家祭礼牺牲之脏解剖位置而来;二是今文经家之学,附会五行之体性而来。

据《礼记·月令》五时牺牲祭脏,即春(木)祭脾、夏(火)祭肺、季夏(土)祭心、秋(金)祭肝、冬(水)祭肾,“此等直据牲之五藏所在,而当春、夏、秋、冬之位耳”(孔颖达《礼记正义》),亦正与人体五脏解剖位置相合——左脾右肝、上肺下肾、中间心。此乃古文经家之学。许慎《五经异义·五脏所属》说:

“古《尚书》说:‘脾,木也;肺,火也;心,土也;肝,金也;肾,水也。’许慎案:《月令》‘春祭脾,夏祭肺,季夏祭心,秋祭肝,冬祭肾’,与《古尚书》同。”

要之,五脏配五行源于儒家祭礼。

附录:五行之解

1、五行为何取木火土金水为名、次?

据考,五行源于史前天文历法,用河图洛书符号表示,传说乃上古(三皇时期)圣王之所创制。此历法即五行历,亦名甲历、天干历、阴阳五行历、十月太阳历等。

陈久金《中国少数民族天文学史》说:

“据历史传说,‘伏羲氏作甲历,定岁时’,‘燧人上观辰星,下察五木,以为火也’,又‘黄帝考定星历,建立五行’‘治五气’‘各司其序’。可见中国远古文明一开始使用的就是阴阳五行历……而甲历是一种历法,即指以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个数纪月的历法,这就是十月历……伏羲受河图继天而王(按:应指天地自然河图,即古太极图)……河图的十个数即是十月历的十个月。……阴阳五行历是三皇时代的历法基础。”

五行历开始形成时只是将一岁粗略地分为五季,以春暖植物萌发、花开植物竞长,炎夏、秋凉作物结果成熟,严寒冰冻藏伏五个物候为区分的标志。即春生、夏长、季夏化、秋生、冬藏——生、长、化、收、藏。

甲历是指以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个天干数为时序之历法,故甲历又名天干历。甲乙等分刚柔(甲刚乙柔,丙刚丁柔,戊刚己柔,庚刚辛柔,壬刚癸柔),即五行配阴阳,故亦名阴阳五行历。具体如十月太阳历法(见本书相关内容)。

之所以五行取木火土金水为名、次?

萧吉《五行大义·卷之一·释五行名》据先秦两汉典籍如《尸子》《管子》《礼记》《尚书大传》《纬书》《说文》《释名》《白虎通》等有解说,引如下:

五行为万物之先,形用资于造化,岂不先立其名,然后明其体用。

1)木说。

《春秋元命苞》曰:“木者,触也,触地而生。”

许慎曰:“木者,冒也,言冒地而出,字从于中,下象其根也。”

其时春。《礼记》曰:“春之为言蠢也,产万物者也。”

其位在东方。《尸子》云:“东者,动也,震气故动。”

2)火说

《白虎通》云:“火之为言化也,阳气用事,万物变化也。”

许慎曰:“火者,炎上也,其字炎而上,象形者也。”

其时夏。《尚书大传》云:“何以谓之夏?夏,假也。假者方呼万物而养之。”《释名》曰:“夏,假者,宽假万物,使生长也。”

其位南方。《尚书大传》云:“南,任也,物之方任也。”

3)土说

《元命苞》云:“土之为言吐也,含土气精,以生于物。”

许慎曰:“土者,吐生者也。”

王肃云:“土者,地之别号,以为五行也。”

许慎曰:“其字,二以象地之下,与地之中,以一直画,象物初出地也。”

其时季夏。季,老也,万物于此成就方老,王于四时之季,故曰老也。其位处内。内,通也。

《礼斗威仪》云:“得皇极之正气,含黄中之德,能苞万物。”

4)金说

许慎曰:“金者,禁也,阴气起始,万物禁止也。土生于金,字从土,左右注,象金在土中之形也。”

其时秋也。《礼记》云:“秋之为言愁也,愁之以时,察守义者也。”《尸子》云:“秋,肃也,万物莫不肃敬恭莊,礼之主也。”《说文》曰:“天地反物为秋。”

其位西方。《尚书大传》云:“西,鲜也。鲜,讯也。讯者,始人之貌也。”

5)水说

《释名》《广雅》《白虎通》皆曰:“水,准也,平准万物。”

《元命苞》曰:“水之为言演也,阴化淖濡,流施潜行也。故立字,两人交,一以中出者为水。一者,数之始。两人,譬男女,阴阳交一起一也。水者,五行始焉,元气之湊液也。”

《管子》云:“水者,地之血气筋脉之通流者,故曰水。”

许慎曰:“其字象泉并流,中有微阳之气。”

其时冬。《尸子》云:“冬,终也,万物至此终藏也。”《礼记》云:“冬之为言中也。中者,藏也。”

其位北方。《尸子》云:“北,伏也。万物至冬皆伏,贵贱若一也。”

要之,五行以木、火、土、金、水为名、次,因五行即四(五)时、五季、五气,四(五)时之序是春生、夏长、季夏化、秋收、冬藏,故五行之序是木、火、土、金、水,如此而已!

2、五行之序

查阅中华传世典籍,五行之序有以下几说:

1)水、火、木、金、土——人用之序。见于《尚书·洪范》说:

“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穑作甘。”

孔颖达《疏》说:

“此章所演文有三重,第一言其名次,第二言其体性,第三言其气味。言五者性异而味别,各为人之用。《书传》云:‘水火者,百姓之所饮食也;金木者,百姓之所兴作也;土者,万物之所滋生也。’是为人用五行,即五材也。襄二十七年《左传》云:‘天生五材,民并用之。’言五者各有才干也。谓之‘行’者,若在天,则五气流行;在地,世所行用也。”

后世说五行者,多以《尚书·洪范》为据而推演。实际上《洪范》之五行,乃天文历法之始也(详见前述)。

2)水、火、金、木、土——相克之序。见于《左传·文公七年》说:

“水、火、金、木、土、谷谓之六府。”及《孔子家语·五帝》说:“孔子曰:昔丘也闻诸老聃曰:‘天有五行,水、火、金、木、土。分时化育,以成万物。’”

3)木、火、土、金、水——相生之序。见于董仲舒《春秋繁露·五行相生》说:

“天有五行,一曰木,二曰火,三曰土,四曰金,五曰水。木,五行之始也;水,五行之终也;土,五行之中也。此其天次之序也。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此其父子也。木居左,金居右,火居前,水居后,土居中央,此其父子之序,相受而布。……是故木居东方而主春气,火居南方而主夏气,金居西方而主秋气,水居北方而主冬气……土居中央[而主季夏气],为之天润。土者,天之股肱也。”

明确五行相生说者,始见于董仲舒《春秋繁露》。

4)金、木、水、火、土——人用之序。见于《国语·郑语》《白虎通·五行》《素问·移精变气论》《脏气法时论》《六元正纪大论》《灵枢·阴阳二十五人篇》。

《国语·郑语》说:

“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故先王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

《白虎通·五行》说:

“五行者,何谓也?谓金、木、水、火、土也。言行者,欲言为天行气之义。”

《素问·脏气法时论》说:

“五行者,金、木、水、火、土也。”

3、五行之序:金木水火土探源

读中华传世典籍则会发现,五行之序有“金、木、水、火、土”一说,如

1)《白虎通·五行》说:“五行者,何谓也?谓金、木、水、火、土也。”

2)《国语·周语》说:“天六地五,数之常也。”三国吴·韦昭注:“天有六气,谓阴、阳、风、雨、晦、明也。地有五行,金、木、水、火、土也。”

3)《国语·鲁语上》说:“(祀)及地之五行,所以生殖也。”韦昭注:“五行,五祀,金、木、水、火、土也。”

4)《左传·襄公二十七年》说:“天生五材,民并用之,废一不可。”五材,晋·杜预注:“金、木、水、火、土也。”

以《素问》《灵枢》而言五行之序,明确指出为“金、木、水、火、土”者,见于《素问·移精变气论》《脏气法时论》《六元正纪大论》及《灵枢·阴阳二十五人》等篇。如

5)《素问·脏气法时论》说:“五行者,金、木、水、火、土也。”

上说既非五行相生之序,又非五行相克之序,那么为何以此序排列呢?查阅先秦儒家经典,如

《左传·襄公二十七年》说:“天生五材,民并用之,废一不可,谁能去兵?兵之设久矣,所以威不轨而昭文德也。圣人以兴,乱人以废。废兴、存亡、昏明之术,皆兵之由也。”五材,晋·杜预注:“金、木、水、火、土也。”

《左传·成公十三年》说:“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在周朝,祭祀与战争是国家之大事。西周末期,礼乐坏崩,周天子名存实亡;到了春秋时期,诸侯国君皆想称霸,以各种借口发起战争,而兵器又是重中之重。此时,五行(材)已初步成熟,在五材之中,“兵器用金与木,铸造时用水火,且必载于土地,取于土地”(杨伯峻《春秋左传注》),如此可以去兵。此概是五行之序以“金”为首之缘故吧!

又,《国语·郑语》说:“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故先王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所谓“亢则害,承乃制(平),制则[和,和则]生化”(《素问·六微旨大论》)之义。

而《国语·鲁语上》说:“(祀)及地之五行,所以生殖也。”韦昭注:“五行,五祀,金、木、水、火、土也。”

据上,五行之金、木、水、火、土,指五种物质,亦名五材,即“天生五材,民并用之,废一不可”(《左传·襄公二十七年》),“民非水、火不生活”(《孟子·尽心上》),亦即《尚书大传》所说:“水、火者,百姓之所饮食也;金、木者,百姓之所兴作也;土者,万物之所资生也。”乃源于百姓、先民们对日常生活、农业生产知识之总结,是原始的人用之序——“是为人用五行,即五材也”(孔颖达《尚书正义》)。而此序是“以他平他谓之和”,即两两制约、相克之“平”如金克木、水克火,而求得多样性统一之“和”,“盖相克序而置土用于末”(森立之《素问考注》)。因土载万物、万物赖土以资生,为五行之主,故与金、木、水、火相和合而成万物。

要之,五行之序“金、木、水、火、土”为何以“金”为首?乃人用之序。盖金者刚坚难消,可以作兵器、去兵乱,即杀伐有用,平定叛乱,安治天下,且宜于百姓日常生活、农业生产等,可以平诸事、成万物。此等概是五行之序以“金”为首之缘故!而五行成为哲学概念,那是战国秦汉以后之事矣!

4、帛书《易传》五行考识

马王堆帛书《易传》有“五行”一词,共3见,2见于《二三子问》篇,1见于《衷》篇。五字连用1见,见于《要》篇,即“水、火、金、土、木”之次序,与《尚书·大禹谟》“水、火、金、木、土、谷谓之六府”及《洪范》“水、火、木、金、土”之次序不同。

帛书《二三子问》篇说:“圣人之立正也,比尊天而敬众,理顺五行,天地无灾,民众不伤。”

刘彬、孙航、宋立林《帛书易传新释》说:

“五行,指木火土金水之流行。帛书《要》篇:‘故《易》有地道焉,不可以水火金土木尽称也。’五行是地道的重要内容。金春峰:‘这样的五行,无疑是金木水火土的五行。什么叫理顺?如何理顺?按《吕氏春秋·十二纪》和《管子》之《五行篇》的说法,是君主的立政和时令五行相顺应,如春(木)不行夏政秋政,夏(火)不行秋冬之政。’今按:金说是。‘理顺五行’,即圣人施政,要顺从木火土金水运行之理,此涉及古代‘时令’思想。”

并举《礼记·月令》篇之“四时五行”释为“顺天时以行政令”。

上说有待商榷。

首先,帛书《要》篇涉及五行者,乃论述天、地、人三才之道。以阴阳论天道,以柔刚述地道,以上下言人道。说:“故《易》又天道焉,而不可以日月生辰尽称也,故为之以阴阳。又地道焉,不可以水、火、金、土、木尽称也,故律之以柔刚。又人道焉,不可以父子、君臣、夫妇、先后尽称也,故要之以上下。”并未涉及时政“月令”,且《帛书〈易传〉新释》更改了帛书《要》篇“水、火、金、土、木”之次序。

其次,帛书《要》篇五行之次是“水、火、金、土、木”,既非五行相生序,亦非五行相克序。对于此次序,张政烺认为,“疑土、木二字颠倒,此处五行以相克为序,金克木,木克土也。”(《张政烺论易丛稿》)以《月令》四时五行相生之次序释之,显然不妥。

第三,“月令”如何与季夏之中央“土”相配?以“月令”思想见于先秦西汉典籍者,有《夏小正》《管子·四时篇》《五行篇》《吕氏春秋·十二纪》《礼记·月令》《淮南子·时则训》等五家之学,其说法不一。注释中引述这样的五行时令,如何理顺?

第四,据庞朴马王堆汉墓《帛书五行篇校注》,五行(行,应读珩héng),指五德——仁、义、礼、智、圣。汉儒避文帝刘恒讳,改“行”(珩héng)为“常”,谓之五常。西汉大儒董仲舒《举贤良对策》以“仁、义、礼、智、信”名之,谓之“五常之道”,见《汉书·董仲舒传》。

庞朴说:“行,héng二声,读如珩。五行(wǔhéng)为‘仁义礼智圣’,与金木水火土之五行(wǔxíng)有别。仁义礼智圣改为仁义礼智信,及其与金木水火土的配搭,是两汉时事。五行(wǔhéng)亦以避文帝刘恒讳而改称五常。”(《帛书五行篇校注》)

仁、义、礼、智四行,孟子谓之“四端”,说:“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犹其有四体也。”(《孟子·公孙丑上》)《孟子·告子上》亦有相似说法。《礼记·丧服四制》谓之“人道”,说:“恩者仁也,礼者义也,节者礼也,权者智也。仁义礼智,人道具矣。”董仲舒在四端之外,加一个“信”谓之“五常之道”,与汉代崇尚五行有关。董仲舒配以五行(木火土金水)五方(东南中西北)等学说论证“五常”思想,并架构成“天人感应”之神学宇宙观,见《春秋繁露》,后《汉书》《白虎通》尊之。此五常之义与《二三子问》“理顺五行”之义合,即至善性命之“德”行也。连劭名《帛书周易疏证》说:“理顺五行,同于《周易·说卦》所云:‘和顺于道德而理于义,穷理至性以至于命。’”

第五,马王堆帛书还有术数类之《阴阳五行》,与占筮有关,与帛书《五行篇》五常无关。

对于帛书《衷》篇“五行”之解释,《帛书易传新释》说:“五行,邓球柏、丁四新引用帛书《二三子问》《要》篇‘五行’,认为其内涵当为‘水、火、金、土、木’, 或是。亦可能有它意。”用不太肯定之语气“或是或它”而释,此“或它”为是,而“或是”为非。其所谓“有它意”者,即五行(珩)、五常也!

实际上,帛书《二三子问》《衷》篇五行(仁义礼智圣)含义,与《荀子·非十二子》篇“案往旧造说,谓之五行……子思唱之,孟轲和之”之思孟五行说有渊源。子思乃孔子之孙,受业于孔子弟子曾参,孟子思想承袭子思弟子。孟子通过阐发子思学说,继承发展了孔子思想,史称“思孟学派”,乃孔门儒学正宗。即孔子→曾参→子思→弟子→孟子。即:

197312月湖南长沙马王堆3号汉墓出土了一批帛书,随后马王堆汉墓帛书整理小组发表了《马王堆汉墓帛书(壹)》,其中的‘《老子》甲本卷后古佚书’的第一篇,经庞朴的研究,有‘仁义礼智圣’五种‘德之行’和‘仁义礼智’四种‘行’的说法,而‘仁义礼智圣’又见于《孟子》,因而正是荀子所谓的思孟五行。”(苟东锋.简帛《五行》研究述要,《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6月第27卷第3期)。

要之,帛书《易传·二三子问》《衷》篇之五行,指仁、义、礼、智、圣,不是传统所说的木。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79293-1466380.html

上一篇:星言星语与星月(359):不爱干净的公主
收藏 IP: 223.74.153.*| 热度|

1 郑永军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9 10:2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