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bby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Bobby

博文

国内学术界的“杂交”和“自交”

已有 15156 次阅读 2008-7-30 22:26 |个人分类:科学感想|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学术界的杂交, Cross, pollination, 杂交

 

何毓琦先生的《学术界的杂交与自建门户》和陈学雷先生的《也谈学术界的杂交与自建门户》引出这个话题,以下也谈一下我的看法。

一、杂种优势和自交衰退

在谈国内学术界的“杂交”和“自交”这个问题之前,先介绍生物学的一个概念——杂种优势。杂种优势(heterosishybrid vigor)是指两个遗传组成不同的亲本杂交产生的杂种子一代,在生活力、繁殖力、抗逆性和产量等多方面均优于双亲的现象。杂种优势是生物界的一种普遍现象,不仅应用于植物育种,也应用于动物育种。但需要指出的是,杂种优势主要表现在杂种第一代,如果杂种一代自交产生后代,那么,从第二代开始杂种优势就明显下降,也就是所谓的自交衰退。即便是对于人类,从优生学的角度,不同国家或地域、不同种族或民族或家族背景的婚配也表现杂种优势现象,相反,近亲结婚则会由于相同的有害基因纯合而可能导致胎儿死亡或畸形、先天性疾病和智力低等近交衰退现象。关于杂种优势原因的解释有显性假说和超显性假说两种,主要基于基因的不同作用形式(显性效应、累加效应、上位效应、互补作用和超显性效应)。通俗而言就是遗传组成不同的个体所携带的基因不同,两者杂交有利于基因作用和优势互补。

二、学术界的“杂交”和“自交”

再回到学术界的“杂交”和“自交”这个问题上来。这个问题在我国可分为教职(或科研)人员层次的“杂交”和“自交”及研究生层次的“杂交”和“自交”两类。教职(或科研)人员层次的“自交”指研究生毕业后直接留校或留在本单位任职的,研究生层次的“自交”指研究生生源来自于本校或本单位学生。一般而言,根据上述杂种优势的原理,学术界的“杂交”是有利的,但对于中国学界的实际情况来看,这个问题还比较复杂,不可一概而论。

 

(一)教职(或科研)人员层次的“杂交”

除去本校毕业的学生确实很优秀,出于“肥水不留外人田”的想法,导致教职(或科研)人员层次的“自交”外,主要是以下两种原因造成的。

以前,由于人才缺乏,我国的科研院所招聘的科教人员的层次往往较低,硕士或博士毕业(有的甚至是本科毕业)就可进入职业。由于这种情况,教职(或科研)人员层次的“自交”是在所难免的,但随着近年来引进人才力度的加大,这个原因将不再成为主要原因。比如我以前就读的某高校,当时由于地处西北,引进人才不易,学校不得不保送优秀的本科生读研留校,我读硕士研究生时,同年级毕业的学生有近十名左右的学生留校任教。除此之外,对于某些二流高校而言,如果招不到来自一流高校或同流高校的学生,那么招一些三流、四流高校毕业的学生从某种程度上还不如自己培养的人才更有水平。随着我国每年毕业的硕士、博士和出站的博士后的数目增加,这种教职(或科研)人员层次的“自交”状况正在得到改善。

另外,教职(或科研)人员层次的“自交”也可能是由于实验室、研究组或院系领导更愿意留下自己的子弟兵或嫡系人马,一则使研究工作可以轻车熟路地、按部就班地延续下去,二则自己的学生留下对自己更亲近,更忠诚,更好使唤。

这种“自交”状况某种程度上是由于我国高校的体制、人才流动和学界开放程度现状造成的,等到中国大部分高校都能以博士后人员为招聘起点时,或者甚至实现办学的国际化及能在全球范围内招聘人才时,学界“自交”可不治而愈。因为从本科、硕士、博士到博士后一路下来都是同一个学校的情况几乎没有。以下根据我的一篇旧文看一下英国科教体制。我在《英国高校科研教学体制的几点观察——英国约克大学留学访问总结》(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17952)指出“在约克大学生物系成为终身制(tenure track)的教师都是具有很高研究水平和取得较大科学成就的人员。刚毕业的博士通常要经历多年的博士后生涯,很多都在不同国家的著名实验室做博士后,这些具有国际博士后背景的,取得较大成就的学者才会有机会被骋为终身制人员。由于英国的大学和研究机构不过百所左右,同美国相较而言,竞争也就更加激烈,通常的看法是,没有一两篇CNSCellNatureSciences)文章及数篇高影响力的论文,很难被英国的大学骋为终身制教师。当然,选拔成为英国大学终身制人员具有严格的标准,同样严格的评审晋升制度也保证了约克大学具有世界水平的师资力量和一流的教学科研水准。例如我所在实验室的H M Ottoline Leyser教授在英国剑桥大学(Cambridge UniversityBAPhD毕业后,1990-1993年在美国印第安纳布鲁明顿(Bloomington Indiana)做博士后,1993-1994年到英国剑桥大学做博士后,1994-1999年为英国约克大学生物系讲师(Lecturer),1999-2002年为高级讲师或副教授(Reader),2002成为教授,2007年选为英国皇家科学院院士。而生物系的另一个女教授Dianna J Bowles1973-75年在德国凯泽斯劳腾大学(University of Kaiserslautern, Germany)做博士后,1975年于雷根斯堡大学(University of Regensburg, Germany)做博士后,1976年于以色列魏泽曼科学研究所(The Weizmann Institute of Science, Israel)做博士后,1976-77年在英国剑桥大学(University of Cambridge)做博士后,1978年在德国海德伯格欧洲分子生物学实验室(European Molecular Biology Laboratory, Heidelberg, Germany)做博士后及雷根斯堡大学工作,之后才在英国大学任职。约克大学的每一个终身制人员不管职称高低,都有自己的实验室,都可招收博士生。”另外,“英国灵活的博士后招聘体制,不仅可使本实验室的工作深入开展,也在客观上促进了各国的实验室之间的学术交流和融合。通常的看法是,实验室的老板只要有钱(科研资金),就可招收博士后,钱越多,手下做事的博士后就越多。博士后合同通常以三年为期,但也有半年或一年的。当研究进入到一个现有实验室人员不熟悉领域或阶段时,或者需要跨学科研究时,这种灵活的博士后招聘体制可使实验室的研究工作连续而深入,避免人力、物力和时间的浪费。由于英国属欧盟国家,欧洲的其它国家可很方便地到英国工作,因此实验室往往有很多欧洲国家的博士后工作人员,我所在的Ottoline Leyser教授实验室就有来自英国、德国、法国、瑞典、奥地利、波兰、澳大利亚、阿根廷等国的博士后工作人员,其中有些是搞植物发育遗传的,也有的是搞计算机和生物信息学的,这些背景和擅长不同的人在一起工作,不仅有利于研究人员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对研究本身也是一种促进作用。”

 

(二)研究生层次的“杂交”

研究生层次的“自交”不是太大的问题(通常而言,除本科保送研究生及硕博连读外,几乎没有学生愿意连续很多年在同一所学校就读),“杂交”从某种程度上是不得已而为之。例如以前北大学生中流传着“一流人才出国,二流人才进企业,三流人才进高校”这样一种说法,好学生都“杂交”到国外去了,除了自己本校学生读研外,剩余的名额则是留给比北大还差一些的高校毕业生。其它一、二流高校也与之类似,而三、四流高校则是一流人才“杂交”到国内的一、二流院校,而杂交进来的是一些更差的院校毕业生。上述只是描述大势,不包括特例。此外,学校差不等于毕业生就差,差校的学生更能吃苦,有后发优势也是事实。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9731-33768.html

上一篇:习惯仇恨
下一篇:海南省境内的尖峰岭国家森林公园
收藏 IP: .*| 热度|

0

发表评论 评论 (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1 11:5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