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料库翻译研究+认知空间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carldy 探索翻译研究新途径,反思语言认知研究

博文

陈原老先生谈翻译:翻译八诫

已有 3385 次阅读 2010-5-11 21:41 |个人分类:我所景仰的学者 My Respected Scholars|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文学翻译, 翻译人生, 翻译态度, 双语能力, 母语表达

【备注】今日偶读《当代文学翻译百家谈》,看到陈原老先生的《翻译八诫》,很受启发,特一字一字转录如下:

 

【正文】

我年青时不自量力译过几本书,略尝过一点译事的甘苦,却谈不上什么经验。受到编者三番四次的“压迫”,又不想当个交白卷的“英雄”,故胡诌几条“诫”律塞责,供补白用。

 

认真学汉语,学好汉语。能精确地用汉语表现复杂的感情和推理。一个好翻译家,首先应当能够纯熟地自由运用自己的民族语。而且能用自己的父母语准确表达你所要翻译的那种语言。

 

认真学外语,学好外语。能察觉语感和文体以及表现法的微小差异。切勿满足于通晓一般语法结构——那是起码的基本知识,对于翻译家那只是起码的基础知识。

 

置备或取得机会利用大量工具书,包括语文词典、双语词典、百科词典,以及地图年表、百科全书等等。要知道“门牌号码”,会查会用,常查常用。千万不要过于自信,别过分相信自己的记忆力。

 

扩大知识面。对于翻译家来说,“读书无禁区”。知识的积累不是以日月计算,而是以年份计算的。急不得——不急也不行。固步自封、囿于狭小的知识天地即自以为可应付了的人,最好不搞翻译。那样,必然会找来痛苦,而被你翻译的作者也会受到痛苦的感染。

 

下苦功准备——别拿起一部原文书就动笔翻译。要对书的内容,文体的特点,作者的生平和倾向,写作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作一番细致的考察,然后可以开始译事。拜伦的诗和雪莱的诗译成一种风格,屠格涅夫和谢德林译成一样“通顺的”文体,这不叫翻译。译一部书,先研读有关的十部书,这是起码的准备活动。

 

译事不同于写作——不能“避而不谈”你所不熟知的东西。无论大的或小的“路障”,都要尽量查(书)问(人)予以撤除。还要思索——仔细地想几想。实在弄不懂,宁可存疑,存疑之法或加注解,或在序跋中说明,或暂时译出,以后改正。科学是老老实实的,只有老实人才能打开科学殿堂的大门。

 

译事初稿,必定脱不了“洋”味。这时扔开原著,摇头摆脑细读一遍至几遍,往往急得出一身汗。这时你的大脑会发出修改的指令。一改二改三改,以致无穷,改完一看又变成不是异国的东西——唉唉,过了头,只得又对照原文改过来。这样摆过来摆过去,最后略近于完善了,当然百分之百的完善是没有的。

宁可在原稿上多改几遍,切不可在校样上涂改——那是一种罪过,尊重别人(校对的、排字工人的……,是社会主义的道德。

 

【引文出处】王寿兰. 编. 当代文学翻译百家谈[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9: 488-490.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31736-322941.html

上一篇:妙曲共欣赏,奇文同赏析:推荐杜争鸣教授的两首歌曲翻译
下一篇:珍惜生命,把握人生:从送别老父亲及5月23日江西境内火车脱轨一事后谈起
收藏 IP: .*| 热度|

2 刘强 鲍海飞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13:1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