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珣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zxun123 行为上循规蹈矩,思想天地放荡不羁。

博文

巧与拙

已有 4156 次阅读 2010-4-28 18:10 |个人分类:博览|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巧与拙

 

鸿飞兄在《不反对别人走捷径》一文中,说他之所以有如此主张,是因为“个人选择走捷径是因为捷径不仅能走,而且走得通”。百度百科对“捷径”作了这样的解释:“近便的小路,喻不循正轨;贪便图快的做法,喻速成的方法或手段。”形形色色的捷径也就是“巧”,是成语巧立名目、巧舌如簧、巧取豪夺、巧言令色、投机取巧、巧立名目、花言巧语、浮文巧语中的“巧”。各种巧径之所以风行不已,是因为它们不仅走得通,而且行走在巧径上的人走得畅快,走得淋漓,走得风光无限。

许多风光无限的学术明星大腕虽然才不出众,品不敢恭维,但通过各种终南捷径和剽窃之法捷足先登挤进某些名重一时的圈子,戴着耀眼的光环,享受着让人为之瞠目结舌的名利。于是乎,熊十力先生当年抨击的学术不端愈演愈烈:

中国学人有一至不良的习惯,对于学术,根本没有抉择一己所愿学的东西。因之,于其所学,无有甘受世间冷落寂寞而沛然自足不顾天不顾地而埋头苦干的精神于中的生趣。如此,而欲其学术有所创辟,此比孟子所谓缘木求鱼及挟泰山以超北海之类,殆尤难之又难。吾国学人,总好追逐风气,一时之所尚,则群起而趋其途,如海上逐臭之夫,莫名所以。曾无一刹那,风气或变,而逐臭者复如故。此等逐臭之习,有两大病。一、各人无牢固与永久不改之业,遇事无从深入,徒养成浮动性。二、大家共趋于世所矜尚之一途,则其余千途万途,一切废弃,无人过问。此二大病,都是中国学人死症 ……逐臭者,趋时尚,苟图媚世,何堪恬淡。随众势流转,侥幸时名,何堪寂寞。逐臭之心,飘如飞逢,何能专一。自无抉择之习,唯与俗推移。无所自持,何能恒久。故一国之学子,逐臭习深者,其国无学,其民族衰亡征象已著也。而中国人喜逐臭,而不肯竭其才以实事求是,喜逐臭,而不肯竭其才以分途并进,喜逐臭,而不肯竭其才以人弃我取,此甚可忧。”

王元化先生在一篇文章里所举之例子可以看着是先生所批中国学人不良习惯的一个小小注脚。胡适在一篇记叙1937年初与汤用彤所作一次谈话的日记里说,汤用彤自认胆小,说只能作小心的求证,不能作大胆的假设。王元化先生评说道:“胡适说这是谦词。依我看,这未必是谦词,而是老实话。为什么这么说?王元化先生接着说,这表明两人在治学方法上存在分歧。尽管胡适在日记中也承认锡予(汤用彤字——引者注)的书极小心,处处注重证据,无证据之说虽有理亦不敢用’”王元化先生不仅深有同感,而且认为凡读过汤著的人都会有同样的感受,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是:汤著《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魏晋玄学论稿》等,迄今仍被人认真阅读,并往往加以征引。而胡适的《中国哲学史大纲》之类,已被后出的著作所取代了。这也多多少少说明两人治学之间的短长所在。

只是在这个汹涌着“只在乎拥有,不在乎长久”潮流的时代,人们好像没有耐心也不敢有耐心去等几十年甚至更久的时间;在这个以五彩缤纷泡沫为美的时代,人们都急不可耐地占有哪怕一现之昙花;在这个男人忠贞就是无能女人单身就是变态的社会,一些具有永恒价值的美德和带有普世意义的行为经常受到嘲弄讥笑。你在那里坐冷板凳,他们说你不与时俱进;你在那里认真做事,他们说你成不了大事;你要关键问题上较真,不仅没有人与你同行,而且还有可能被排挤出局。所以,在这个时尚走终南捷径、以颠覆传统为己任的年代,你要想寒江独钓,要想追求彼岸事业,要想关注头顶的星空,着实不易。旷代鸿儒熊十力先生就遭到过不少后学的荒唐评说,1979年在台湾熊十力先生追念会上,他的得意弟子牟宗三很动情地说:“这传统能复兴起来,是先生的功劳,你不能要求他太多,他不懂洋文,不懂西方哲学,这没有关系。你懂得这一点那一点算得什么呢?现在的人浅薄无聊,动不动以自己懂得的一点来欺负老前辈。你哪能欺负老前辈,你哪能抵得过老前辈呢?你懂得的这一点那一点算得什么?他把这汉家威仪的传统复兴起来,我们便可顺着往前进,这便是将来中国各个人生命的道路,国家生命的道路,文化生命的道路……”(牟宗三《時时代与感受》,268页,鹅湖出版社,19959月三版)

2009年初秋,87岁高龄的诺贝尔奖物理学奖得主杨振宁在重庆八中做了一场精彩演讲。演讲结束之后,杨振宁应邀为中学生题词,提笔在纸上写下四个大字:“宁拙毋巧”。“宁拙毋巧”的“拙”当然是指要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用汗水去换成果。只是这种越来越稀缺,于是,我们虽然越来越时兴,但也越来越轻浮;我们越来越先进,也越来越落后。我总是说,我们不乏小聪明,但缺少大智慧,表现之一就是,我们缺乏崇尚那种大巧似的的“拙”,习惯于追捧那些“巧”文化。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017-317187.html

上一篇:曾经很侏儒的许智宏
下一篇:是孩子的早熟还是大人的敏感?
收藏 IP: .*| 热度|

4 刘玉平 吴飞鹏 李学宽 丛远新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3 22:3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