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高明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蒋高明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从事植物生态学研究

博文

环境保护不能总是“软道理”

已有 4451 次阅读 2010-4-24 23:23 |个人分类:环保呐喊|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可持续发展, GDP, 环境保护, 环境污染, 政绩考核

蒋高明

  长期以来,由于片面强调经济发展,忽视环境保护,环境问题异常突出。几年来,一些恶性环境事件进入到集中爆发期,制药、化工、造纸、采矿、冶炼等行业超标排污,造成的污染危害相当大。2009年,全国共发生环境污染事件170起,由企业违法排污引发22起,由生产事故、交通事故引发115起。比直接环境污染更为严重的是,次生环境事件比原发事故更难处置,危害更大。生态破坏还可能加重大范围的自然灾害,如最近西南五省的特大持续大旱,就预示着由砍伐本地森林种植桉树、橡胶,建造大坝等导致的生态危机提前到来了。
 
  环境保护已从各个层面上升为社会热点问题。如在政治层面上,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已被提高到国家战略层面。各级政府都积极行动起来,推行节能减排、治污防污、植树造林、发展生态农业、搞循环经济等。即使如此,在在现实社会中,“边治理、边破坏”、“治理赶不上破坏”的现象仍没得到根本治理。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局面呢?试分析如下:
  
  第一,各地领导GDP至上,环境保护无形之中成了“软道理”。在“发展是硬道理”号召下,各级政府将招商引资作为头等大事,一些项目明明存在着高环境污染风险,但政府为了经济发展,为了完成GDP指标,还是在利益与污染权衡之中,选择了前者。“宁愿被毒死,也不愿意被饿死”,成了发展污染企业的最强有力借口。“在发展经济方面,谁污染我支持谁”,一些地方一把手赤裸裸的表白,分明就是纵容企业排放污染。再加上“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企业排污就前赴后继。地方政府一边高呼节能减排、治污防污,一边又对污染企业睁一眼闭一眼,甚至纵容包庇。在经济发展压力之下,连环保部门也加入了支持污染的队伍。在某地,笔者见到这样一个怪现象:某非法小淀粉厂,被环保部门没收设备后,连封条还没有拆呢,就卖给了下一家非法小淀粉厂继续生产。环保局没收的设备怎么会进入了市场流通呢?显然是有“内鬼”的。
  
  那么,是谁发财心切呢?是为了教师发工资,为了农民增收吗?显然都不是,是地方一把手想要政绩,要发财致富。在政府官员包庇下,环境污染企业为了利益最大化,显然是将环境保护、节能减排放在脑后的,出了事有政府兜着,这样他们的胆子就越来越大。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一边强调环境保护,一边又看到环境污染事件不断发生的根本原因所在。
  
  第二,由于严重违背自然规律,一些生态建设项目其实是生态破坏。我国“三北”地区,除了东北之外,大部分区域的生态背景是草原或荒漠,然而,我们却在这样生态严酷的地方植树造林。其出发点虽然是为了阻挡沙尘暴,控制水土流失,但几十年来,由于树木成活率低,不能形成有效覆盖,造林效果是不明显的。有专家利用遥感监测的数据显示,“三北防护林”实施32年来,植被覆盖度没有实质的变化,有些地方甚至出现了降低。沙尘暴频繁入侵北京,就说明我们采取的草原或荒漠造林工程是有问题的。其实,根据我们在内蒙古浑善达克沙地进行的实验研究,在风沙源区,如果尊重大自然的演替规律,减少牲畜破坏,草原尤其沙地草地,不用造林也能够恢复很好的植被,草本植物和本地灌木可有效控制沙尘暴。
  我们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干扰,不仅仅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区,在热带亚热带的湿润地区,也在进行着同样的破坏,制造出了许多人造“绿色荒漠”。如为推动“林-浆-纸” 产业一体化发展,在云南等地大量种植桉树,都对本地生态造成影响。桉树作为外来树种,在中国西南地区大面积种植,显然是不妥当的。大多数桉树所所种植的区域并非“荒山”,甚至是砍伐了本地森林种植了桉树。福建、云南、广西、广东、海南等亚热带或热带山地,人为干扰后生有大量草本植物和灌丛,“荒山”实际上就是森林的雏形。如果人不去干扰,严格封山,时间一长,就会育出良好的常绿阔叶林或热带森林。而在“荒山”上种植的桉树林,蓄水性很差,满足其生长要消耗大量的水分,造成林地和周边土地地下水位严重下降;同时,桉树人工林对林地养分消耗严重,破坏了养分平衡,造成地力衰退,桉树“抽水机”和“抽肥机”的恶名并非空穴来风。签于此,中国林业科学院的专家认为,桉树种植一定要经过科学合理的规划和适当的生态经营管理;水土涵养区坚决不能种植桉树;在缺水、少水的地区也要避免大面积种植。  

        同样的原因,为了发展经济,砍伐热带雨林种植橡胶树也会带来生态破坏。据专家介绍:从持水作用看,热带雨林树木长得很高,有不同群落、不同层次,在很小范围内,就有很多物种,而橡胶林只有一个物种胶林中的空间使林中水分极易挥发。由于树冠结构的差异,橡胶林的穿透雨量要远远大于热带雨林多层雨林的穿透雨量。再加上橡胶林的地表植被覆盖较差,林冠的持水能力也不如热带雨林,因而橡胶林容易形成较大的地面径流,对地面形成冲刷,造成水土流失。 

        第三,尽管政府对生态农业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和重视,但是生态农业推广并不尽人意。相对于城市环境保护,农村环保更加薄弱。我们抛弃了传统的农业种植模式短短三十多年来,农田生态系统出现了严重的退化,突出表现在耕地有机质下降,土壤生物多样性降低,地力下降,农膜污染严重,最终影响到产量的进一步提高。滥用大农药、大化肥、农膜、添加剂、除草剂,已对国家粮食安全形成威胁。在农田基本建设出现萎缩,一些生物技术专家不顾构成产量的要素由“肥、水、土、种、密、保、管、工”八个方面决定的事实,一味引导国家发展转基因农业,而在这方面,中国并不掌握核心技术和核心基因。
  
  生态循环农业可从根本上解决粮食质量和产量,且其技术在中国有五千年历史,中国有远高于美国、欧洲的农业从业人口,发展生态农业或有机农业,进而占领国际市场,是我们的优势。然而,这个技术并不被看好。因为牺牲环境的产业总是赚钱的产业,农业也一样。化肥农业或无机农业,是以国家的生态环境和城市人的健康质量为代价的,但是很少有人来算总账。即使城市超市也出售有机食品,但因为“造假的成本远低于造真的成本”,许多产品以假乱真。有机农业在中国还仅仅出于起步阶段。
  
  第四,商家纷纷打着生态的旗号赚钱,而真正的生态保护却无人问津。由于生态环境不断恶化,老百姓对自然生态的渴望就越来越强烈。商家摸清了消费者这样的心态,就动足了脑子打造“生态名片”赚钱。然而,这样的打造仅仅是名义的。有些省号称生态省,其实连一个村庄都没有实现生态化;一些房地产商声称建造生态房地产,其实所种植的植物与本地生态并无关系,甚至引来了外来入侵物种;就连一些化妆品也用生态的牌子,但其内涵却是含有有害成分化工产品;在食品方面,一些产品标榜为绿色食品或者无公害食品,其实依然使用大量农药化肥、甚至是转基因的;就连那些打着有机食品旗号的产品,却在产地因无有机肥来源,其实就是普通食品。由于商家没有从骨子里改变发展理念,尽管生态的呼声很高,但民众对于那些打着生态噱头的产品的诟病也在不断增加。
  
  第五,科学家在生态治理方面的做法并不科学,许多示范工程“花钱多,见效少”。一些科学家都明白,将简单问题复杂化,才能够立项去搞项目。一些重大的科研计划,如生态环境领域的水专项、垃圾专项、农田生态专项、生态退化治理专项等,所投入的科研经费动辄过亿,然而科学家为了推广自己的思路,争取项目,也是打着生态治理的旗号进行所谓的科学研究的,具体做法背离了生态主线。一些研究与要达到的目标严重偏离,所提交的成果多是中看不中用的学术论文,尤其是在国外发表的所谓SCI论文。一些针对环境问题的重大课题研究,领军人物多为中国科学院或工程院的院士,但那些院士的核心工作是游说决策者,其任务是做几次报告。项目争取后,具体研究工作是他们的研究生或博士后来做的,报告是手下人准备的。有时项目结束了,院士们还不知道他们到底要研究什么问题。在科学家也认钱的大背景下,生态保护搞了多年,政府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但是污染事件依然频发、自然灾害也接踵而至;一些关键的环境问题机理仍不清楚;一些具体治理措施缺乏实战检验。这样,环境日益恶化就不足为怪了。
  
  针对上述种种怪象,我们需要深入反思。发展生态经济不等于简单的节能减排,植树造林,垃圾焚烧,更不等于喊口号。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政府应该采取正确的生态观,科学家要讲真话,企业家要在循环经济法和环境保护法的监督下,从事生产活动,要担负社会责任。环境保护不能总是“软道理”,考核官员要采取环境保护一票制,对违规企业要重拳出击,从源头遏制环境恶化趋势。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75-315740.html

上一篇:沙地变“电厂”:现实还是梦想?
下一篇:拾金不昧的天津出租司机
收藏 IP: .*| 热度|

3 李学宽 侯成亚 吴光磊

发表评论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4 10:0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