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ngwd301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angwd301

博文

简单的健康理论

已有 4689 次阅读 2010-4-14 23:01 |个人分类:生活点滴|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简单的健康理论 

人类需要的是有效地简单的朴素的健康理论,并可能人人在日常生活中用之指导自己的保健的实践,而不是现代医学和生物学所倡导那套科学的理论。

追索数千年前,我国古代贤哲在探索宇宙、自然、生命和社会现象时发现,存在某种神奇的“力量或东西”支配着人们所观测到的事物或现象的运转,他们将这种神奇的东西称为阴阳(Yin-Yang),即引导事物发展的正反两个方面,同时将事物运转的规律称为“道”(Dao)。

把握事物变化规律的阴阳五行学说

现在看来,古代贤哲创立阴阳的抽象概念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事物运转的机制或机理。阴阳的概念是揭示万事万物的内在机制的最古老、最朴实、最简单的概念。古代贤哲认为,支配着万事万物的产生、存在、发展、消亡有两种力量:一个称“阴”,另一个称“阳”;这两种力量只有同时存在事物才能存在和发展;如果这一事物能够健康、稳定和持续发展,必然是“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消阳长、阳消阴长、消长平衡”;这就是所谓的“太极”状态,可用“阴阳鱼”表达,如图1所示。然而,阴阳演变规律就是指万事万物演变的基本规律,人们把握了事物阴阳调控的基本形式就可以从整体上把握了事物的发展规律。

古代贤哲揭示阴阳调控规律,提出了阴阳变化的五种行为,即“五行”的概念,并将“五行”,冠以“木、火、土、金、水”的名称。这五种行为对事物阴阳的调节作用是,作用于该事物的众多调节行为的基本模式,阴阳的五行调整规律是任何复杂系统的整体调节的普遍使用规律。这五种阴阳调控行为彼此之间相生相克,形成了一个稳定的、和谐的、持续的、健康的、自组织的“阴阳二元生克五行”或“阴阳五行”系统。

“木”使阴阳二元系统的阳气增长阴气消减,即阳长阴消,木的行为具有“生长、条达、升发”的特点;“火”使阴阳二元系统的阳气增长阴气消减,即阳长阴消,木的行为具有“温热、升腾、向上”的特点;“土”使阴阳二元系统的阳气增长阴气消减随后阳气消减阴气增长,即阳长阴消转阳消阴长,土的行为具有“生化、承载、受纳”的特点;“金”使阴阳二元系统的阳气消减阴气增长,即阳消阴长,金的行为具有“肃降、收敛、清洁”的特点;“水”使阴阳二元系统的阳气消减阴气增长随后阳气增长阴气消减,即阳消阴长转阳长阴消,水的行为具有“寒凉、滋润、向下”的特点。古代贤哲将这五种阴阳调控的动态行为冠名为“木、火、土、金、水”,其目的可以依据“木、火、土、金、水”的物理属性更容易更形象地去记忆和理解五种阴阳调控的动态特性及其相互作用关系。同时,还可以看出,阴阳五行动态变化存在着特定的生克关系:“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以及“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这种生克关系就是阴阳二元系统能够稳定的、和谐的、持续的、健康的、自组织演变的基础,普遍性地存在于万事万物内在运行机制。也就是说,阴阳五行系统是能够普遍性地描述万事万物的模型。

我们认为,阴阳五行学说是朴素的突变论,也称灾变论,是由法国数学家菲尔兹奖获得者勒内·托姆建立的,突变论是运用微分拓扑对奇异点性质分析的成果,对突变现象做出了解释。这是托姆利用拓扑学与分析学研究结构稳定性和形态发生学取得的成果,突变论是一套从整体上看待微积分方程的定性分析理论,是一个整体观,无需对方程详细了解便可知道方程解的类型。托姆证明了,只要控制量不多于4个,在某种等价条件下,只有其中基本突变:除了尖顶型外,还有折叠型、燕尾型、蝴蝶型、双曲脐点型、椭圆脐点型、抛物脐点型。托姆的七种突变类型可以看成是五种类型,即尖顶型、折叠型、燕尾型、蝴蝶型、脐点型(双曲、椭圆、抛物)。我们认为,控制变量未必是小于等于四。这是我们的猜想,有待深入研究和推证,突变类型很可能就是“五行”。

保持事物健康的太极状态

     根据上述的学说,于是我们得到下列基本假说:

在阴阳系统中当且仅当存在“木火土金水”阴阳调整行为时,阴阳系统才会自组织地稳定地曾显“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消阳长、阳消阴长、消长平衡——太极状态”。

从数学上证明这个假说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用数学观点看,“金、木、水、火、土”是某一集合中若干个元素的五种属性,而该集合元素可以由生命的基本功能组成,也可以由生命的基本物质组成,或者由其它的基本属性组成。这样一来,我们在证明着个基本假说上就有了着力点,我们就可以利用数学中的Ramsey理论从整体上去研究这一集合的基本结构和特性。Ramsey理论认为,当集合的元素数量充分大时在整体上集合中的元素必然存在某种基本结构,尽管这种基本结构看起来是偶然现象。通俗地讲,在大量的事物或现象中常常会出现一些奇怪的、似乎是偶然的事物或现象。例如地球上任意六个人中必有三个人彼此之间认识或不认识,任意七个人必有三个人彼此之间认识或四个人不认识,如此下去,这里六和七被认为是Ramsey数,这些仅是Ramsey理论中的最简单的例子,在这个集合中每个元素的关系就是认识和不认识。

    奇怪的事物、巧合的现象——它的发生似乎是偶然的。但是,在一定的条件下,表面上是偶然的现象或事物,却又必然出现。我们再来看,在阴阳五行系统中“金、木、水、火、土”之间的关系实际上是相生或相克之间的关系,现在我们只要能够证明,如果在关于人体系统的功能元素组成的集合中每个元素存在着特定的相生或相克的关系,那么这个集合在整体上同样存在某种基本结构。我们借助于图论的手段,不难推断,如果集合中的某一元素仅对两个不同的元素存在相生和相克关系,且这种关系不具相互性,那么从整体上看该集合的Ramsey数为5。图2所示是对我们假设的一个很好的图解,是否严密仍需商榷。

古代贤哲创立了阴阳的概念再辅佐以五行的概念,这便建立了朴素的简单的二元系统的动力学理论。笔者直观地感觉到,这一理论具有普遍性,即任何动态变化的二元系统,其阴阳只有存在五种动态行为(木、火、土、金、水的调节行为),就一定能够实现动态平衡,达到太极状态。阴阳五行学说的阴或阳可以进一步利用子阴子阳来描述,子阴子阳又有一组子五行来调控,如此下去,便形成了高阶阴阳五行系统的概念。

传统和现代的融合

阴阳五行学说最早的最成功的应用范例就是中国传统医学——中医。我国古代医者为了解决与“生”俱来的“长、病、老、死”等问题,应用了阴阳五行学说成功地建立了中医理论。中医按阴阳五行学说建立了人类关于人体的第一个模型,这个模型从整体上保持了人体的解剖结构和生理功能的统一性,是结构-功能合一的、身心合一的、神形合一的、简单的人体模型,并能够有效地指导着中医临床实践。中医理论认为,调节人体阴阳由“肝、心、脾、肺、肾”——五脏完成,他们分别具有“木、火、土、金、水”对人体阴阳调节的功能,各个脏腑之间存在着非常密切的相生相克关系,同时也将各个脏腑和人体阴阳变化之间的关系解释得非常透彻合理。这是一种根据生理功能划分的人体建模,而与现代医学中根据形态解剖划分的人体建模完全不同,这是中西医之间根本区别。当今人类科学技术能力还无法告诉我们,是西医的人体模型还是中医的人体模型更适合医学应用,作者认为,西医的人体模型仅仅适合于外科学,而对于内科学中医的人体模型理论就有绝对的优势。

为了调整人体的健康状况和干预人体的疾病,中医根据人体不同功能的组织、器官、通路和网络的组合体,研究并建模出了具有人体阴阳五行调节能力的人体的功能模型,中医的人体模型非常适合于人们对人体健康管理和疾病干预,这正是中西医间的本质的不同。我们之所以说中医的人体模型优于西医,是因为根据解剖学建立人体的结构模型,就如同解剖麻雀再精细、再精确,也无法制造出飞机,制造飞机还需要空气动力学等一系列理论,没有这些理论,就无法理解鸟的羽毛和翅膀的功能。

前面我们提到,阴阳五行学说是普遍性地存在于万事万物内在运行机制,那么它是否能够被应用到现代科学的其它领域,答案可以肯定。图3是脂多糖(LPS)通过(Toll-Like Receptor 4TLR4受体激活的生物分子作用网络示意图,从图3中我们可以看出,要保持人体中的生化和生理环境的动态稳定,网络中的某种基因或蛋白作用结果是很难预测的,科学家研究至今,也没又找到一个有效的预测方法,更何况,找到一个有效的控制方法,尤其在网络更为复杂的情况下,更是难似上青天。但是,从整体上看,各种基因、蛋白质和细胞的作用行为可以简单地描述成五行之一。以分子生物学为例,基因表达具有复杂的生化机制,而用分子生物的术语来描述基因表达的生化调节机制,无非一些以启动子、终止子、激励子、抑制子、适配子等冠名的生物分子对基因表达水平产生影响的生物分子,从细节上讲,某一基因各类调节子的功能和作用有些已经非常清晰,但是,这些调节子通常也是有某些复杂的生化过程所调节的。在人体复杂的生化系统中,各类基因的调节子数量非常多,及其相互作用非常复杂,全面地搞清楚几乎不可能。但是,从整体上来看,这些调节子无论它们的对基因表达的调节机制如何,而最终在整体上表现为调解基因表达的五种行为之一。

3  脂多糖通过TLR4受体激活的生物分子作用网络示意图

说明暗红受体暗绿激酶蓝色-适配子品红转录因子.

再以细胞生物学为例,人体细胞具有复杂的功能,不同的细胞又有不同的功能,同时细胞自身又在不断演变和发展。与生物分子作用网络相比,其复杂性更是难于探明。目前,就细胞的基本行为来说,主要包括发育、分裂、自噬、凋亡和再生等,细胞也会与其它类型的细胞相互作用,如与免疫细胞发生炎症反应,与外来的病原体发生感染反应等,如图4所示。研究表明,组织细胞具有分裂、发育、凋亡(Apoptosis)、自噬(Autophagy)和再生()的功能性行为,细胞的这些行为会受到众多因素的影响,包括体内环境、体外环境、遗传基因等因素。

再就健康而言,中医在描述人体健康状态常用血气、卫气和元气来描述,而血气又是由人体的基本功能模型所调节的,打个比方说,血是能量,我们用蜡烛的蜡来代表,气是蜡烛转化能量的功能,我们用蜡烛的灯芯来表示,灯芯实际上是一种将蜡转化成能量的一种辅助方式,要保持健康,就要保持血气旺盛,灯芯过大,会引来能量过大,烧坏灯芯,中医称为阳亢;同时蜡供应不上,中医称为阴虚;如果灯芯过小,会带来能量转换过小,中医称为阳衰。如果做到蜡和芯之间如阴阳鱼一般就会保持灯的持久和旺盛,就如同人体保持了旺盛血气。

生命科学无论是从神经科学到脑科学还是从分子生物学到系统生物学,它们都遵循着从局部观、还原论向整体观、系统论的转变之路,这是因为,现代科学始终认为,人们只要从微观上搞清楚生物学机制和生命现象,便能够彻底地解释清生命现象、综合出生命系统。但是,现代生命科学的局部观和还原论至今未让人类看到健康的曙光,相反,一些前所未有的疾病仍在迎面而来,困扰人类。

从整体上把握生命健康的要素

生命系统极其复杂,生命现象奥妙无限,以致在生命科学的世纪里,人们在拼了命地梦想创造生命奇迹,总希望,有朝一日,通过基因工程和技术治愈和预防疾病,通过干细胞工程和技术修复组织和延缓衰老,通过组织工程和技术制造和移植器官并修复人体,近年来的诱导多能细胞技术再次激起了人们创造生命奇迹的极大兴趣。可是,我们知道,生命状态的改变其根源是,人体的生化和生理环境(内环境)的改变,激起人体基因及其网络的异常表达和运行,因此,这些技术改善人体健康(即使能实现的话)也是权宜之策,因为人体的生理和生化环境得不到改善,即还原成健康的生化和生理环境,健康也只能是短暂的,这个环境同样还会滋生出新的疾病。相反,回过头来想,既然变异基因或疾病基因曾经能够在很长时间里保持着病人的健康,即患者曾经长期拥有过健康,那么为何曾经拥有过的健康会逝去,是因为人体内生理和生化环境发生改变后而诱导出来的结果,并非是原因。如具有老年性痴呆综合症的疾病基因患者,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保持着正常行为,而是到老之后才会发病,也是因为人体的整体环境发生了改变,另外一些患者并无疾病基因存在。现代医学的一些观念其实是,本末倒置和因果倒置,从而无法从根本上治愈疾病。

既然人体中存在多种干细胞,那么为何无法在体内无法诱导其分化,而要在体外诱导分化后再移植和修复人体呢?很显然,科学家本末倒置而没有找到活体诱导的方法和手段;既然体细胞能够被诱导成多能细胞,为什么人体没有自行修复的能力?同样是体内生化和生理环境不正常的结果。我们继续往好处想,现代生物学和医学的成就仅仅证明了,人体本来就有自行修复和再生的能力,无需复杂的技术,只要找到调节人体到自然的健康环境,一些疾病便可自愈,如果能够调节到诱导干细胞分化的生理环境,人体并可以自行修复和再生,这仅仅是人类至今没有掌握的领域。但是,一些医学现象,如短腿在药物的调理下长长,肝脏细胞再生,都表明了我们找到活体诱导干细胞和多能细胞是存在极大地可能性。但是,这些依靠现代医学和生物学的局部观和还原论是不可能实现的,只有通过整体观和系统论的手段和技术整合现代医学的理论与实验成果,才能走出生命健康的困惑,迎来健康医学的春天。

    如果说,现代生物学和医学的研究成果只是证明了人体本身具有自我修复和再生的能力,那么未来生命科学的研究方向应该是建立调节人体中生理和生化环境的技术和方法,以用于实现活体干细胞和多能细胞分化的诱导,实现人体自行修复和再生。这种研究如同,仅对鸟的结构解剖以及对鸟的羽毛和翅膀的认识是不够的,还需要研究空气动力学,才能理解鸟的飞行原理并制造出飞机,然而飞机在太空中却无法飞行。对于生命健康来说,就是要找到调节人体内的生化和生理环境的动力学原理,如诱导基因表达和细胞分化的体内环境的调节方法和动力学原理。这是生命科学尚未开拓的处女地,我们在这本书中还尚无能力讨论整个问题,这里仅从整体的角度讨论生命和健康的基本要素,通过它们调整生命健康的状态。

影响生命及其健康状态的因素很多,但我们认为,其基本要素是水分、动力、排毒、体温和时钟(睡眠)等,这些基本要素把控好并能解决好大多数健康问题。本书从人体整体结构和功能的角度讨论了这些基本要素的处理和调节系统,它们分别是水处理系统、动力学系统、毒素排除系统、热处理系统和时钟系统,在此基础上讨论了人体疾病的绿色诊断和自然治疗方法。

所谓从整体上看问题,就是针对某种基本要素从人体结构功能合一的角度建立模型及其动力学原理,系统地分析人体生理活动中对该要素介导及其相互关联性。例如,水是生命的基本要素,没有水就没有了生命,在生命和人体的进化过程中,首先要发展的就是,系统性调控水、利用水和调度水的能力,以保证在缺水的状况下,降低对水的依赖性,协调好人体的各种组织、器官、脏器对水的竞争性用水,而这种协调能力正是通过神经内分泌系统完成,从整体上看,人体中的每个组织、器官和脏器都在竞争与合作中利用体内的有限的水资源。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8584-312115.html

上一篇:心血管可变性与脑心肺功能综合检测技术
下一篇:物种起源阅读心得
收藏 IP: .*| 热度|

2 张焱 左正伟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7-1 01:1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