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种近乎常识性的呼吁,可以说人所共知;同样,相应这种呼吁的行为几乎没有,可以说有目共睹。不用回顾过往,更不用回溯历史,只看看眼下的情形,我们就能够知晓事实的真相,中国知识分子有所作为的领域着实不少,但在改善民族素养上的确相形见绌。
民族素养的提高是个相对漫长的过程,但绝对不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在这个问题上,还是需要全民族有主动性,特别是与知识休戚与共的知识分子们大力作为。原本,民族素养的提高,无论涉及哪一方面,必然与知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知识分子无论是哪一个领域的劳动者,其价值与意义必然与知识休戚与共。如果我们仍然肯定知识的价值的话,仍然相信人的意义的话,那么,中国知识分子就理应清晰地承担起这一重任。
这不是一句简单的大话,也不是一句泛泛的空话,这是时代发展的规律性要求,是普通民众生活感受下的切实召唤,特别是知识分子寻求价值和意义的根基,是知识分子维护自我尊严的内心忧虑。说大话、喊空话的时代的确令人乏味,可欲求至上、行必计利的时代也好不到哪里去。这种非此即彼,全然极端的思维习惯严重扭曲了我们的生活习惯,最终丧失的是我们应有的、应过的正常的生活。无需讳言,今天存在的许多问题,至少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与整个民族的素养有关。而如何如同改善经济条件一样,改善民族素养难道不是我们应该潜心考虑的问题吗?
的确,已经有无数的知识分子在默默地进行着这一工作,捍卫着自身的尊严及知识的尊严,但明显的是,这一工作还不够完善,参与的人还不够多,参与的力量还不够强大。这些特点,直接决定了普通民众对以部分专家为首的知识分子群体的失望、怀疑、蔑视进而反感,也直接决定了知识分子内部的分化,出现了秉持操守的少数派与流俗背叛的多数派。这种双项分离,直接动摇了知识分子应有的品格与作用。
是该反省的时候了。如此局面的形成,知识分子是要承担部分责任的。在如何改善民族素养的问题上,知识分子责无旁贷。今天的各种条件不可谓很好,也不可谓很坏,可为什么不能出现获得众多民族认同甚至赞同的煌煌巨著?可为什么仍然没有能够温暖全体民众心灵的优秀篇章?把原因仅仅归于体制是不负责任的。
一个民族的阅读史,决定了一个民族的品格和气质。中国的古代典籍和国外名著不应该成为我们今天民众阅读的唯一选择。况且,由于时代的变迁、中外的差异,阅读的习惯也逐渐丧失。记得小的时候,父辈们读《四大名著》、《杨家将》、《呼家将》、《岳飞传》、《隋唐演义》,包括《当代》、《十月》等等的人大有人在,这些书中必竟有可以汲取的东西。可今天呢?也许有人会说,今天媒介太多所致,其实这不是根本的原因,根本的原因是没有可读的和忘记了需要阅读。
阅读和看电影的道理是一样的。看看《阿凡达》的强势,我们就能明白,不是人们不想看或不需要看;也能明白,我们如何地失去了自己的民众。因此,知识分子需要做得就是,首先要清楚自己改善民族素养的责任,不要再造假了,不要再自欺欺人了,要安下心来拿出动人心魄的东西,慢慢地拉回自己的民众。否则,中国知识分子的存在价值将大打折扣。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2 09:5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