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舒服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天天舒服

博文

青川的那个下午

已有 3012 次阅读 2008-6-7 17:59 |个人分类:生活点滴

青川的那个下午 
□本报记者  李天舒□ 
 

  5月23日下午,我结束了在青川县城乔庄镇的采访,计划拦辆车回广元市区。


  这是我第二次去青川。主要目的是采访灾区防疫工作,同时,也打算以此行结束自己持续十多天的灾区采访。


  在乔庄镇抗震救灾指挥中心的帐篷前,我看到一辆广元开来的救护车正准备出发。这是一家民营医院的救护车,是面包车改装的。车身上喷涂了某某民营医院的字样,很醒目。开车的司机戴着一副白手套,看上去挺庄重的。


  “我们要沿途运送伤员,回广元不知道到晚上几点钟,你愿意和我们一起去吗?”他问我。


  在得知救护车要去拉伤员的地点,曾是我采访过的关庄镇时,我立刻跳上了车——我想再回去看看。


  同行的有3个人。除了司机和我,还有一位是青川县中医院妇产科医生。在青川,所有参与医疗救护的车都归救灾指挥中心统一调配,这辆自愿参与救护的民营医院救护车也一样。


  这位叫徐全英的医生看上去心情不错,笑容满面的。徐全英的任务是向导。因为广元的司机不认识从乔庄到关庄的路,徐全英被临时叫来带路。


  车开在凹凸不平的路上,在摇晃的车中,徐全英主动和我们聊起那天地震的情况。她表情很平静地说:“地震发生时,我在睡午觉。突然屋子就摇起来了,摇得好厉害啊。小孩和丈夫跑出去了,家人在外面叫我名字。我呢,还想洗个脸或穿个鞋什么的,结果差点都逃不出去啊。外面墙倒了,婆婆被砸伤了。”


  她好像在说别人的故事,看上去似乎并不悲伤。我想,她一定是把那天的情况和别人描述了太多次。地震之后,徐全英家住的楼房塌了,家里的一切都没了。她又说,她们副院长的丈夫在地震中遇难了,但她现在还在参加抢救工作。医院里有四五个医生遇难了,遇难的职工家属有十多个。想想未来,还是挺发愁的。


  说着说着,车里陷入了沉默。轻松的气氛消失掉了,我只能找些词语来安慰她。徐全英突然咳嗽两声,似乎要把这些不愉快的记忆都甩出去。然后她把头靠在摇晃的车窗上,一个字一个字地说:“我既然这么幸运地活了下来,就要好好活下去。”


  车到了关庄镇,没想到居然碰到的是关庄中心卫生院院长陈志清。之前我采访过他。几天没见,他的胡子更长了,还是穿着那双塑料拖鞋,白大褂也更黑了。算一算,这身衣服已穿了差不多两个多星期,现在更看不出原来的白色了。


  这次是陈志清给指挥中心打的电话。他现在的任务主要是救些小伤小病的人,然后将最危重的伤员往广元市送。由于没有足够的车,他只能把每次要送的伤员情况汇报给县城的指挥中心,指挥中心再派救护车进来。


  这次,陈志清要送两个伤得最重的人:一位是孕妇,腿摔伤了;一位是从山里被部队官兵发现并抬出来的老人,她已整整7天没吃东西了,虚弱得不行。我们车到时,老人还在路上。孕妇先被扶上了车,家人劝着她和年轻的丈夫:“孩子保不住,就别要了。”孕妇红着眼点点头。


  等到山里的老人被担架抬来的时候,发现救护车已根本坐不下了,因为我们在去关庄镇的路上,“私自”做主在路边拉了一位摔伤了手的回族老人。他是修房子时被砸伤的,在临时驻扎在当地的救援部队那里让卫生员简单包扎了一下,还需要进一步治疗。


  徐全英和陈志清商量:“怎么办?是不是让指挥中心再派一辆车来?” 


  “不行。” 陈志清说,“时间一点不能耽搁,在这里没什么办法治疗,我们不能把她搁在这里。”


  徐全英就没再说话,大家一起给那位山里抬来的老人和她的孙子挪地方。老人是担架抬来的,还吊着生理盐水,只能躺着,占去了车里的大半空间。于是孕妇就和丈夫挤在一张座位上,我也挤在救护车最前面。到最后,这辆小面包车居然坐下了8个人。


  徐全英也坐到了老人的旁边:“我现在是医生,不是向导了。”她扭头对陈志清说:“放心吧,路上我会照顾好他们的。”


  车走之前,我看到安置受灾群众的区域里,简易窝棚已被崭新的蓝色帐篷所取代。那些帐篷边还飘动着数面鲜艳的五星红旗。有一面白色的旗帜,被旗杆挑得很高,上面写着“关庄中心卫生院”。我心头一热。


  那个下午,我在青川的路上。


  在摇晃的车厢中,我一直在想:灾难,纵使带来了痛苦,也掩盖不了人性的光芒。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9341-28173.html

上一篇:关庄不哭
下一篇:“坚守,是我们的本分”
收藏 IP: .*| 热度|

0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1 07:2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