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窗外云起云落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ihao1960

博文

行者的城记

已有 3522 次阅读 2009-11-18 23:22 |个人分类:文化锐评|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潇然人长得排场,壮健挺拔,气宇轩昂。他的文亦如人,似乎是经渭河浇灌,又有书卷垫底,茁壮而厚实,特别是经千年古城的薰习,有了一种浩乎沛然的气,汩汩而来,空灵而不失方正,笃实又别具韵味。

拿到《望未央》,爱装帧的淡雅,爱设计的厚重,更爱文字的这种韵味。把这种阅读感受梳理一下,似乎包含这样几层意思。

一是恢复城市记忆。我们生活的这座城市,不仅仅矗立着那些用钢筋混凝土堆砌成的、霸气地刺向空间的所谓地标的建筑物,而且还有延伸到地层中的像古树年轮的那一圈圈的刻度,文词叫历史。当我们欢呼城市的日新月异,巨大变迁时,也暗示着这座城市已面目全非了。仅从地面我们已无法把这座城市和其他城市区别开来了。感谢潇然又把我们带回秦汉的土地,唐朝的天空,帮助我们这些失忆的现代人回忆阿房宫、未央宫、长乐宫、大明宫的往事,他一边走一边指点草堂的身影,还让我倾听山的潮汐。

二是醉心文化考古。集中所收作品,按潇然自己说,也按穆涛的评价,似乎不是一种严格意义上对遗迹的考古,或田野发掘。但通过不断探求,用他自己的话说,将遗址留有的历史文化,城墙簇拥的皇权文化,黄土培植的民俗文化,诗词吟诵的艺术文化,逐一挖掘出来,梳理出来,也是在进行一种大遗址保护。一点也不比拿洛阳铲的职业工作者的贡献少。

三是出入历史之间。潇然读城,正如他自己说是一种兴趣,开始于业余,但慢慢地进入了某些专业者也未必有的状态——痴迷,故说起城来头头是道,每件事都能不慌不忙讲出个子丑寅卯来。文字多有出处,如书名《望未央》,看似贴切,实际还暗含着唐诗的典故,于是从王潇然的《望未央》,到唐人刘沧的《望未央》,再到汉代未央宫,就形成了美国学者斯蒂芬?欧文所说的追忆的链条。文章中更多的是对一些名物制度,人名地名出处具体别致的解说,如三桥,读了潇然的文章,我才豁然开朗。他既能对历史作深入考究,又能跳脱出来进行文学的言说,故超越了史学的板滞和拘泥。

潇然给自己博客取名“守望长安”,实在是有寓意的。守者行动的坚持,望者想象的驰骋。坚守当下是他的本分,驰骋古今则是心灵的自由。老杜说“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不知潇然在望未央时是否有同感?但他能立足现在,回首历史,畅想未来,这不仅是为政者的守则,也是我们文学人的应有态度。

潇然年富力强,他关于未央、长安的文化考古工作正在展开,已有的发现仅仅是冰山之一角,深入而具震撼力的诠释还在继续,我们期待着。

 



读书荐书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87488-272041.html

上一篇:《半通斋诗选》序
下一篇:《晚春》阅读随想
收藏 IP: .*| 热度|

0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05:5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