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angsz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张诗忠 多年与书打交道,耕耘、浏览,感悟、思考……

博文

“校长推荐制”好

已有 3151 次阅读 2009-11-17 16:18 |个人分类:教育刍议|系统分类:博客资讯

北京大学近日宣布,2010年将试行“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这是继清华大学等五所高校推出“联考”自主招生后传出的消息。在上海,复旦大学、上海财经大学等高校自主招生已试行多年。同济大学今年也开始引入“中学校长直荐制”,直荐生的比例达招生数的5%。据报道,今年自主招生时间比往年提前,而且花样迭出,已经引起社会的关注。

 

就目前看,来自各方面的议论有:自主招生成了“掐尖”游戏;“裸分”进名校越来越来难;选人标准高校与中学不一致怎么办;中学校长备受压力,面对“条子”、“招呼”将如何应对。家长们则担忧:推荐学生时如何确保公平?……

 

万事开头难。多少年来,大家对“一考定终生”、“学习负担重”、“高中阶段文理分科”等教育问题意见很大,却不见有力度的改革措施来。什么原因?估计是绕不开“高考指挥棒”的束缚。“校长推荐制”可算是破解该顽症一个突破口,让人们的眼睛一亮,并充满着期待。

 

社会上尽管对“校长推荐制”看法不一,权衡下来,值得认真试行却是大家的共同期盼。“校长推荐制”能否根治应试教育留下的顽症,下面两条举足轻重:一是能否真正做到公正、公平;二是能否打破分数至上,不拘一格选人才。按此出发,笔者以为如下几点值得重视。

 

一、检验“校长推荐制”是否好,关键要看招生对象的脸色,即他们能否以平常心态适应之。在大学招生问题上,各所高校都希望优先多招到好学生,彼此有竞争;各所中学希望毕业生都能考入理想高校,但又不想干扰教学次序、加重他们的学业负担。这里,所有的目光都集聚到被招对象。既然如此,这就需要作必要的调查,如果他们——指有条件进入高校自主招生视线的所有学生——觉得这样做很好,稍加努力、得心应手,不妨照此实行;如果相反,弄得筋疲力尽,那就得改一改。一般讲,招生不是奥赛,它是基于学生原有水平进行的。高校不论搞预先测试还是面试,学生如果靠短时间突击能占得很大优势,那就得加以改进。“校长推荐制”的未来目标,说不定就是像国外“宽进严出”那样,让所有优秀高中毕业生合理、有序地流向各自心仪的高校

 

二、“校长推荐制”的主导者不是高校而是中学校长。招生要实现不拘一格选人才,肯定不能单凭分数。在这个大前提下,高校应当充分相信中学素质教育的成果和办校特色,放心接受校长推荐的优秀学生。一般认为,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历年学科考试分数和竞赛成绩,还包括学生的其他素养,比如发展潜能、聪明程度、学科特长、组织能力、团结互助、集体精神、兴趣爱好、刻苦耐劳、道德品质等。偶尔的一次考试成绩或突出表现算不了什么,所以只有通过长时间的考察才能得出较客观的评价。为此,哪些学生适宜进入高校,最有发言权的莫过于校长和任课教师。

 

三、相信校长有能力、公正地做好优秀学生的推荐工作。现在大家最放心不下的是如何杜绝“走后门”。其实,从近几年的情况看,中学校长已有一套行之有效的办法,关键是要根据新情况不断完善。比如预先有一个科学程序,即根据总体要求,由校长组织师生、家长代表共同讨论制定推荐生的标准或条件,其中不论涉及智力因素的学科成绩、竞赛获奖名次,还是涉及非智力因素的项目,均按不同权重打分,力求做到科学、客观、可操作,连续考察三年累计总分。到高三阶段适宜时候公示若干天,如有不当及时调整。整个推荐过程完全公开,尽可能让学生们心服口服。这样,无论哪个学生、无论有怎样的背景,都不能突击创造“名次奇迹”,都难以开后门。少数有争议的,校长有权定夺。

 

四、如实做好“校长推荐制”的档案工作。这项工作表面上是记载该校历年推荐情况,其实具有更深的涵义。即它是该校素质教育质量高低的一项考核指标,更是校长教育水平、慧眼识人和科学诚信的考量,将来还可成为教育研究的珍贵资料。这很重要!在教育改革方面,事在人为,人是最最重要的。如果一个校长连续几年将优秀学生推荐到高校(包括名牌大学)——特别将有争议的偏才学生列为推荐人选——他们今后表现不凡、令人信服,那么这个校长就会出名。说实在,在基础教育这个领域,教育改革颇有争议、况且不可能在短时间内见分晓。在这种背景下,我们太需要敢于担当责任、一心一意按教育规律办事的好校长、名校长。

 

这样的校长是基础教育的旗子,理应是教育上的专家,所在学校则是推进素质教育的“桥头堡”。我国的教育改革必须依靠他们,名牌大学没有理由不相信他们。因此,笔者愿说,“校长推荐制”好!好就好在:它不仅仅推动了招生改革,还会因此带动基础教育其他方面的改革。因而,凡是涉及教育专业上的具体事务,应当给予校长更大的权利(教育行政部门不该管的事逐步退出),比如老师的聘用、课程的安排、教材的选用,以及教学方法的改进等。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073-271701.html

上一篇:体验——挥之不去的人生追求(人之思考25)
下一篇:燃点耀耀红烛,尽照人间尴尬
收藏 IP: .*| 热度|

1 许浚远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7-18 20:1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