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风绕旗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hxgwzu 道行无喜退无忧,舒卷如云得自由。

博文

融入区域产业结构变革进程,增强科技创新服务能力

已有 3261 次阅读 2009-9-28 09:42 |个人分类:分享|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推进科技创新,是顺应时代发展的大趋势,是提升产业层次的“助推器”,也是增强区域竞争力的制胜点。温州正在努力建设“创新特色明显、创新机制灵活、创新能力强大、创新氛围浓厚”的创新型城市。因此,温州大学要坚持面向温州经济格局,注重搭建校企合作平台,深化校企合作关系,密切关注地方产业、行业的发展动向,始终了解企业、行业对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的需求,将学科建设和科研方向与行业发展的关切点、兴奋点结合起来,全面融入振兴地方产业的科技创新进程中。

地方高校服务于创新型区域建设,学科建设是抓手。学科是由作为主体要素的师资队伍、作为客体要素的创新性科研成果,以及作为主、客体相互作用的产物——高层次创新人才而组成的一个共同体。学科建设起到了集聚人才、引领科研、支撑发展的重要作用,是高校集特色理念、学科方向、学术队伍、科学研究、基础条件和人才培养于一体的系统工程。

特色学科是大学办学特色的最基本、最突出、最直接的要素,决定了大学职能的发挥和社会公众形象的树立。特色学科具有三个基本特征,即独特性、社会性和可持续性,因而表现为具有持久的社会影响力,成为学校发展的标杆。田长霖先生在任加州大学校长期间曾指出:“任何一所大学要成为世界知名大学,不可能在所有学科上有所发展,而必须集中力量先在一、两个学科上有突破。”因此在更为激烈的竞争环境下,通过错位发展和比较优势来抢占制高点是地方大学学科建设的战略选择。

在“十一·五”期间温州大学实施了“558”学科发展战略,是结合自身发展的历史和优势,以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准绳,在学科建设上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主动“扬弃”,科学定位的结果。在“十二·五”期间,温州大学在学科建设上要继续立足于校本特色(秉持学术传统)和地方特色(保障持续发展),认清浙江省高等教育发展的总体态势,在创新型城市建设中作出积极贡献,进一步提升我校学科的核心竞争力。

建设特色学科,首先要坚持围绕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基于现有学科基础,兼顾支撑学科发展,瞄准国际学术前沿,去遴选、培育若干特色学科。通过设立学科特区,引进特殊人才,实施重点投入,创新保障措施,实现特色发展,并对其它学科起引领、示范和辐射作用。完全可以摈弃学科目录的限制,在学科研究方向上追求个性化的发展,通过整合学科资源,在服务于区域科技、文化创新中凝练学科方向,在交叉与创新中提炼学科特色,规避趋同化,形成差异化。

建设特色学科,其次要把握好“重点发展”与“兼顾一般”的关系。既要突出重点、扬长避短、扶优培强、出奇制胜,又要兼顾支撑、以点带面、梯度推进、协同发展,还要重视学科交叉(理工、文理、工经管等),探索、发现和培育学科新的增长点。

建设特色学科,第三要把握好“人才引进”与“人才培养”的关系,高度重视学科梯队和创新团队的建设。一方面要“筑巢引凤”,“三顾茅庐”,大力引进学术大师、学科领军式人物;另一方面要加强学科本身的“换血”、“造血”功能,培养和造就优秀年轻人才,优化学科梯队。在学科内部的创新团队建设中,可以籍岗位聘任政策,以承接重大项目为载体,以鼓励交叉、合作和科学问题为导向,以学科资源为杠杆,采取灵活的机制进行组建,“合而不同,合舟共济”。

温州大学的学科建设和科研工作的目标定位可分为三个层次:一是紧密结合专业建设加强学科建设,切实联系教学实践开展科研工作,通过学科发展促进专业发展,通过科研工作提高教师整体素质,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和创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质量;二是瞄准机械、电子电器、皮革、化工和材料、生态和环境等学科的研究前沿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加强重点学科和特色学科的建设,开展高水平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通过学术骨干积极参与大中型企业的技术革新,利用科研设备优势为地方提供技术服务,围绕地方支柱产业发展中的技术瓶颈问题,积极开展共性关键技术攻关,高新技术成果直接推广和应用于地方经济建设等多种形式,促使学校的科研成果及时转化为生产力,不断完善为区域经济和社会服务的功能;三是通过实施“双百”人才联动计划,鼓励专家、教授和科研人员“走出去”,同时将企业、行业和政府有关部门的专家学者“请进来”,一方面使学校形成了一支具有深厚专业背景和较强设计研发能力的复合型的师资队伍,另一方面也是最重要的是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培养了一大批有实践经验与能力的设计研发型毕业生。通过人才互动,使大学和城市融为一体,营造出良好的创新环境和氛围。


本文若有引用他人之处,纯属为了交流,并致感谢。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2206-258340.html

上一篇:化材学院这两天来了多位国内新材料领域的“大牛”
下一篇:【金山】盘点《时代》封面上的中国话题
收藏 IP: .*| 热度|

0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4 14:0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