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去年十月在我七十寿辰时我的学生为我编辑出版了一本《中国区域构造研究文集》以为庆贺。文集出版后受到地质同行、同学和学生的关注,认为有一定参考价值,特别是在我国西部工作、研究过的同志。为满足朋友们的要求,便于地质同行、研究生参阅,现将内容提要、马文璞教授做的序、自传、后记,王鸿桢院士的题词、照片一并发表于后。
内容提要
本文集蒐集了
本文集为正在我国东、西部开展区域构造研究工作的地质调查人员、地质科学研究人员和地质院校师生提供有益的新思路和新方法,对于初参加工作的年轻地质工作者具有一定借鉴参考价值。
序
热烈祝贺本文集的出版。
葛肖虹同志热爱地质事业,自1961年以优异成绩从北京地质学院石油地质专业毕业以来,一直承担中国区域构造教学,从在峰峰煤矿和太行山、燕辽、内蒙古、甘肃北山等地区带领水文工程兵、大学生进行水文和地震地质填图开始,七十年代转入区域构造地质学领域的研究,先后参加了攀西裂谷、川西盐源及宁镇山脉推覆构造等国家科技攻关课题以及满洲里—绥芬河地学断面(GGT)等重大项目,足迹遍及华南和北方大部分地区。九十年代以来主持的有关柴达木盆地及阿尔金断裂带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对西域克拉通的存在、阿尔金断裂的活动历史和左行滑移距离、古祁连山构造带的西延以及青藏高原末次快速隆升对我国现代构造地貌生成的意义等都获得重要的新认识。可以认为,我国地质学研究的新进展以及认识的深入,就是通过像葛肖虹这样众多身体力行、锐意进取的地质工作者的努力而取得的。进入本世纪以来他的活动范围更进入国际领域,先后和奥地利萨尔茨堡大学等单位合作;应邀参加在旧金山、香港举办的第二、三届世界华人地质科学讨论会(2000、2001);以及应邀到台湾成功大学、台湾大学、中央大学、台湾中央地质调查所等单位讲学等。迄今在国际和国内学术刊物上已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可以说这四十余年不算长的历史已成功勾画出充实而有益的人生。
我和肖虹同志认识已近三十年,曾长期在中国区域构造课程指导委员会中共事。他为人热情,思想活跃,乐于助人。出野外总是跑在前头,对遇到的地质现象和问题坦率地进行讨论。所有这些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孙枢和安芷生院士等早在2001年就提出,地球是人类居住、生存和发展的家园。地球科学是人类认识、利用、改造和保护我们生存环境——地球的基础科学。二十世纪地球科学及其各分支学科的成就不仅在维持足够资源供给、减轻自然灾害、保护和改善环境、促进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等方面做出重大贡献,而且日益关注人类活动和自然因素的相互作用对生存环境的影响。例如最近700万年黄土高原粉尘通量记录的内陆干燥度变化曲线表明,青藏高原的隆升是我国内陆干旱化的原因。而近数十年来人类的强烈活动和全球变暖趋势更加剧了我国西北部干旱化的程度,引发了尘暴和其他灾害事件频繁发生。本文集中葛肖虹等撰写的 “中国西部治理沙漠化的战略思考与建议”就是这样一篇跨学科的好论文,其中提到在中国西部修建高山水库的建议极具战略远见。因此建议大幅度拓宽学科范围,加强跨学科性质交流,增强信息科学等高科技的分量,拟订学科交叉的大型科研计划,以适应学科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变化,把教学和科研队伍结合起来,促进地球科学的发展。
多数地质学家认为今年在四川发生的造成重大灾害的汶川8.0级强震是继2004.12.26苏门答腊-安达曼和2005.3.28尼亚斯-谢默卢引发毁灭性海啸、造成超过25万人死亡或失踪的9级地震(Richard W. Briggs et al 2006),以及2005.10.8发生在巴基斯坦北部喜马拉雅西构造结的7.6级地震(Geoff Brumfiel 2006)之后的又一次构造地震,它们都是印度板块向北楔入亚欧板块、引发青藏高原隆升而产生的构造地震。汶川地震发生以来,葛肖虹在科学网上已发表了多篇相关论述,目前地震预测已成为全社会关切和亟待解决的地质科学课题,类似的问题还可以举出很多,中国区域构造研究应该为解决上述课题做出自己的贡献,让我们大家都为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而努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