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风绕旗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hxgwzu 道行无喜退无忧,舒卷如云得自由。

博文

以学科建设为抓手,推进“三大转型”

已有 7920 次阅读 2009-6-17 20:01 |个人分类:杂谈|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学科建设, 核心竞争力, 三大转型, 差异化发展, 错位发展

 

摘要:从大学核心竞争力形成的要素角度,分析了我校实施推进“三大转型”战略的根本出发点,提出了学校的转型发展必须以学科建设为抓手的基本观点,并从三个方面重点阐述了学校在转型期学科建设的基本思路与措施,认为差异化发展和错位发展是地方综合性大学提升学科建设水平的必由之路。

关键词:三大转型;核心竞争力;学科建设;差异化发展;错位发展

 

推进“三大转型”是我校从合并融合期的外延发展转入全面提升办学水平的内涵发展这一新阶段提出的全局性战略任务,是从建设特色鲜明的、水平较高的地方综合性大学的目标与要求出发结合我省高等教育发展的总体态势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促进学校发展方式转变的根本要求,是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实现学校办学科学发展上水平的必由之路。推进“三大转型”,就是要推进学校逐步由教学型大学向教学研究型大学转变由基础学科研究为主向基础学科研究和应用开发研究协调发展转变由人才培养向人才培养、科技文化创新、社会服务并举转变。

纵观中外高等教育发展史可以发现,当今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在其发展过程中,都根据其内在和外在的条件逐步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核心竞争力,藉此实现了跨越式发展[1]。在高等教育全球化和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情势下,大学间的竞争已非局限于一城一地一国。高等教育竞争力已成为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和一个城市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一所大学的核心竞争力,集中体现在其通过获取、整合和创造战略性资源,以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保持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其中,人才培养质量、学术成果水平、经济文化贡献、社会声誉等都构成了大学核心竞争力的要素,但归根结底是其人才培养能力和科技文化创新能力[2]

推进“三大转型”,其根本出发点就是要显著提高我校的核心竞争力。学科建设是推进“三大转型”的抓手。学科建设是高校各项工作的龙头,这是共识[3]。因为学科是由学者、学术信息和学术物质三类资源有机结合起来的办学载体,是有生命力的科学范式,是大学进行知识创造、科技文化创新、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的功能载体。学科建设状况集中反映了一个学校的办学水平、办学特色,也最终决定了其社会声誉、核心竞争力。

高校办学的特色与水平,必须立足于综合性水平的提高上。综合性大学首先表现为学科结构的综合性,其次才是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的综合性[4]。因此,推进“三大转型”的战略思维,从本质上讲,就是要实现我校学科建设水平的根本性跨越。围绕这个战略需求,学校提出了一系列的方针、政策。“梯度推进,层级发展”的学科建设思路和措施是符合我校实际的,经过近两年的建设,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效。在下一阶段,我校在学科建设上应该重点把握以下三个方面。

一、继续凝练学科方向,形成学科集群优势

由于历史的原因,我校多学科发展的基本现状是,“文理偏置无优势,工管积弱少特色”。因此,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为依据,继续推进学科资源的整合与优化,不断凝练学科方向,尽快形成学科集群优势,发掘亮点,提高效益,是学科建设的必由之路。为此,要正确处理好内因与外因的关系。学科发展有自身内在的扩张动力和逻辑路线,这是“动能”;学科发展也有外在的“引力场”,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求,这是“势能”。“动能”和“势能”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要努力促成这种转化条件的形成,争取“蓄势而发,借势而上”。要以学校申报博士学位授予权的内在战略要求为“动能”,以主动对接温州、浙江乃至长三角的新兴产业和支柱产业,以及区域的特色历史文化背景为“势能”,促进基础学科与应用学科、传统学科与新兴学科之间的协调发展,合理配置学科资源,形成学科集群优势,构建大平台,承接大项目,培育大成果。近年来,我校化学与材料学、物理学与电子信息学科等的不断融合发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这就是明证。

二、继续推进学科交叉,形成学科错位发展

作为综合性大学,综合是学科建设的途径,特色是学科发展的方向。经过近年来的建设,我校已经形成了人文、经管、理工、教育、法政等多学科发展的格局。但作为地方大学,由于缺乏深厚的历史积淀而显得底蕴不足,同时获取资源的能力又有限,导致学科综合能力不强,学科竞争力比较薄弱。因此,要充分发挥学科门类相对齐全的比较优势,促进学科交叉,培育新兴学科和特色学科,形成差异化发展和错位发展的新局面。

差异化发展、错位发展是地方高校建设特色学科的优选策略[5]。学科的错位发展其基本内涵包括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一是通过合理定位来明确我校的传统优势学科在省内外整个大学体系中的地位,以及与其地位相适应的使命和责任;二是通过彰显优势和培育特色来实现学科发展的差异化,并以其差异化来对抗同质化。我校“有化学与皮革化工”学科的交叉、整合和差异化发展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另外,我校的文艺学、民俗学等学科在特色发展、错位发展上也必将大有作为。

三、继续抓好队伍建设,造就高水平学科创新团队

学科建设的关键是队伍建设。造就高水平的学科创新团队,是教学研究型大学提升学科建设水平的有效途径。在推进“三大转型”进程中,转型的实体是学院,因此学科创新团队建设的目标定位必须跟转型实体的行为价值取向相吻合,必须与转型实体的人才组织模式改进和水平提升的要求相适应。

学院作为转型实体的生态环境、社会责任和水平地位,决定了其教育任务的战略选择集中于人才培养、科技文化创新和社会服务三个方面,因此其行为价值取向可归结为:(1)耦合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基础上,寻求部分研究领域的国内领先;(2)服务于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承担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历史使命;(3)归趋于学科综合性发展态势下,提炼形成学科自身的特色。

目前我校部分学院在学生培养能力、教师科研能力、学科建设能力等方面都已达到了一定的水准,但总体上各转型实体的学科基础还相当薄弱,广大教师缺乏强烈的学科意识和学科归属感。因此,着力构建“二级机构(学校—学院)三级管理(学校—学院—学科)”的人才组织形式是切合实际的,有利于强化学科意识。在此基础上缔结而成的学科创新团队,除了要完成团队建设的一般目标,如凝炼方向、形成梯队等外,还要重点解决以下问题:(1)如何使创新团队成为学校科技文化创新能力提升的突破口?(2)如何使创新团队成为省部级以上高层次人才汇聚和培养的有效载体?(3)如何使创新团队成为学科交叉与融合,人才交流与合作的示范群体?(4)如何使创新团队成为区域科技文化创新体系中的引擎力量?

在学科创新团队的形成机制上,根据我校目前的实际情况,可以采取两种模式:一是“自发+诱导”模式,适合于具有一定研究基础的优势、特色研究方向;二是“需求+愿景”模式,适合于符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的研究方向。前者强调自发,但需要学校提供精心设置的诱导机制,尤其是科研奖励制度、人事聘任和分配制度,必须有利于团队的形成和建设,以及团队目标的实现。后者突出需求,但需要学校、学院二级管理机构进行顶层设计,并为之提供中长期的发展愿景,例如培育成省部级的创新团队、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人文社科基地等,以及各级各类人才计划的优先安排等。但不管采用哪种模式,团队核心人物的遴选非常关键,要按领军人物的标准综合评价其学术能力、组织能力、管理能力和协调能力,以及学术道德与威信。

建设特色鲜明的、水平较高的地方综合性大学是我校既定的长期奋斗目标。推进“三大转型”,是实现这一战略目标第一阶段的根本任务。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以学科建设作为抓手,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深化发展内涵,提升发展水平,以建设优势、特色学科打造我校办学的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闵维方,以改革开放精神创建世界一流大学[N]中国教育报,2008-10-24,第3.

[2]          刘向兵,大学核心竞争力构成要素辨析[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7,(2),143-148.

[3]          王文利,刘东岳,谈地方高校学科建设的战略选择[J],中国高等教育,2007,(19),49-50.

[4]          钟秉林,高等教育创新与教师教育和师范院校的转型[J],中国大学教学,2004,(1),15-16.

[5]          孔建益,杨军,地方高校学科建设策略:差异化发展与错位竞争[J],中国高教研究,2008,(2),69-71.

 

Getting Hold of Discipline Construction to Promote “Three Great Transformations”

 

 

Abstract: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the formation elements of university core competence, the ultimate inducement to promote “three great transformations” in our university was analyzed, and the essential view that it should get hold of discipline construction in the process of university transformation has been proposed. Furthermore, the basic ways and means of discipline construction in the period of transformation have been expatiated from three aspects. It was considered that differentiation development and transplacement development are the only ways to improve the level of discipline construction of local comprehensive university.

Key words: Three great transformations; Core competence; Discipline construction; Differentiation development; Transplacement development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2206-238744.html

上一篇:高考作弊,可以斩立决!
下一篇:李政道等人眼中的浙大教授束星北
收藏 IP: .*| 热度|

0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 15:2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