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次研究生答辩完后的酒席上听到一位年轻导师对研究生的血泪控诉。本人不敢独享,公布在此。相信研究生读后可视作反面教材,年轻导师或可引以为戒。
三年前,我第一次有资格招硕士研究生。我很兴奋。复试前后研究生和导师双向选择。我第一年招,没有多少资本,既无百万千万的资金,也无芝麻大的官职在身,更无等身的著作和如雷贯耳的名声,所以好学生不可能选择到我这里。最后,检到个挑剩的。好吧,聊胜于无,将就着带吧。说不定是个未琢的玉,暗投的珠,是个可造之才也说不定。就这么着,我带上这个学生。原先我期望值很大,希望他学好英语,早点进实验室。可倒好,他说他第一年学功课忙,四六级还没过,周末放假晚上来不了。好吧,我理解你。等第二年进实验室,总算第一年功课学完了,进来后毛手毛脚,实验还没开始做,十多块钱的瓶子就打了几个。天哪!低能得出奇,超净工作台的开关找不到,连烘箱都用不了,我的乖乖!好不容易教会了他使用实验室的仪器,开始让他做自己的实验,结果不久就遇到了困难。这时他不是积极查找文献,请教有
作为一名年轻导师:我给同行的泣血忠告是:“请神容易,送神难。谨慎招生,宁缺勿滥”。大家千万要注意:如果是从地方小院校考的学生是重点提防对象,他们整个大学生活就是象高中一样除了学习还是学习,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考研,这些地方连实验都不做(或者是没有实验条件),考来的学生差不多都是高分低能。跨专业太大有时也是问题,尤其是实验性学科,一点实验基础都没有的学生简直就是祸害啊!(后面这一段本人认为十分片面,但还是照实录出。记得以前曾于浙大一导师交流,他说地方小院校考到他门下的学生有很强的后发优势,肯吃苦,下功夫,这一条不是本校学生比得了的。他有个学生,从地方小院校来的,硕士研究生阶段发了5篇SCI论文。这对于学生物的是相当不容易的。关于地方小院校来的学生的优势在与其他导师交流中也得到类似的肯定。)
后记:为了用事实反驳最后一段的谬论。举几个例子如下:
1、陈章良(国际上首批成功地将大豆储藏蛋白的基因转入茄科植物中的科学家之一,并因此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的有“小诺贝尔奖”之称的“贾乌德.侯赛因”青年科学家奖。曾为北大教授、副校长、中国农业大学校长,现任广西壮族自治区副主席)就是毕业于位于海南的华南热带作物学院(现算海南大学的前身)。
2、饶毅(大名鼎鼎的海归教授,科学网博主,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资深研究员、学术副所长,北京大学终身讲席教授、生命科学学院院长)据说是毕业于江西医学院。
3、山东烟台师范学院出了很多……(现根据信息提供者
4、李建保(苗元华先生校友,清华大学教授,现为海南大学校长、党委副书记)毕业于长春地质学院(按照合校之后的吉林大学)(苗元华先生提供)。
类似的还有很多很多, 大家千万别歧视小学校的毕业生!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4 05:0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