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大学》里这段话的内涵历史上有过很多争议,以我这个数学出身的人是没有资格对他的内涵发表看法的,但有一点是肯定的,这段话是针对人才培养说的。
大学的根本任务是什么?是科研还是教书育人?这是个大问题,涉及到大学的根本。我们先来看看国外的大学在这个问题上是如何做的。原文引用一位先生的文字,包括错别字我都没加纠正,他曾经多次接待过到哈佛访问的中国各级各类代表团:
“初到哈佛工作时,除了兴奋,更多好奇。还是学生的时候就听留洋的老教授高深莫测地说过,‘先有哈佛,后有美利坚合众国’,后来,又听许多人重复过,甚至中国国家领导人访问哈佛时说的也是同一句话。为什么人们会不无夸张地认为一所大学可以塑造一个国家?大学是干什么的?到底什么是大学的本质?来哈佛的十年间,这些问题经常地划过脑海,也每每被人问及,尤其是中国学界开始讨论大学理念以来,这类问题更成了常常争辩探索的主题。
在我看来,哈佛的精彩其实简单,就是以人文教育为中心培养人才,培养能够引导和改变社会的精英人才,真正不简单的是哈佛把这个基本理念一如既往地贯彻了三百多年,无论社会风潮千变万化,就是不改初衷,坚持把人的培养作为哈佛最基本的使命。如此作为,相当不易。因为,最近一百多年,美国资本主义突飞猛进,社会变化迅捷眩目,大学深陷其中,各种考验如滔滔激流,改变人文培养的信念,而把大学导向其他目标的改革尝试层出不穷比比皆是,但是哈佛不为所动,中流砥柱,义无反顾地高举人文教育的大旗,引导美国大学教育的人文方向。这才是真正可贵的,人文,而且坚持!
综而述之,近百年来,体现在美国高等教育中的大学理念大致有几个方面:一,大学的基本使命是授业解惑,教书育人;二,大学的主要作用在于发展知识;三,大学应当服务社会;四,大学的任务是接续文化,弘扬传统;五,大学是社会政治批判的中心。一般说来,这五个方面郡非常重要。难道大学不是为了教书育人?难道大学可以不生产知识?难道大学可以没有任何文化信念和传统使命而仍然是大学?难道大学是世外桃源而与社会毫无关联?难道大学可以没有社会政治责任,并且放弃它的批判性?显而易见,这是不能想象的,尤其在今天这个以资本现实和民主信念的二元激荡所构建的社会,这五个方而似乎无可或缺。但是,它们之间是不是并举不倚无所轻重,是不是相互自洽而不抵牾?是不是如同它的表面陈述那样一目了然,而没有内在设陷?事实上,如果不仔细梳理分辨,所谓大学的理念仍将是各云其云,不得要领。”
注意文中有一个关键词“基本使命”,即“大学的基本使命是授业解惑,教书育人”。
大学到底是干什么的?在一个纷乱复杂、功利主义盛行的世界里,这是每一所大学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很多人拿国际一流大学说事,我们就来看国际一流,看看耶鲁大学是如何看待自己的使命的,大概没有人怀疑耶鲁大学是世界一流吧?仍然是原文引用:“耶鲁大学 属世界最顶尖大学之列,连续几年在美国大学排名中位居第三位,紧跟普林斯顿大学与哈佛大学之后。它成立于1701年,现有学生总数为11483人,其中大学生(耶鲁学院)5316人,研究生 (文理研究生院) 2522人,专业学院学生(医学院,法学院,音乐学院等11个学院;均在大学毕业后进入)3552人。它的使命是什么呢?该校在创立的时候就有一个建校使命:为国家和世界培养领袖。耶鲁大学是老布什、小布什、克林顿等五六个美国总统的母校。至今为止,培养了530名美国国会议员,还为墨西哥和德国培养过总统,为韩国培养过总理,为日本培养过外交部长等,很多一流大学杰出的校长也毕业于耶鲁大学。随后耶鲁大学又提出了它的基本使命:保护、传授、推进和丰富知识与文化。”
再看普林斯顿大学:“连续七年美国大学排名第一。哈佛大学过去三年曾和他并列第一,但最近一次又落于其后,原因在于普林斯顿大学有两个指标超过了哈佛大学。第一,50人以下的小班比哈佛大学多;第二,校友的回报比哈佛大学多(回报不只是钱,回报更是一种感恩之念)。有些人认为一流大学研究生数量一定要超过大学生,一定要有医学院,一定要是综合性大学。这些话对于普林斯顿大学都不适用。普林斯顿大学目前仅有6677名学生,其中4678名大学生, 1999名研究生;2006年该校仅授予277个博士学位,151个最终的硕士学位(硕士毕业为止,不再继续攻读);全日制学生与全日制教师之比5:1;而且没有医学院,也没有法学院与商学院(目前中国,名列前茅的一流大学几乎都有商学院、医学院和法学院);研究生也不过是学生总数的30%。但普林斯顿大学绝对是世界顶尖的大学。它伟大在哪里?除造就了25位诺贝尔奖得主(其中17位属物理学)和12位菲尔兹奖得主(数学界的诺贝尔奖;美国共24名,名列第二的法国共11名),特色鲜明之外,就是校园中那种自由又宽容的学术氛围。”有人可能会说,人家出了那么多的诺奖与菲尔兹奖不正说明他们将科研当着主业吗?有这种念头的人只能说明他不懂教育。
不同历史时期,人们对大学的认识的确有所不同,但有一点是从来都没有发生过变化的,那就是教书育人。上个世纪五十年代的亚洲国家偏重于实用主义教育,不管是文科大学还是理工科大学,主要任务都是培养工程师,大学没有古典教育、通识教育。
那么,今天的大学如何看待自己的历史使命呢?如果我们不能培养一流人才,却想通过什么SCI、高影响因子、大项目、引进人才创建世界一流大学那不是天方夜谭么?我们连大学最基本的使命都没有搞清楚,还谈什么一流?我们的教授,我们的博士生导师们就是这么认识世界一流的么?我看不仅是我们的一些大学迷失了自己的身份,一些教授、博导们同样迷失了自己的身份!
大学的使命是什么?我看上面引用的第一篇文字中已经归纳得很清楚了:
一、 大学的基本使命是授业解惑,教书育人;
二、 大 学的主要作用在于发展知识;
三、 大学应当服务社会;
四、 大学的任务是接续文化,弘扬传统;
五、 大学是社会政治批判的中心。
一个使命都不明确的教师还配当教授吗?大学追求真理、弘扬文化、发展知识肯定是没有错的,每一个大学教师,尤其是教授都应该承担教书育人、发展知识、弘扬文化的任务,只教书不做学问的老师不是个合格老师,不配当教授,但只做科研不好好教书甚至不教书的教师更不是个合格教师,也不配当教授!
为什么有些人会产生大学的使命主要是生产知识的理念?恐怕不独中国的教授与管理部门有这种理念。随着人类的知识急剧膨胀,而且这些知识的出现绝大多数都与大学有关,新的科学技术推动了社会的快速发展,于是有人便认为:“大学的主要使命应当是生产知识”。不可否认大学肯定是发展知识的主要场所,否则大学里集中了那么多的“精英”干什么?问题是发展知识是大学的基本使命或者核心使命吗?他与教书育人相比孰轻孰重?我们应该注意到一个重要问题,教书育人的内涵是什么?仅仅是传承知识么?如果是这样的话,那就不是在培养人才了,而是在培养知识的机器,就像机器人一样只会从事某种专业领域工作的“机器”,大学除了知识,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方面,那就是大学文化,我们现在有大学文化么?搞哲学的不懂历史,也没有文学修养,搞数学的写出来的东西狗屁不通,搞历史的对哲学一无所知,这也叫人才(这段文字是我的,不过反映的观点同样不是我的,但我深以为是)?
教学与科研有没有主副之分、谁主谁副本是个不言自明的问题,为什么还会有这么多的争议?而且是我们的大学教授甚至博导?这不能不发人深省!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4 13:5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