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对《朗读者》赞赏有加,我倒不以为然,畸形的“感情”(或可称之为男女的欲望),再加上事后的关注与良心,感情占主导一方的罪恶背景,忽然让我有了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这不就是犹太或德国版的《色戒》吗?
其实,编导们用人类最底层的欲望、情感来美化粉饰曾经或者正在有过罪恶行为的人,从而让你接受乃至同情这些人。
比如作为汉奸特务头子的易先生与上海小妇人在床地上的十八般龙腾虎跃,让人们在最本能的层次上与这个杀人如买的魔鬼有了共鸣,啊,他也是人啊,他也有爱情啊,他怎么这么高深莫测,到底爱不爱这个小妇人啊,你们快成好事吧!就这样,观众就因为感情上的共鸣而对这对狗男女“同情”了。相反,余泽成(潜伏)倒显得太粗鄙了,因为他和假老婆同床了那么久都不办事儿,太不懂情感了。如果,潜移默化的,我们最后形成了这样思维,先烈们怎能瞑目?
作为集中营的看守,我们在电影画面里看到的肉体也是有着可餐的香味的,或曰美的。再加上她爱学习(爱听别人朗读而且最后通过自学会写信),敢承担(不识字却为别人顶罪),有尊严(不识字却不说)等等的优点,你几乎会同情她的。尤其是在法庭上提出了她当时没有别的选择,暗示着她所犯下的罪不是她一个人的过错。她不需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因为是那个年代。
这是怎样的电影逻辑呢?其实,这些导演们就是用人类最底层的欲望,或者最高尚的情感,让你接受他们所宣扬的政治、伦理和道德的观点。这明显比我们提倡的“主旋律”要高明的多了,也隐忍或者阴险多了。仔细看看,很多好莱坞的大片都是用这种电影语言来教育你的,知识有的时候你没有察觉而已。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82196-233561.html
上一篇:
情报调研:一意孤行抑或削足适履?下一篇:
学会是个什么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