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流学者的自我释放空间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陈众

博文

关于徐艺萍论文的进一步讨论

已有 4900 次阅读 2008-4-22 11:36 |个人分类:ART2网络及图式理论

    
        前一阵子在不满情绪下写了博文“关于ART2网络研究的一些探讨,有点情绪哦...”,对“徐艺萍,邓辉文,李阳旭 一种改进的ART2网络学习算法. 计算机应用, 第26卷第3期 2006年3月”一文关于参数d的讨论表示质疑。如果说参数d>>1的讨论还受到了其他文献的影响,那么在该文中对“韩小云, 刘瑞岩. ART一2网络学习算法的改进. 数据采集与处理. 第11卷第4期,1996年12月”一文中的算法提出不同看法,并给出的证明可谓是荒谬:



        既然认为每次学习后w'(k)约等于w'(k-1), 那么就肯定了w'保持原有值的“惯性”(从权重也可以看出),那么也就不可能有后面的结论。很显然,假定k=1,w'(1)=u1/(1-d),也就是ART2-A文献提到的“Fast Commitment”的特性,k=2时,w(2)=1/2*(u1/(1-d)+u2/(1-d))),有什么理由认为每次学习后w'(k)会约等于w'(k-1)??

       这样的证明也敢写成论文?前一阵子看科学网关于导师与学生关系的讨论,我自己都觉得很惭愧,一直在思考自己是不是在70%之列,现在看起来还有为我垫后的。

       不过我有时候也问自己,为这些小的期刊上发表的小论文较真有意义吗?结论是或许有或许没有,这是国内整个学术环境造成的,谁也无法扭转,颇有“世界潮流,浩浩汤汤,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的架势。我有位颇有建树老师写了本书,出版之前给我看,让我提点意见,我看出了很多的问题,其中包括一个非线性控制的稳定性方面的定理证明,存在循环论证的过程,我提出异议后,老师说“那是某某学生在某某年证明的,我现在也搞不清楚了”,最后出版的时候保持原样。

        我在给学生上人工智能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课程时,极力推荐了在国家自科基金和航空基金资助下由北航刘金琨教授写的《先进PID控制MATLAB仿真》(第2版)一书,我认为这本书提供的MATLAB程序非常有利于学生理解诸如BP网络之类算法的详细运算过程,也便于模仿。但我也非常明确地告诉学生,这本书存在程序代码的逻辑错误,希望他们在学习的时候能够自己找出来,我个人估计很多MATLAB程序是刘老师的学生写的,刘老师未必亲自看过。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8831-22547.html

上一篇:儿子跟谁亲?
下一篇:2007五一张家界
收藏 IP: .*| 热度|

1 向峥嵘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7-18 22:2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