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stic Horse: An Elegant Being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gl6866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

博文

“信息哲学”与数字图书馆

已有 4629 次阅读 2009-3-2 12:43 |个人分类:文章转载|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数字图书馆, 信息哲学

按;这是一篇我在网络上发现的一篇短小的关于信息哲学和数字图书馆关系的评论性文章。我觉得还是挺有意思的,对信息哲学的概括还算基本准确。但其中有些观点我是不完全同意的,譬如关于他所谓的“劳心,劳力”之说便有点言过其实了。因为我所从事的是比较纯粹的学术研究,与先前那些个时代有天壤之别。我所工作的单位虽然有这方面的任务,但是也仅仅是个参考性的工作。领导们未必就拿你的意见当回事,而且弄不好还会误事。我自以为我没有那个能力,就做些研究工作吧。下面就是这位名叫刘炜网友的文字。


“哲学就像黄昏才起飞的智慧猫头鹰,在自己的领地上盘旋,看是否有新的内容,而这次发现的是 "信息"。——刘钢 《科技哲学的新范式》

然而事实上这些人却多为决策者,应验了孔老夫子所云:”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于是咱也来务务虚,看看信息哲学能够给图书馆,特别是数字图书馆带来些什么。

关于图书馆学的学科建设

库恩、拉卡托斯、费耶阿本德、波普尔等科学哲学名叫国以前叫自然辩证法)大师对现代科学的形成与发展从逻辑实证主义、批判理性主义、无政府主义、历史主义、精致证伪主义等方面进行批判和阐释,曾为我们图书馆学的学科建设带来一盏盏明灯,虽然这些”物理中心论”而成就的科学哲学未必适合其它学科,照出来的横竖不是那么回事,也得不到普遍的承认。现在可好,连同科学哲学本身都开始遭到批判,说它没有取得任何可以证明的、预见性的成果,对科学本身造成的伤害大于建设,甚至有人将这些大师说成是”真理的叛徒”。而号称一个新的对于现实世界的解释,从信息角度进行的解释,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所带来的全方位的冲击而横空出世,有人期待整个哲学的研究范式将为之一变。这个新的解释名为”信息哲学”( Philosophy of Information )。

追本溯源,”缺乏历史的学科将难免”没有收摄而行之不远”"。信息哲学本源自西方三大哲学传统之一——”莱布尼茨—罗素传统”。而这个传统在历史上曾经遭到歪曲、肢解甚至遗弃。以“符号学”和“逻辑”为特征的“形式传统”与另两大哲学传统柏拉图“古典传统”和康德“现代传统”有着截然的不同,而“符号传统”则提供了信息哲学源远流长的理论基础。

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量子信息论的引入真的使人们需要重新审视这个世界究竟是物质的还是意识的,或者干脆是“信息”的,(我们已经有波普这个哲学大师给我们定义了近似的“知识世界”),难道我们真要怀疑Matrix 中人类城市Zion 的真实性吗? 这不由得使人想到哲学这样一门号称对自然、社会和历史根本认识的科学,也一样可以不断地被玩弄。中性一点的话语便是:哲学也是需要不断发展的。或者说人类的认识也是不断进步的。 …… 何况我们图书馆学呢? 我们来看一下信息哲学的面目: 社会信息化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产方式、交往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它与当今时代的其他变化一起,改变了哲学探索的背景和语境,提出了一些迫切需要哲学回答的新问题。一些学者力图从元哲学的层面把握它,将相关探索发展为一个研究纲领、一个独立的探究领域,以为传统的和新的哲学话题提供原创性方法论,为理解信息世界和信息社会提供概念基础提供系统论证。 ” 信息哲学 ” 涉及两个方面,即信息的本质研究及其基本原理,包括它的动力学、利用和科学的批判性研究,以及信息理论和计算方法论对哲学问题的详细阐述和应用。 ” 信息哲学 ” 的理论旨趣有以下四个方面:( 1 )核心。寻求统一信息理论,其基本问题就是对信息本质进行反思;同时对信息的动力学和利用进行分析、解释和评价,重点关注在信息环境中引发的系统问题。( 2 )创新。主要目的是为各种新老哲学问题提供一种新的视角,其中涉及诸多哲学领域。( 3 )体系。利用信息的概念、方法、工具和技术来对传统和新的问题进行建模、阐释和提供解决方案。( 4 )方法论。对信息和计算机科学与信息和通信技术及其相关学科中的概念、方法和理论进行系统梳理,为其提供元理论分析框架。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05489-217938.html

上一篇:国内外信息哲学最新研究动态
下一篇:从信息的哲学问题到信息哲学
收藏 IP: .*| 热度|

0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8 10:4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