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地理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博物

博文

一碗黄山面·有感于旅游特色经济(1)

已有 5247 次阅读 2009-2-24 18:58 |个人分类:地理风物|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我的云中黄山

    首先声明,我对各地开在旅游区内的小吃店从不“感冒”,但只有一次例外。

    距离我第一次登黄山,大概有十几年了吧。黄山的云,很好看,站在山顶上,看着茫茫云海,感觉无比的畅快。但走到云层下面的时候就不一样了,谁知道哪块云彩有雨不是,那一次我就赶上了雨。过了人字瀑,越下越大,伞都有些挡不住了,怎么办呢?只能加快步伐。

    忽然,道边上闪出一角西洋式的小楼儿,看样子可有些年头儿了,愣要断代的话,估计得到民国,不定是哪位要员或富商的别墅,尽管现在破旧了,可当初那气派劲儿,还在。一楼,有一块较为宽广的水泥露台,靠在屋檐儿下的部分,放了一溜方桌,一些过往的游客坐在那里吃喝,店伙计就从这旧楼里进出给客人端汤递菜。这家儿还挺会利用的,旧楼一层改作厨房,房檐下面改作饭馆儿,一边吃饭,一边观山景儿,不错。“坐下吃碗‘黄山面’吧,是用这山上出产的香菇、竹笋、木耳做浇头”,一位中年大嫂探出屋檐儿,很热情地招呼我。嘿,听起来倒挺诱人的,仿佛那山货的鲜香味儿已经飘进了鼻孔。算了,在这旅游区吃饭,一碗面条还不得比城里一道大菜还贵啊!大嫂仿佛猜出我的犹豫所在,“不贵的,四元一大碗,保你吃了忘不了”。听这价儿还真不贵,似乎比北京还便宜些,挨宰不也就四块钱嘛,大下雨天儿的,吃热面条再走,好赖是碗热汤呢,“先来一碗!”。

    端上来一看,果然是个蓝边儿大碗,一碗面条,上面浇着“浇头”,果然有不少蘑菇、木耳和筍片儿,冒着热乎气儿。喝口汤,嗯,那股山货的鲜香浸润着所有味蕾。不很咸,也不很淡,正好。面条本身是带汤盛的,又浇了“浇头”,“浇头”这东西,很想咱们北方的“卤”,只是不用淀粉勾芡,能很好的与白汤溶合在一起,吃起来倒很爽利。香菇、木耳发得很透,也很嫩,嚼在嘴里滑溜溜儿的,筍片儿也不错,嚼起来咯吱吱的没有渣滓。“都是这黄山上产的吗?”,我问。“黄山方圆几百里,山里人都爱搞副业,我们这儿的人也都爱吃这里的香菇、笋干,你下山时可以到市里买些回去!”,她说。哈哈,她居然也劝我回市里再买些回去。

    果然如她所说,“吃了忘不了”。

    十几年,转瞬过去了,禁不住黄山及其“面”的诱惑,使我又一次来到这美丽的皖南,果然,这里的旅游生意搞得不错,在山顶的宾馆里居然也能吃到新鲜的红烧鳊鱼了,可我,还是怀念那没有一点儿荤星儿的“黄山面”。终于盼来下山的时候,重走旧路,是鳞次栉比,一家儿挨一家儿的货棚,都卖着相同的旅游纪念品和一看就能想到其味道的“特色小吃”,面条儿呢?却全无踪迹......

    还是在那条街上,我这次居然一分钱也没花。我觉得,一个旅游者,他对“旅游纪念品”或“当地特色小吃”的选择与否,原因其实很简单,就是“能体会到当地特色的好东西”,这句话里有两点最重要,一个是能让人体会出地方特色来,一个得是当地人都得叫“好!”的东西,这两点,说说容易,做到,恐怕得要很费一番脑子。(段煦 文/摄影 博物地理 www.bowudili.cn

我的雨中黄山



博物之旅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58-216900.html

上一篇:青花瓷与做学问
下一篇:科学与文艺,到底谁补谁
收藏 IP: .*| 热度|

3 李霞 刘玉平 杨佳

发表评论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2 22:1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