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安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陈安博士 御风而行,把酒邀月,穷极宇宙,留意身边

博文

究竟谁有资格“鼓捣”科学? 精选

已有 6562 次阅读 2009-2-24 12:03 |个人分类:人论|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我们楼前来的客人里,自称证明了歌德巴赫猜想的人不知道今年会不会比去年少?

??其实,我已经在书店里看到好几本书了,书里都说自己证明了歌德巴赫猜想,这样的书的作者要比来科学院的数学所声辩的人还要厉害了,买个号连书都印刷出来了,可谓一浪更比一浪高啊。

??可是,这个是否影响了数学界呢?我觉得没有,别说本质性的影响,甚至连一点波动都没有。

??那么,我们的环境是否应该鼓励这些人继续做这种探索呢?

??我觉得应该采取不鼓励但是也不压制的态度,他们有时间,有精力,有兴趣去弄这么一个东西,那就让他去弄吧,何必一定要主动打压呢。

??这些人一不害别人,二不影响别人,也许会让人困惑,或者对于家庭的贡献会少一点,连累老婆孩子,可是,即便是这样的结果,也是别人(包括司法公安机关)根本无法干涉的,所以,朋友可以良言相劝,可是,对于结果,我想还是随性一点得好。

??做科学研究一般需要完整的科学训练,但是,有些工作,比如发现新星(大小种类先不论)等天文现象,有高中以上的文化就可以去做一些。而做另外的一些工作,则需要受过专门的训练,比如读过本科以上,甚至得博士才行,但是,说实话,这样的界限也是很难去绝然划分的。我最敬佩的科学家华罗庚先生就是初中毕业,后来在清华大学工作和去英国留学的过程中接收了更为严格的科学训练,但是最后他还是没有去拿什么博士学位,而是保留了自己的初中学历。

??基于对于资格的考虑,就会有标签,院士的成果,那一定是好科研;教授的,也行吧;什么?才副教授,那水平就不见得了;您的职称才是讲师?那算了吧,肯定不是啥好科研成果!我们喜欢给人贴标签的中国人,在很多情况下就是这样区分鼓捣科学的人。而实际上,在科学上,这个标签是不能随意使用的,除非这个科研人员本身是偏执狂。

??喜欢贴标签的中国人在同一个职称级别上,也会进行区分。比方说,职称都是教授,美国欧洲优先,中国教授一直比较滥,连官员们竟然也可以当教授,那一般情况下就向后排排。如果美国教授说了中国教授的不对,那就抓紧就高不就低,这些都是不能提倡的行为,更应该看工作本身的意义和价值。

??在中国的教授里,存在一些很理想主义的,这样的理想主义有些表现在对自己的成果的过度自信上,有些则是对经费之类众人趋之若鹜的东西嗤之以鼻,这样的科学家(科学家的词先这么用着)中国不是多,而是太少太少。他们的工作也许看上去不那么“完美”,但是,我个人认为,非偏执的理想主义都值得提倡。那些“闷声大发财”且同时也没有为我们伟大的经费提供单位带来什么实质性贡献的人,我看还不如前面这些人呢,即便他们的成果也没有意义,但是至少没有浪费多少国家的银子,比后者强不知道多少倍了。

??当然,学术界有学术界的共同认知。比如同行评议,再比如是否接收检验和重复试验,等等。我们评价科研成果也应该如此。华罗庚先生说,早发表晚评议,就是比较理性的态度。而我们现在的基本趋向则是“早发表立刻评议”,恨不得发表了之后就世界第一,国际领先了,而实际上这些世界第一的东西过了3个月就没人理了,而且再过300年依然是没人理,如果过5年才评价成果,很可能你自己都会感觉那点东西不值一提,甚至,你自己都忘了你当年做的东西是啥了都有可能。

??现代社会毕竟和以前有所不同了。我们不管是谁,有了成果,总愿意出去吆喝一下,王婆卖瓜吗,容易理解,对于这一点科学界也应该有所鼓励。可是,成果的社会评价还是再晚做一点的好,从现在中国的科技界的情况看,很多的概率下,这样的一个“成果”,本人吆喝它十天半个月的就会住声了,而如果这个成果确实有意义,那么不去吆喝则会被淹没。而吆喝出去之后,总会有赞成有质疑,而科学的东西就有这样一个特点,就是越辩越明。

??最后,回答题目中的问题。我觉得做科学研究并不存在资格问题,但是可以有或高或低的门槛,比如您觉得您的学报档次高,那就坚决不发低层次的论文就是;如果您觉得连投稿的都没有,就差的论文也发了,就发吧,我相信过没几天,您的杂志就办不下去该关门了,总会有一个科学界的淘汰机制在起作用的。如果因为不喜欢谁的成果,不相信谁的成果,甚或因为不喜欢谁的人,而去主动遏制,这个怕是不太恰当的行为。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3483-216839.html

上一篇:扬州的鉴真学院
下一篇:两个我方报告全国征集:关于中韩“应急管理”双边研讨会
收藏 IP: .*| 热度|

19 杨玲 刘玉平 阎建民 张明伟 肖建华 马昌凤 陈绥阳 曹广福 曹聪 杨秀海 陈国文 李宁 杨正瓴 迟菲 苗元华 张宇 Mystics84 zxx110 kexuetansuo

发表评论 评论 (18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7-18 04:3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