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高明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蒋高明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从事植物生态学研究

博文

抗旱十万火急,可水利设施没法用了

已有 5266 次阅读 2009-2-9 20:16 |个人分类:建言新农村|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蒋高明
最近几个月来,北方大旱令国人担忧。怎么抗旱?当然是引水浇。即使我们不考虑喷灌或滴灌那样有着一定科技含量的水利设施,使用常规的引水渠都出了问题,因为许多水利设施已经报废了。记得上初中时,老师还带领我们一起大干农田水利基本设施,修水渠,建大寨田,挖排水沟;父辈们则自带干粮去人民公社修水库。可这些设施在最近30年的农村基本没有什么进展,甚至一些基本水利建设因缺乏基本的维护,惨遭废弃(见下面的图)。这次百年不遇大旱,对我国基本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是个“大检阅”。请看下面的报道:
旱情发飙为水利还欠账提供契机
法制晚报 张永琪 (来源:华商网2009年02月09日)
 
 
我国冬麦主产区发生的严重旱情仍在持续发展,夏粮生产面临严峻挑战。为有效应对干旱灾情,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已经首次启动了Ⅰ级抗旱应急响应。
 
我国北方地区的旱情如此严重,其元凶固然是气候作祟,超越了人力所致。 但从另一方面来看,也暴露出农业水利投入不足,建设欠账太多的问题。这与中国经济近年来迅速发展的格局相比,已经显得不太相称。
 
据报道,水利部门的数据显示,目前全国18.5亿亩耕地,有灌溉条件的只有8.3亿多亩,其他55%的耕地完全靠天吃饭;而水浇地中大部分灌溉标准不高,灌溉设施老化失修严重,真正旱涝保收的只有2亿多亩。
 


图1 山东一带修建的水库。多建于上世纪60-70年代。进入80年代后再也没有修建过大型水利设施


图2  笔者家乡依然在使用的引水渠道,可惜已经收费了。渠道两旁原有高高的土坡和植被保护,现在已被开辟为农田



图 3 废弃的扬水站,建于上世纪70年代末。笔者小时候曾爬上去玩耍,很害怕的。我曾建议村里以文革遗物名义保存下来,可惜缺乏资金。如不保护,农民将取上面的石头盖房子了。



图4  隔壁村庄另一处废弃的扬水站。文革期间,这样的水利设施在山东几乎每村都有。

水利欠账多,其深层原因是农业对GDP的数字贡献较小,很多地方重工轻农、重商轻农,导致农业发展失去应有的资金和人力支持。在这种情况下,农民种地收获缺乏稳定性,投入产出不能成正比。农民越不肯种地,土地产出率就越低,对农民的吸引力就越小,甚至由此形成恶性循环。
 
民以食为天,食依赖于农业基础条件的改善。严重旱灾会导致粮食减产,对于我们这样一个人口大国来说,其影响更是不可低估的。
 
2009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强调了农业的基础地位,再次要求各地高度重视对农业的投入,为保增长创造条件。现在北方地区干旱严重袭来,也在告诫各地必须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先把对水利设施投入不足的历史欠账还掉,进而一鼓作气,使农业整个基础条件都得到明显改善。
 
近日国家在落实“四万亿”投资中,又悄然启动了1300亿元投资计划,其中950亿将分配给地方,用于保障性住房建设、农村“水电路气房”建设、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等。地方在使用这笔资金时,应该加大配套投入,使之多向农业基础设施投资倾斜。同时要善于利用农民工因金融危机返乡待业的机会,采取以工代赈等方式,发动他们大兴水利,迎战旱情,不误农时。
 
农业旱涝保收的基础打牢了,不仅可以使农民摆脱靠天吃饭的窘境,还可以增加农业产值在GDP中的比重,使国民经济的发展更有后劲儿。




环境问题思辨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75-213912.html

上一篇:摘几句流行俏皮话来凑元宵节热闹
下一篇:转汪永晨: 大旱之时想江河
收藏 IP: .*| 热度|

1 翟保平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8 17:0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