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叟王铮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王铮 中国科学院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兼华东师大、中国科大教授

博文

不要忽悠政府饮鸩止渴 精选

已有 5780 次阅读 2009-1-19 23:08 |个人分类:中国发展问题|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政策, 经济危机, 劳动合同法

 

偶然看了凤凰台的名家讲坛,看到了北京大学张维迎先生讲经济危机,听了。听到后来不敢苟同了。张维迎先生讲到,我国当前的经济问题,不完全是国际金融危机造成的,有一部分原因是我国自己失策导致的,“比如,2008年初的新《劳动合同法》。”作为一个学者,张维迎这里并没有说明两个问题。第一、一部分原因还有哪些,没有说,而用一个“比如”就完事了。第二、他没有论证《劳动合同法》如何导致中国的经济问题。没有论证,只能说是忽悠。学者的忽悠,以北京大学名誉忽悠。

张维迎先生的观点实际上是很有代表性的。关于这种观点,早在2008年初,一个代表资本家(无贬义)利益的报纸就说了。他们说,在《劳动合同法》出台前后,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外资企业1/5撤走。这就是个忽悠人的数据,因为它们没有说这些资本流行哪里?当时我们的调查表明,这些资本很大一部分流向了中国的中部地区。作者把这个关键性问题回避了。当然也有部分企业是迁移越南、印度的。调查表明,原材料原因、环境约束与劳动力价格同等重要。一个在让资本家富有起来后,不让劳动者富裕就会带来社会不安定。2003年后的一段时间,工资偏低,导致珠三角地区抢劫等犯罪活动上升,直到《劳动合同法》出台这种情况才有根本好转。因此《劳动合同法》非常及时。

我国珠江三角洲和山东地区的外来企业倒闭,多是金融危机发生后爆发了。这是全球性的危机的结果,与新《劳动合同法》无关。金融危机影响这些企业是倒闭的原因之一,但是,情况并不尽然。我们最近在深圳了解到,某些企业家,就危机宣布破产,逃避债务,是别有用心的,他们乘危机另行注册了企业。在山东地区,有报道说,韩国人借引进资本到中国注册企业,从中国当地的银行大量贷款,然后携资逃逸,本来就是一种犯罪活动,与《劳动合同法》无关。韩国耗能企业转移中国,进而诈骗中国财富,“民间”最近几年不停对中国提出领土要求,真有点“小人得志”,这是一个文化问题,韩国人看不起中国人,民族性地来忽悠中国。这个问题是要认真对待的。最近朝鲜宣布进入“全面对抗状态”,我估计是金二世不行了,“对抗”是为了他们国内控制。但是一旦擦枪走火,韩朝冲突,在经济危机发展的2009年,韩国经济会出现重大问题。因此,经济上我们还是要对韩资企业资本的稳定性认真对待的,加强监管。

还是回到我们的话题,有证据表明,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企业在这次金融危机中,发展稳定。按照中央电视台的报道,温州地区企业甚至有所发展。同样的《劳动合同法》为什么在长江三角洲地区结果不同?可见珠三角的萎缩不是因为《劳动合同法》。我们调查的的结果是:1 珠三角地区家族企业流行,这种家族企业规模小、资金链短,容易受到金融危机的危害。2珠三角地区产业居多的是电子产品组装业,大量受到境外生产的影响。在金融危机影响中国大陆以外地区时,其总部经济容易受到危害,结果城门失火祸及鱼池。长三角地区本身的工业基础好,企业产业链比较长,许多外来企业依赖于当地企业的产品和技术,产品的国内技术含量高,抗干扰性强。

废除新《劳动合同法》,资本家肯定一时间高兴,但是劳动大众的收入低了,他们就没有钱了,好景不长。进一步看,在宽松货币政策的情况下,物价上涨,靠谁来消费呢?中国的资本家一般要消费外国货。请看,中国青年发起抵制法国货,结果法国人发现法国产高级消费品在中国销售上升,可见这些资本家赚了钱,不拉动中国的消费。中国的消费拉动不了,资本家的企业也维持不下去。反过来,只要消费不减,总会有企业发展起来的,经济终归会增长。废除《劳动合同法》无非饮鸩止渴。

当年某人提出“教育产业化”,为了“保八”,政府饮鸩止渴了一次,结果导致了今天的就业问题。1998年末,我曾经写文章说产业化要不得,编辑都不敢发,后来犹抱琵琶半遮脸地发出了,不痛不痒。在面对经济危机时,政府要听经济学家的意见,也要听听我们管理学家的意见。经济理论常用理想模型,管理学强调权变,不审时则宽严皆误。诸葛亮审时度势,就敢借东风。曹操抱着冬天刮西风的教条,饮鸩止渴,把战船锁到一起,结果只能走华容道了。

饮鸩止渴地废除《劳动合同法》,只能走入经济危机华容道。华容道长在,关云长却不常有。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11-210806.html

上一篇:总结2008:王铮课题组的政策模拟结果
下一篇:解读奥巴马的就职演说
收藏 IP: .*| 热度|

18 李侠 武夷山 杨玲 黎在珣 刘玉平 王鹰 郭向云 刘进平 陈绥阳 胡业生 俞立平 曹聪 曾宇怀 杨秀海 迟菲 陈永金 侯振宇 djiang

发表评论 评论 (1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0-19 22:4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