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梁晓声的小说集《毕业生》
子 张
我虽以讲授“当代文学”为业,但学生要以梁晓声为毕业论文题目,我却不敢出任“导师”。原因是我没读过梁的任何小说。
梁是1980年代“知青文学”的作者,《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今夜有暴风雪》、《雪城》是知名度颇高的作品,而我讲“当代文学”的竟都一一错过。
这回学生要讨论他2003年新出的小说集《毕业生》,我就更陌生了。但既已分配到我头上,我推托不得,只好硬着头皮从学生阎君手里借来这本四十万字的小说集。想起了一句名言:“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
封面是黑底,白字红字相间,一副大学生素描剪影图像,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收有《隔离日》、《毕业生》、《选修课》、《表弟》、《婉的大学》、《学子》和《贵人》七个中篇,开头一偏《自序》。
以梁的说法,“大学生题材”和“大学校园题材”并不相同,前者可以抛开校园生活内容而后者则“不应仅仅将‘大学生’作为人物的身份标签;不应仅仅将大学校园作为‘背景墙’;不应以为根本没意思、故而根本不写教与学;不应不写课堂;不应不写教与学中发生的情节、细节……”
就是说,“大学校园题材”的小说就要写“课堂情形”,就要写“教与学”,因为这是“大学校园的最基本的生活形态”。此集中前三篇即属于这类小说。
《隔离日》,写的是2003年春“非典”时期北京某高校中文系大三男生徐倞与政治老师乔老师之间的冲突与和解。《毕业生》写两个中文系毕业生的爱情生活。《选修课》写的则是中文系学生在文学日益边缘化的背景下与“文学创作与写作”选修课老师由疏离而又达到理解的故事。
我的印象有二:梁在刻意地坚持着一些东西,他的小说由冲突入手,而结局总是“和”;梁的叙述滞重、繁复,可读性不强,缺乏才气。
或许这就是他的基本风格?他的用意良苦,但是太过质实和平铺直叙,仅仅围绕“教与学”构思小说似乎也过于狭窄了。如欲写大学校园,他倒应该看看鹿桥那部《未央歌》。
顺便说一句,梁在《自序》中提到的王蒙那本《青春万岁》,写的是中学生而非大学生的青春岁月。
2009、1、17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00:0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