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的“哈佛”哪里去了?
我国民办教育事业曾经开展的轰轰烈烈,着实让包括笔者本人在内的许多人士惊喜过一阵子,值得庆幸的是笔者亲身经历了中国民办教育事业的黄金时期,那是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前后,笔者所在的西安地区一时间成为中国民办教育,特别是民办高等教育的一片热土。涌现出了一批至今在全国都数一数二的民办高校,比如西安外事学院和西安翻译学院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笔者曾同西安外事学院的黄藤院长有过一次坦诚的谈话,在那样一个如火如荼的岁月,这位当时还非常年轻的教育改革的领军人物,心里想的最多的就是如何把西安外事学院办成中国最大的民办高等院校。那几年每当到了高校招生时,西安最热闹的一景就是由民办学校发起的招生宣传大战。要知道这种情形在民办高校出现之前,是从来没有过的。因为生源就是民办高校办学的生死线,谁抓住了生源谁就抢占了办学的制高点。而相对于稳坐钓鱼台的公办高校来说,只等着家长和学生主动找上门来,求爷爷告奶奶。据说那些年头公办大学的招办主任是个肥差,因为学生和家长求学位的太多。
笔者当时思考的一个问题是,如果有朝一日中国的民办大学能够对公办大学构成强有力的竞争压力那该有多好啊,因为只有这样,不仅为民办大学的生存与发展创造了巨大的空间,更为重要的是,同时可以逼迫现有的公办大学不断进行变革,提高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向世界一流名校迈进提供了强有力的推动力,大家较着劲地一起往前走。
就在笔者怀着满腔热情期盼中国高等教育竞争格局早点形成的当口,1996年中国人事出版社出版了一本不起眼的报告文学小册子《为了中国的“哈佛”》,记述了西安翻译学院及其创办人丁祖诒办学的事迹。
书中有这样一段描写,各大新闻媒体,甚至包括海外传媒,对西安翻译学院的评价是“中国的哈佛、早稻田”也有人将“二十世纪新武训”的桂冠戴在了丁祖诒的身上。
对此,丁祖诒的回答是这样的,“我从心里只有一个念头,中国应该有自己的‘哈佛’,哈佛,我总有一天要赶上你。”这段话之所以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倒不在于中国是否真的有哈佛,而是真心希望从自形成中国高等教育民办与公办二元竞争发展的格局。一旦这样的良性竞争的格局形成,中国高等院校追赶哈佛就指日可待。笔者甚至在心里做过这样的盘算过个一二十年,西安翻译学院或者西安外事学院,能够对西安交通大学构成直接竞争压力,到那时西安地区公办高校体制内虚假竞争的死循环就会被彻底打破。中国高等教育繁荣昌盛的日子也就为时不远了。
遗憾的是这些年下来,不仅中国的哈佛不见踪影,我所祈盼的竞争格局没有出现,就连民办教育自身的发展也处于一种无奈的地步。在遭受一轮又一轮的打压与围堵下,大多数民办高校都已经乖乖地被政府招安了,虽然他们的办学规模都已达到了一定的水平,但办学质量与层次则每况愈下。导致这种结局有多种原因,但政策不公绝对是最主要的原因。民办教育从一开始就像是后娘生的,不仅难以享有与公办大学一样的地位和待遇,而且还人为地限定民办大学的办学层级。比如,规定民办大学只能开办成人高考、自学考试和职业教育。试问这样的限制民办大学还有可能成为中国的哈佛吗?
再就是公办大学的急剧扩招,大量挤占民办高校生源。最损的一招就是,依附在国家名牌大学旗下的城市学院、独立学院的大力开办,无疑对民办大学来了个釜底抽薪。中国老百姓信的就是政府,信的就是国家名牌大学。民办大学名声本来就不好,现在可好了,能招进民办大学的生源越来越差,加上民办大学
前不久,改革开放30年中国民办教育大典隆重推出,丁祖诒获得了民办教育终身成就奖,黄藤也获得了杰出民办教育家的称号。不可否认他们已经为中国的民办教育事业做了力所能及的贡献。然而,原本中国的民办教育可以走得更好,最终带来中国教育事业的腾飞。这或许就是我们回首改革开放30年中国教育最大的缺憾之一了。
正如黄藤所说的那样,中国民办教育“本来它应该走得很好,但由于人为的原因,使它前进的道路很泥泞,把一个能迅速达到的目标变得很漫长,而希望的光芒离得很远。”
日前新东方教育集团董事长俞敏洪也指出:中国真正意义上的民办大学还没有出现。他认为,中国要提升高等教育的质量,必须引入私立大学,与公办大学一起“两条腿走路”。
好在中国不缺有志向的民办教育家,也不缺明白事理的民办教育家。据说俞敏洪自己正在筹划建立一所他理想中的民办大学。
俞敏洪的盘算是这样的:未来中国排名前一百位的大学中,如果有四十所以上是私立大学,那么,中国的高等教育体系就比较健康了。
显然,这些雄心勃勃的民办教育家们并不满足于当下的处境,就像他们说得那样,中国民办教育本来可以走得更好,可以带来中国教育的大繁荣。创建中国的哈佛,构造公办民办二元良性竞争的教育格局,仍然是新一代民办教育家的梦想,我愿在此祝福他们。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05:1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