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竹君:随遇而安的“冷西施”
——“谁说女子不如男”杰出女性系列之五
陈海春、刘爱华
【引子】西施,春秋战国时期出生于浙江诸暨苎萝村。父卖柴,母浣纱,西施亦常浣纱于溪,故又称浣纱女。西施天生丽质,相传西施在溪边浣纱时,水中的鱼儿被她的美丽吸引,看得发呆,都忘了游泳,以至沉入水底。所以后世用“沉鱼”来形容女子的美貌。西施与杨贵妃、王昭君、貂婵为中国古代四大美女,其中西施居首,人云:沉鱼落雁闭月羞花,沉鱼为先。西施禀赋绝伦,时越国称臣于吴国,越王句践卧薪尝胆谋复国。在国难当头之际,西施忍辱负重,以身许国,与郑旦一起由越王勾践献给吴王夫差,成为吴王最宠爱的妃子,把吴王迷惑得众叛亲离,无心国事,为句践的东山再起起了掩护的作用,表现了一个爱国女子的高尚情操。后吴国终被句践所灭。传说吴被灭后,与那位深知“狡兔死,走狗烹;高鸟尽,良弓藏”的大夫范蠡泛舟五湖,不知所终。
学者们都有个毛病,喜欢将人和事分类,以找出其异中之同和同中之异。西施是美和才的代名词,只美不才,只才不美,都算不上西施。今天谈谈一位活了近百岁并敢于将自己一生写下来的董竹君老人。1900年,董竹君诞生在上海洋泾浜的一个贫民窟里,小时候名字叫“毛媛”,双亲叫她“阿媛”,人们称其“小西施”。她的父亲是黄包车夫,母亲是个洗衣妇,家贫如洗。在她13岁那年,为了给父亲治病,迫于生计,被迫沦为青楼卖唱女。从洋车夫的女儿到被迫沦为青楼卖唱女,从结识革命党人跳出火坑到当上督军夫人,从不堪夫权统治而走上独立之路到成为上海锦江饭店女老板,再从解放后将饭店拱手送给国家,到文革蹲大狱多年后又成为国家的座上宾,董竹君老人跌宕起伏的人生历程的确称得上是一部活生生的历史画卷。1997年12月,98岁的世纪老人董竹君安然长逝。当老人将自传写完,也是老人快离开这个世界之前,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记者与她进行了一番对话。记者问道:“要让您回首走过的近百年的人生经历,您觉得最让您感到伤心和高兴的是什么,您能回答得出来吗?”老人是这样回答的:“非常高兴的事,我也没有高兴得不得了,只是高兴就是了。有的人高兴起来喝酒狂欢,这样那样的,我没有。至于伤心得不得了的事,要哭它一场的,我也没有。我认为人生必然要经过许多坎坷磨难,对它一定要随遇而安。随遇而安这几个字,对我是有很大好处的。”
——情聚情散,冷对姻缘,随遇而安。董竹君出身贫苦,父母在她小的时候再苦也让她念书,初衷是希望她念成后嫁个好丈夫,二老日后有个出头日子。然而十三岁的妙龄,董竹君为救生病的父亲被迫入长三堂子卖唱。长三堂子就是清朝的青楼,是指豪华精致的妓院,又称书寓。书寓里的姑娘称女校书,又称艺妓,懂得琴棋书画。在当时的上海,这样的人称“小先生”或“清倌人”。小先生长大以后正式接客了,称“大先生”。长三堂子这种高等的妓院,姑娘未成年是不接客的。这不是老板心善,他们的目的是要等姑娘卖唱红了,接客时才能开出高价。这是老板的经营之道。身陷青楼的她没过多久生理就起了变化,此时她若不想成为一棵摇钱树,则必须赶快找个可以出一笔足够多的钱来赎她的人嫁掉。在当时许多想从良的青楼女子,对愿意出钱赎她的人无不感激涕零,甘愿做小,哪怕一辈子忍辱负重。然而在老鸨天天紧逼的情况下,她对感情却有自己的想法,她认为找个人赎她相当于把自己卖了。心比天高却不怕命比纸薄,面对客人中的众多追求者,她选择了夏之时,因为在她的眼中,他为人真诚、为官廉洁,是个真心对自己好的爱国英雄,她认为这样的人才配得上自己。于是她对夏之时说:“我现在无论如何不愿意你拿钱赎我。大家有做夫妻的感情,彼此愿意才做夫妻,要不然多难听。常常听说有些姑娘,因为是客人出钱赎身做了小老婆,就被丈夫家里人看不起,有时连丈夫也不尊重她。如果我会被丈夫,不管被什么人欺负,我是受不了的,我要起来反抗。” 在董竹君提出希望夫妻能够自由平等对话的要求得到夏之时认可后,她设计逃出青楼,无视别人的轻视和反对,与当时正受到袁世凯通缉的夏之时结婚,那是1914年春末,她十五岁,他二十七岁。
结婚没几天他们便去了日本,婚后的日子并不像想象中那般快乐。她渐渐觉得,“丈夫并非是理想中的那个多情温柔的英雄,而是一位严厉的师长”。丈夫因为讨袁要提前回国,临走前留了把手枪给她防贼,并强调说,“假如你做了对不起我的事你也用它”,并让他弟弟陪她念书监督她。她“怒火八丈”却忍住了。后因夏父重病,董不得不随着夏回到成都,成了显赫一时的四川省都督夫人。然而不久夏突然被解除军权,意志的消沉使他逐渐由革命者转变为一个守旧的乡绅,他开始以搓麻将和抽鸦片度日。董竹君是个懂得感恩的人,她张罗着家里的方方面面,并容忍了这一切。一方面,她希望丈夫能够找回当年那种革命青年的朝气,另一方面她也怀着一种深深的感激,毕竟是夏之时把她从火坑里拉出来,给了她重生的机会。但丈夫却越闹越凶,一次为了一点小事,他竟然掏出手枪来威胁董竹君,甚至连她的父母也遭到无端的侮辱,夏家的空气越来越令人窒息。过多的自我牺牲让婚姻陷入两难:若非自己长期陷于痛苦,就是让另一半不胜其扰。思考再三,在29岁那年,她带着四个女儿(因当时儿子大明儿太小,无奈留在了老家)毅然离开了夏之时。对于感情的聚与散,她没有过多的拖泥带水,而更多的是信奉她随遇而安的信念。在结束这段感情的时候,她说道:“从上海到日本、到四川、又回到上海,这是我的一段人生历程。从四川、到上海、到日本又回到四川,这是夏之时的一段人生历程。我和他在一段途程上偶然相遇了、同行了。哪知道现在我又回到上海原来的‘贫穷故家’!他也又回到他那富裕‘地主家庭’老巢里去了。我们分开了!这就是我俩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必然要产生的‘悲剧’!决不是什么偶然的悲欢离合。因为我渐次明白了这个基本道理之后,我和他在感情上不但是没有任何眷恋,而且坦然地、专一地就走上自己认为理想的大路!”
——财聚财散,冷对金钱,随遇而安。得意时不忘形,失意时不悲观。坦然面对自己的感情变故之后,董冷静地认识到,穷困之神又将降临。分手之时,夏曾冷笑道:“你董竹君要是能在上海滩站住脚,我夏之时用手板心煎鱼给你吃。” 仰面求人,不如低头求土,从此董竹君独立地承担起生活的重压。她希望给孩子最好的教育,希望有钱为双亲治病,希望能够加入自己认定的先进组织共产党,希望能生活得更好,但这一切都离不开良好的经济支持。她决定发挥自己的特长——经商。多方筹集资金后,董于1930年春创办了群益纱管厂,然而纱管厂经营得正红火时,1932年1月28日(史称淞沪战役)突如其来的一场炮火使它变成了灰烬。多次努力想重振纱管厂未果,董竹君还为此受误解、被追捕、遭敲诈、坐监狱。失业、母亡、债逼、父病,一系列的打击接踵而至,然而否极泰来,四川人李嵩高送来的2000元钱让她重整旗鼓,不顾多人反对创办了当时在上海毫无市场的四川菜饭馆——锦江菜馆。饭馆出人意料的红火,连杜月笙、黄金荣、张啸林以及当时南京政府要人和上海军政界人物来吃饭也得等上很久。后因发展需要,锦江菜馆多次扩建,同时又投资分设了锦江茶室。两店在董竹君的经营下逐步中外闻名,甚至卓别林、美国大使等人都是饭店的座上客。她一孤身女子独闯上海滩,并得到黑白两道人的尊敬和捧场,讲的就是“以德服人”。她能力非凡,或刚或柔,做成大事业,又得到众人敬佩。两次创业,董竹君的动机基本一致:一为生活、子女教育,妇女能办实业、能经济独立,争取社会地位;二为协助革命。故从此数十年间,所办的一切事业所赚的钱,除扩大营业范围外,都是围绕着这两个方向花用的,从不积蓄。
战乱中的锦江发展并非一帆风顺,经历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代理人贪污、抗日战争时房东敲竹杠、内战时的通货膨胀,董竹君煞费苦心,让两店在这一惊涛骇浪中依然保持了活力,并坚持利用自己的财力和社会关系暗中资助共产党的解放事业。1951年初春,上海市公安局及市委希望董竹君能将锦江菜馆和锦江饭店两店合一并归公为锦江饭店,董竹君满口答应了。她无所顾及地毅然将十六年来含辛茹苦经营,价值当时十五万美金(折合当时黄金三千两、这类企业的招牌值钱)的“锦江”两店心甘情愿地双手供奉给了党和国家。锦江饭店遂成为新中国成立后上海第一家可供中央首长、外宾们食宿和召开重要会议的安全场所。几十年后,董竹君在自传中写道:“几十年来,依靠国外女儿、外孙女们的劳力所得贴补。我从无任何不动产业,且除旧手表外无任何值钱物件,迄今社会上还有人认为我是富翁。哈哈!”好一句“哈哈”!那一种视金钱若浮云的豪情跃然纸上,那一种对财聚财散的淡定让人久久难忘。
——名聚名散,冷对起伏,随遇而安。董竹君顺应潮流,顺应大势,捐资为国,只留清名。“多年来你为党做了不少工作,我敬你一杯。身为督军夫人,抛弃荣华,单枪匹马,参加革命,真难得!”这是新中国成立之初周恩来总理在家宴请董竹君时对她的赞扬。董竹君多年在外的名声是“锦江”女老板,却很少有人知道她在为党工作。早在30年代初,董竹君就曾几次要求入党。为工作方便起见,党要求她留在党外,她以为自己入党没履行签字仪式,便说“我就做个不签字的党员吧”。1950年初春,因锦江职工不知道董竹君的政治面貌,盲目地大闹劳资纠纷。董竹君在不能暴露自己的政治面貌情况下,本着党保护民族工商业和统一战线政策的精神及职工利益,带病同相关部门谈判,保持了商业发展的稳定局面。在坚定的信念面前,名分对她来说仿若浮云,对于革命事业的支持,她只要有一粒种子,就不择地势,不畏严寒酷热,随处茁壮地生长起来了。
1957年起,董竹君当选为全国政协委员,因儿女都已在北京工作,她遂于1960年迁居首都。“文革”风云起,董竹君厄运降临,在上海和北京的家被查抄,1967年10月23日被捕入狱,勒令交代特务罪行,甚至被打得昏死过去进了太平间,受尽折磨,直至林彪自取灭亡后的1972年10月22日才以监外就医出狱。 1973年5月10日,公安部宣布董竹君“释放”,恢复全国政协委员原职原薪,1979年3月29日又以书面形式为她彻底平反,恢复名誉。五年的监狱生活并没有消磨掉她对生活的热情和对党的事业的执著。应该安度晚年的时候她再显“奇女子”本色,“我不因被曲解而改变初衷,不因受冷落而怀疑信念,亦不因年迈而放慢步伐!”从古稀之年到耄耋之年,董竹君连任全国政协委员。她忠诚履行职责,不顾年老多病视察各业,倾听民意,贡献提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她的提案就有二百余份,仅五届政协三次大会上,就有三十九件,领导与同仁称赞她的提案不但量多,质量亦高,1991年她的提案荣获“优秀提案奖”。
——子聚子散,冷对分别,随遇而安。董竹君是个女强人,更是个好母亲。“人有德于我也,不可忘也,我有德于人也,不可不忘也”。这些宽容大度的做人道理,她不仅身体力行,而且常常用来教育子女。人穷志不穷,董竹君为了子女真正能成为一个有用之才,毅然抛弃荣华富贵的生活,只身带着最小才5岁的四个女儿独闯上海滩,即使在穷困得靠典当衣物度日时,决心仍不动摇,女儿的教育也未曾中断过。当时离川赴沪时,儿子大明儿才两三岁,因各种原因没能带在身边。本打算安定后接明儿团聚,却因丈夫的势力控制,让母子一分别就是十几年。明儿小的时候,董竹君托人回去看明儿,明儿不高兴地说“她们把我都忘了”。但是在明儿九岁那年,董竹君忽然收到儿子的来信,说:“我现在明白了,妈妈是个好人。今后,有人要说你坏话,我就用拳头打他。”据说,这是因为勤务兵卢炳章告诉了他过去董在夏家十几年的为人。可见,父母教育子女时,自身的行为往往比打骂或讲大道理更行之有效。
董竹君办厂时因厂务繁忙,不得已只好把三个女儿送到苏州一家教会学校的附小寄读。她虽认为教会学校教学比较严格,但又常怕孩子们信仰宗教受帝国主义思想毒害。她把自己的孩子比作洁白的风筝,而自己则是放风筝的人;她认为孩子们应该有个自由飞翔的空间,但她必须把握她们飞翔的方向。追求真善美,是董竹君教育儿女的中心内容。女儿在身边时,她用自己的行为教育女儿;女儿读书到了外地,她便书信不断,一次次教育她们,为人做事要有责任感,要光明正直。她在锦江饭店当老板时,决不让孩子们随便走进店里,目的只有一个就是防止孩子们沾染十里洋场的社会恶习,真可谓用心良苦。女儿渐渐大了后一家人团聚的时候就很短暂了。先是董竹君和大女儿二女儿被困菲律宾,再是大女儿二女儿留学美国。两女儿去美国留学之前,友人要帮他们照张全家福,于是四个女儿一个儿子再加董竹君,在那个冬日的院子里,互视哈哈大笑地合拍留念。这是他们多年来唯一的一张全家福,如今家庭人丁已到四代,而分居国内外。但当天照相时的哈哈大笑如今还回荡在每个人心中,稀释了离别的惆怅。
竹君无貌,无以得到众人的青睐;竹君无才,无以战胜各项困难;竹君不冷,无以抵御种种烦扰。经历了近一个世纪风雨血泪的奇女子董竹君在她九十七岁那年用一句话总结了自己的性格:“我不向无理取闹低头,对人生坎坷没有怨言。” 以这样的心态走过自己一生的老人,大概不会有任何遗憾了吧!
(现在的导师带研究生往往只是给他们一个大的思路,或者把他们当成“劳动力”,很少能够直接指导。最近我发现了一个好办法,就是让他们与我一起读书,在读书的同时思考问题,提出问题,撰写文章,虽然他们拿出的初稿,略显“灵气不足”、“高度不够”,但是几经修改,还是看得过去的。征得他们同意,与我共同署名。刘爱华, 2005级硕士研究生,主攻发展心理学。)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8949-17041.html
上一篇:
撒切尔夫人:名副其实的“铁娘子”下一篇:
色·戒:动荡之秋,动荡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