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牧师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红色牧师 学术论述通俗化 严肃话题生活化 复杂问题简单化 海龟理论土鳖化

博文

珍惜生活,善待生命 精选

已有 8878 次阅读 2009-1-5 23:51 |个人分类:知人晓事之处世之道|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珍惜生活,善待生命

——关于人类自杀现象的思考

华中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

现代领导科学与艺术研究中心主任陈海春

 

有了第一个,不愁没有第二个。前一篇博客的题材,来自一位网友,他让我看了一场电影《飞越疯人院》。接着一个网友又给我发了一个贴子:“教授您好,我很喜欢读您的文章,充分体现了您严肃问题生活化的写作风格,您的这篇文章是个网友给您提的素材。在这里,我也想请教一下您一些问题,顺便为您提供点不知道是否是有价值的素材,最近日本有个娱乐界的女明星自杀了,在我们中国引起了广泛的讨论,我也很想听听您在这方面的一些看法,感谢您的博客为我带来了许多人生的思考。顺祝您新年快乐。这个帖子让我想起了自己的一段经历并重读了一本书。这本书叫《自杀论》,还是我在研究生时期读过的,是一个法国人写的,是社会学里的经典著作。二十年过去了,现在读起来与当时的感觉的确不一样,结合时下的一些社会现象,写就这篇博客。

 

我曾经有过自杀的念头,那是在二十多岁时遇到了一场突如其来的变故。经过多方努力未果,我走在武汉的长江大桥上,至少有三次想跳下去的念头。不过,在做出最后的决定时,我暗示自己再想一想,不觉得已经从武昌桥头走到了汉阳桥头。有些问题还没有想清楚,于是我信步走到了龟山上,极目楚天,料峭寒风将人吹醒。我自小酷爱主席诗词,总以此励志,一首诗词浮现在我脑海里:“茫茫九派流中国,沉沉一线穿南北,烟雨莽苍苍,龟蛇锁大江,黄鹤知何去,剩有游人处,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菩萨蛮·黄鹤楼)这首词写于1927年,那可是毛主席一生中最困难的岁月,他都没死,我为什么要死?打那以后,无论生活有着怎样的变故,我再也没有动过自杀的念头,倒是在研究生期间读了法国著名社会学家埃米尔·迪尔凯姆撰写的《自杀论》时,结合自己的经历曾思考过这个问题。

一、自杀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现象

自杀是指个体蓄意或自愿采取各种手段结束自己生命的行为。自杀作为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学者们对其分类有不同的看法,但大致上可区分为非社会性原因和社会性原因两大类。

(一)非社会性原因

埃米尔·迪尔凯姆认为,有两种非社会因素可能影响自杀率的高低,这就是机能—心理特性和外界环境。在个人的心理构成或者至少是非常重要的一群人的心理构成中,可能由于国家的不同,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诱发自杀的倾向,另外气候、气温等对生物体的作用大约也间接地起着同样的作用。

精神异常的人容易自杀。一位精神病学家说:“自杀表现出精神异常的所有特征。”“一个人只有在谵妄的状态下才会寻求自毁,自杀就是精神错乱。”精神病自杀的类型有几种:一是躁狂型自杀,这是由于幻觉或谵妄造成的,病人自杀以逃避自己想象的危险和耻辱,或者服从来自上苍的密旨等等。二是抑郁性自杀,它与通常的极度沮丧和夸大了的忧愁的一般状态有关。它使病人不再能清醒地意识到连接人与人、人与周围事物的纽带。三是迷乱型自杀,这种自杀不由动机引起,无论动机是真实的还是想象的。相反,它仅由一种固有的死亡意念引起。这一意念无缘无故地攫住了病人的心。这种人一门心思地要杀死自己,尽管他完全知道他没有正当的理由这样做。四是冲动型或自发型自杀,这种自杀与迷乱性自杀一样是找不出动机的,无论在现实或是病人的想象中都不存在任何原因。这种自杀不是由一种长期或短期萦绕于病人脑际的意念缓慢地影响其意志而造成的;相反,它产生于一种突然的、不可能直接阻止的冲动。另外,神经衰弱也有可能最终导致自杀的,因为就其特点来说,神经衰弱者注定会感受痛苦。此外,虽然没有统计意义证明民族和遗传对自杀有因果关系,但是,某些民族和家族的自杀率明显高于其他民族和家族却是不争的事实。

(二)社会性原因

埃米尔·迪尔凯姆认为,自杀并不是一种简单的个人行为,而是对正在解体的社会的反应。由于社会的动乱和衰退造成了社会—文化的不稳定状态,破坏了对个体来说是非常重要的社会支持和交往。因而就削弱了人们生存的能力、信心和意志,这时往往导致自杀率的明显增高。他还依社会对个人关系及控制力的强弱,把自杀分为四种类型。第一,利他性自杀,指在社会习俗或群体压力下,或为追求某种目标而自杀。常常是为了负责任,牺牲小我而完成大我。这类自杀者的共同心理是死是有价值的,是唯一的选择。第二,自我性自杀,与利他性自杀正好相反,指因个人失去社会之约束与联系,对身处的社会及群体毫不关心,孤独而自杀。他认为这类自杀在家庭气氛浓厚的社会发生机会较低。第三,失调性自杀,指个人与社会固有的关系被破坏,例如,失去工作、亲人死亡、失恋等,令人访惶不知所措而难以控制而自杀。第四,宿命性自杀,指个人因种种原因,受外界过分控制及指挥,感到命运完全非自己可以控制时而自杀。如监犯被困密室中、宗教徒为主而献身,等等。

二、自杀是一个人生的悲剧

自杀不是突然发生的,它有一个发展的过程。日本学者长冈利贞指出,自杀过程一般经历:产生自杀意念——下决心自杀——行为出现变化+思考自杀的方式——选择自杀的地点与时间——采取自杀行为。对于不同年龄、不同个性、不同情境下的人,自杀过程有长有短。由此可见,真正实施自杀行为,并且成功者不是多数。但是自杀成功又导致死亡,对个体来说就是百分之百。无论从那个角度来看,自杀都是一个人生的悲剧。

——让你周边的人措手不及而倍感伤心。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不可能在做出行为时不考虑他人,不顾及他人。有国外学者发现,每出现1例自杀,平均至少对6个人产生严重的不良影响。所爱的人的自杀会使亲友和朋友的心理、社会和职业功能降低。上世纪90年代初,我曾经在学校学生管理部门工作,直接参与处理学生因自杀导致的非正常死亡的事件。看到了自杀学生家长和同学面对突如其来的变故那样一种情景。可悲的是,自杀学生在遗书里几乎都无例外地写到,他(她)活着是父母的累赘,只有死了才让父母不操心。但是,这些学生没有想到,以此方式来对待父母,是最大的不孝,是让父母终生操心的事情。你活着,父母操的心也许是苦事也许是乐事,但你死后,父母操的心只可能是痛苦之事。至于同学们会好长一段时间缓不过来,生命如此脆弱,让人百思不得其解。甚至有个同学告诉我,看到同学跳楼自杀后的惨状心里非常痛苦,也许自己碰到难事时也会想寻求解脱。这就是为什么后来我们几个同事,将原来只有意识形态意义的“思想政治教育教研室”拓宽了职能,成立了“大学生发展指导中心”,我在中心做了近十年的主任。

——你会看不到你后来可能发生的变化。我从来不认为“好死不如赖活着”,但活着可以看到日后的变化,而死了一切都戛然而止,却是无可争议的事实。近日关于明星们最不绝于耳的新闻,除了怀孕,就是自杀,这诠释了生命的两种状态:诞生与消逝。不过,还是有不少演艺界的人活得明白。那个参与演唱2008年北京奥运会倒计时100天主题曲《北京欢迎你》的新加坡歌手孙燕姿,在2003年处于巅峰时丢下一句“我累了”,便离开娱乐圈,一年后重返人们视线的她,带着招牌式灿烂笑容告诉大家,这一年的时间我休息得很好,我重新充满了力量。不久前,我看了香港凤凰卫视“鲁豫有约”,采访台湾金马奖获得者、上世纪九十年代香港著名三级片“脱星”李丽珍时,问及你是否介意人们对你的看法,她说:“不就是用另外一种方式演戏吗?”问及当时李丽珍是否写了“六份遗书”时,她却王顾左右而言他。也许她曾经想到过死,但是至少现在她不会想到死,生命的支撑是她那已经死亡婚姻留下的女儿,母女在一起乐还来不及呢!

三、珍惜生活,善待生命

既然自杀可以归因于多种因素,解决问题的手段和途径也应该是多样化的,没有什么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方法。不过,精神状态可以决定置我们于死地的疾病,也可以决定我们对于死亡的态度已有定论。除了某种自己完全无意识状态下的自杀之外,多种自杀现象都是自己主动为之的。虽然用教条带来的道德和理智来影响自杀行为的可能性几乎等于零——这句话是千真万确的——但是非正常地结束生命无论如何不能算是一件好事。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谈几点浅见。

——去神圣化。当我们将一件事物和一个人看的比我们自己的生命还重要时,它一定是神圣的。我们神圣的东西,往往是我们暂时没想通的东西。除了那些来世东西,除了那些现实不能不神圣的东西,没有什么是绝对神圣的。事物都是可以变化的,你现在须臾不可缺少的东西,将来你会习以为常。你现在苦苦追求的东西,你将来可能弃之如履。你现在视为高尚的东西,你将来可能低头俯视。我要说的是,一个成熟的个性,既要以身外的问题为中心,也要设身处地为自己着想;既要有神秘感或顶峰的体验,也要认识到人毕竟处在现实社会。我们要学会一方面去自由地寻找人生的意义,一方面自由地决定自己生活的结果。我常说,信息永远不对称,时空永远不统一。当你爱恋着某人时,他(她)正在和另外的她(他)厮混;情人眼里的西施,能不能做到仇人眼里的西施,还得看此时和彼时。把没有得到的东西神圣化,把得到的东西世俗化,那是大傻瓜。我们要学会做一个“此时此地”者,不要太注重过去的事情,也不只是在期待或担心未来中生活,我们的所有意识和满足都应该来自于自己当前在现实世界中的生活。

——去神秘化。当我们对一件事物和一个人的选择比选择我们自己的生命还重要时,它一定是神秘的。但世界上没有什么是绝对神秘的事情。我们神秘的东西,往往是我们暂时不知晓的东西。因此要学会多种接纳,接纳自然、他人和自己,要学会按照事物的自然规律去接受某些不足,对自己的暂时无知也不感到羞耻或内疚。去神秘化,就要学会在不确定中做选择,且没有非此即彼的事情。要学会在选择中获取安全感和满足感,但也不依赖于别人来求得这种安全感和满足感,真正可以依赖的还是自己。要学会在选择中愉快地体验常新,新的就是美好的,新的就是值得欣慰的。成熟的个性不受无意识力量的控制,也不受童年心灵创伤或冲突的控制。心理健康者的功能发挥是在理性和意识水平上进行的,既然如此,我们为什么要为我们曾经有过的选择而痛苦呢?我们要学会根据实际影响我们生活的那些因素来选择,我们行为的定向依据是当前及自己对未来的目标。一个能够真实、客观看待世界,知识经验丰富的人发生自杀的几率会大为降低。

——去神奇化。当我们对一件事物和一个人的选择比选择我们自己的生命还重要时,它一定是神奇的。我们神奇的东西,往往是我们暂时没学会的东西。神奇在于比较,我们在与他人相比时,往往容易把对方神奇化。人比人当死,货比货当丢,不要轻易与人比。但是,人对世界的知觉也包括对人的知觉,完全不与人比是不现实的。心理健康者对世界的知觉是客观的,他们如实地看待世界,而不是按照自己的欲望和需要看待世界。在与他人类比时,要有对别人表示同情、亲密的习惯和能力,这种习惯和能力意味着能够真正同别人发生相互作用,也能容忍别人的不足和缺陷。在类比他人中还要善于悦纳自我,要养成自己喜欢自己的习惯,你都不喜欢你估计就很难让他人喜欢你。最后,千万不要向他人学习自杀,不要把自杀看成是一个神奇的事情。自杀的传染性是一个受重视的现象。不少研究都介绍过因影视、广播等媒体详尽报道一些自杀事件,而使社会上自杀或企图自杀者增加的事实。

记得2004年在北京调研和起草《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时,由于我来自高等学校,同志们认为我对情况比较熟悉,让我在具体措施上多提些意见。我提出要在大学生中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得到了认可,也算是积德。这是文件中的一段话,谨此作为结束语:“要重视心理健康教育,根据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注重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自尊、自爱、自律、自强的优良品格,增强大学生克服困难、经受考验、承受挫折的能力。要制定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计划,确定相应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要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的专门机构,配备足够数量的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积极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辅导,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8949-208770.html

上一篇:张瑞敏:令人费解的三个为什么?
下一篇:苦难的行旅,苦难的心旅
收藏 IP: .*| 热度|

1 王德华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7-23 13:2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