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者浊之源,静者动之基。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夫人神好清,而心扰之;人心好静,而欲牵之。”
- -----《清净经》
天地之间既然有了“清、浊”和“动、静”,老子就智慧地用这“清浊动静”来解释天地之间那包罗万象的道理。轻清是重浊之参照,静止是运动之坐标。若人能够至诚无息的常清常经,自然连天地都要归纳在汝之本性之中了。
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极大的改变了人类对宇宙和自然的“常识性”观念,提出了“同时的相对性”,“四维时空”“弯曲空间”等全新的概念。道,讲述了一个不变的、永恒的、绝对的道理。依仗着“天道无欺、地道有惑、人道无常”的相对观点,老子之道“法力无边”。事实上,在人自身的演化过程中,“道”也与时俱进地涨落着。
神,即阴阳不测谓之神。欲,即性情之所好谓之欲。人们所谓“原神”,就是纯洁无染、虚空无碍,也就是参考的基点或者坐标原点。人之心受到世间罗乱之事的扰动,原神就被蒙蔽了。人之初,性本善,因为渐渐地长大,知识渐开,熏陶渐染,私欲之念,俗情牵动,物欲诱惑,历练的是人之心。
在惯性系(狭义相对论)中,牛顿时空观认为空间是平直的、各向同性的和各点同性的的三维空间,时间是独立于空间的单独一维(因而也是绝对的),老子之道既是如此。天地之间既然有了“清浊动静”,狭义相对论认为空间和时间并不相互独立,而是一个统一的四维时空整体,并不存在绝对的空间和时间。在狭义相对论中,整个时空仍然是平直的、各向同性的和各点同性的,这是一种对应于“全局惯性系”的理想状况。狭义相对论将真空中光速为常数作为基本假设,结合狭义相对性原理和上述时空的性质可以推出洛仑兹变换。
老子于5000年前看世界就能够如此智慧,是因为他从本源深处(即性)发现问题、以天地参照思考问题、用“清浊动静”来度量问题。但是老子就是老子,毕竟生活在5000年前,他老人家无论如何也无法预料到5000年后的人是如何思考?如何行为?虽然老子的道理在“大”的方面仍然是今人之思考和行为指南,然而老子之方法论却是静止的、不动的、惯性系统的。
爱因斯坦提出“等效原理”,即引力和惯性力是等效的。这一原理建立在引力质量与惯性质量的等价性上(目前实验证实,在10-12的精确度范围内,仍没有看到引力质量与惯性质量的差别)。“天道无欺、地道有惑、人道无常(赵海)”。根据等效原理,爱因斯坦把狭义相对性原理推广为广义相对性原理,即物理定律的形式在一切参考系都是不变的。
物体的运动方程即该参考系中的测地线方程。测地线方程与物体自身故有性质无关,只取决于时空局域几何性质。而引力正是时空局域几何性质的表现。物质质量的存在会造成时空的弯曲,在弯曲的时空中,物体仍然顺着最短距离进行运动(即沿着测地线运动——在欧氏空间中即是直线运动),如地球在太阳造成的弯曲时空中的测地线运动,实际是绕着太阳转,造成引力作用效应。正如在弯曲的地球表面上,如果以直线运动,实际是绕着地球表面的大圆走。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6125-16792.html
上一篇:
槟榔非西施下一篇:
疼痛苦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