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断代工程以及许多学者,如董作宾、马承源、张闻玉、朱凤瀚等先生,采信《史记•周本纪》的厉王37年、共和14年、宣王46年和幽王11年。《史记•诸侯年表》从共和元年(BC841)开始,并未计入厉王在位37年,或许司马迁对此已有些疑虑。学界似未注意东周平王在位51年影响到西周王年的确定。
1 《周本纪》东周平王在位51年,太子过世较早,传位于太孙桓王,在位23年,即三代74年。不过,厉王、宣王两世跨度97年,厉宣幽平的四世跨度159年;而可信的两代在位记录是清朝乾隆、嘉庆的85年、四代是康熙至嘉庆的159年。
生卒年及在位年数 《史记•周本纪》
康熙(1654-1722) 在位61年 厉王 在位37年计51年
雍正(1678-1735) 在位13年 宣王 在位46年
乾隆(1711-1799) 在位60年 幽王 在位11年
嘉庆(1760-1820)在位25年 平王 在位51年
两代在位记录85年缘于乾隆享年八十九且五十岁生十五子嘉庆, 四代记录159年更有康熙八岁登基,且雍正三十四岁生四子乾隆。皆为虚岁。现在西周厉宣两代超越记录12年,厉宣幽平四代则是平记录,真是不容易——宣王、幽王、平王想来皆是嫡长子呢。
2 清朝康熙出生距嘉庆出生106年,意味着“雍正、乾隆、嘉庆出生之时,三位父亲即康熙、雍正、乾隆的年龄,24、33、49实岁之和为106实岁,平均35实岁”。
依《周本纪》,西周厉王过世至东周平王过世为46+11+51=108年。厉王和平王在位皆51年,即位总在成年之后,故而享年总该相当,则厉王出生至平王出生为105年左右,厉王、宣王和幽王生太子的平均年龄约35 实岁,有些偏大。假设各王即位时岁数,就可以计算相关年代以及生太子时岁数——EXCEL 计算不难,判断其合理性。下表以平王卒年为基点。
《史记•周本纪》厉王即位后51年过世,其后宣王在位46年,因而厉王即位年龄不能过大;且刘启益及李学勤先生说明“厉王有兄监伯而非长子”,暂假设厉王二十岁即位。如此厉王、宣王、平王享年都达到七十岁左右。倘若幽王没有被杀,享年会更长;则平王在位年数减少,但不影响平王享年。
享年七十以上的君主:清朝乾隆(八十九),明朝太祖(七十一),元朝世祖(八十),宋朝高宗(八十一),唐朝高祖(七十)、玄宗(七十八),隋朝无;南朝梁武帝萧衍(八十六),晋高祖(七十三)及三国东吴太祖(七十一);汉朝武帝(七十)、新莽帝(七十一)。皆为虚岁。
两千年间主流君主(含追封如晋高祖司马懿),十一人享寿七十以上,而半数为开国之君。若不计五十六岁就让位的宋高宗赵构则仅有十位。秦始皇仅享年五十,倘若七十则历史是别样进程。此外,《史记•孔子世家》有孔子七十三、伯鱼年五十先孔子死、子思六十二,其后八代宗子为四十五岁~五十七,仅孔子一人享寿七十以上。就此而言,乾隆和嘉庆两代要达到97 年,需嘉庆享年七十三,也是不容易的。
总而言之,《史记》所载西周王年需要核实。又,《周本纪》“穆王即位春秋已五十矣”,与“立五十五年崩”,想来不能同时成立。此前博文已做如下解释。
“穆王即位春秋已二十矣”,传抄时误为“五十”,即昭王南巡不返事出非常,但太子满已二十足岁,次年改元,则年五十五崩而有34年。“春秋”与数字表示年岁罕见:《左传》《国语》《尚书》均未见,《史记》仅此一例。作为参考,故宫博物院藏建武乘舆樽“盘径二尺二寸”57.5 cm,某专家计算尺长26.14 cm;但东汉初期使用新莽校核的尺度23.1 cm,刻后镏金的铭文被误读,盘径实为二尺五寸欠2.5 mm,所欠源于青铜成形冷缩。
3 如博文“研究项目的限期完成或影响学风”所说,断代工程未能排出可信的金文历谱。拙谱选择厉王32年(含共和14年)、宣王45年、幽王11年(上表),比《史记》减少20年,较为合理。诸王实际即位岁数当然不会全同于下表的数值。若厉王生太子时大于28岁,则宣王即位早于24岁、享年很低于七十。
宣王四十五年即元年后退一年,为张培瑜先生基于四十二年、四十三年逨鼎历日提出,其后得到冯时、王占奎先生赞同,如此也可弥合《史记》年表与世家中部分叙事的一年之差。宣王元年BC826,排入克盨和膳夫山鼎,初吉历日为冬至和立春而日期为后半月。厉王在位十八年为笔者提出,逨盘未提及共和,想来没有建元纪年。
4 《史记•周本纪》有
夷王崩子厉王胡立。厉王即位三十年,好利,近荣夷公。大夫芮良夫谏厉王曰:“王室其将卑乎?夫荣公好专利而不知大难。夫利,百物之所生也,天地之所载也,而有专之其害多矣。天地百物皆将取焉,何可专也?所怒甚多,而不备大难。……匹夫专利,犹谓之盗,王而行之,其归鲜矣。荣公若用,周必败也。”厉王不听,卒以荣公为卿士用事。
王行暴虐侈傲国人谤王。召公谏曰:“民不堪命矣。”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以告则杀之。其谤鲜矣,诸侯不朝。三十四年王益严,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厉王喜,告召公曰:“吾能弭谤矣,乃不敢言。”召公曰:“是鄣之也。防民之口,甚於防水。水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为水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故天子听政,……。若壅其口其与能几何?”王不听。於是国莫敢出言,三年乃相与畔,袭厉王。厉王出奔於彘。
厉王太子静匿召公之家,国人闻之,乃围之。召公曰:“昔吾骤谏王,王不从,以及此难也。今杀王太子,王其以我为雠而懟怒乎?夫事君者,险而不雠懟,怨而不怒,况事王乎!”乃以其子代王太子。太子竟得脱。
召公、周公二相行政,号曰“共和”。共和十四年,厉王死于彘。太子静长於召公家,二相乃共立之为王,是为宣王。
误读总该有个由头。或许,“三十年、三十四年”,是误读原始资料“王十年、王十四年”,误读者为司马迁或更早抄录简文者,而厉王奔彘在被袭的次年即十八年——吴虎鼎表明厉王在位至少十八年。此处一年之差,引起宣王在位的一年之误。
张培瑜. 逨鼎的月相纪日和西周年代. 文物, 2003,(6):78-84
冯 时. 西周金文月相与宣王纪年. 考古学研究, 2006,(0):384-403
王占奎. 西周列王纪年的构拟——宣王元年即BC826 年方案. 考古与文物, 2021,(3):75-85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2 15:1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