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entificNK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cientificNK

博文

南京科学文献博物馆(筹)简介 精选

已有 4603 次阅读 2024-12-11 15:21 |个人分类:南京文化奇侅|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南京科学文献博物馆(筹)

简  介

 

 

image.png

 

 

 

收藏者  顾金亮

2024年12月

目    录

一、收藏者简介 

二、藏品概述 

  (一)中国科学社文献

  (二)中央研究院文献

  (三)资源委员会矿产测勘处文献

  (四)中华自然科学社文献

  (五)南京其他机构出版的科学文献

三、藏品撷珍

  (一)《科学的南京》

(二)《科学画报战时特刊》

(三)《中国科学社生物研究所概况(第一次十年报告)》

(四)中国科学图书仪器公司账册

(五)“胡焕庸线”小集

(六)关于南京的科学研究

(七)郑集与中国科学社

(八)中国科学社概况类

(九)科学仪器

(十)中国科学工作者协会小集

(十一)中国科学期刊协会会议签名

(十二)手稿(迹)

(十三)徽章

(十四)科学的灯塔——鼓楼旧照

(十五)文具

(十六)顾石臣(顾琅)小集

四、主旨与立意

一、收藏者简介

顾金亮,博士,教授,现任金陵科技学院学报编辑部主任,曾任金陵科技人文学院院长、东南大学出版社副社长等职。近年来致力于南京科学文献的抢救性搜集、整理与研究,为南京应享有“科学之都”美誉做论证。著作《〈科学的南京〉校注》获南京市第十三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

image.png

《〈科学的南京〉校注》书影

近年来本人担纲的与本策划相关的一些活动:

(1)2016年4月,应邀在全民阅读活动中品读南京传世名著《科学的南京》,时任省长石泰峰到现场视察。

image.png

时任省长石泰峰视察南京传世名著《科学的南京》品读现场

(2) 2017年8月,受邀在南京电视台大型季播节目《南京》第三季《天下文枢》第八集《天工开物》中出镜,讲解中国科学社在南京开创的科学和教育事业;10月,做客南京电视台《解码南京》节目,历数科学宗师背后的故事。

image.png

在《南京》第三季《天下文枢》第八集《天工开物》中出镜

(3)2019年10月29日《金陵晚报》第一版用整版篇幅刊出对本人的采访——《上世纪南京一批中国最早的科学“大牛”发掘了“潜力股”华罗庚》。

image.pngimage.png

《科学》杂志发表华罗庚《苏家驹之代数的五次方程式解法不能成立之理由》

image.pngimage.png

《学艺》杂志刊登华罗庚关于苏家驹之《代数的五次方程式解法》一文的“更正”

(4)2020年4月应邀在江苏省方志大讲堂作题为“中国科学社与南京近现代科学的启蒙”的学术讲座。

image.png

在江苏省方志大讲堂作题为“中国科学社与南京近现代科学的启蒙”的学术讲座

(5)2020年10月16日应邀在东南大学作题为《东南大学“以科学名世”的背后》的学术讲座。

image.pngimage.pngimage.png

在东南大学作题为《东南大学“以科学名世”的背后》的学术讲座

(6)以唯一作者在《中国科学报》开辟“故纸求真”科学史专栏,在该专栏已发表20余篇文章,其中有一篇受到著名数学家王元院士的关注。

image.png

《中国科学报》“故纸求真”专栏部分文章

(7)审校出版南京科学文献《科学的南京》《南京市及江宁县地质报告》。

image.png

“南京稀见文献丛刊”之《科学的南京》《南京市及江宁县地质报告》书影

二、藏品概述

(一)中国科学社文献

1.《科学》杂志178种244册,约占《科学》杂志共发刊 36卷的2/5

中国科学社于1914年夏由胡达(明复)、赵元任、周仁、秉志、章元善、过探先、金邦正、杨铨(杏佛)、任鸿隽等留美学生发起成立于美国康奈尔大学。

1915年1月,《科学》杂志创刊号在上海问世。

image.png

按卷归类的《科学》杂志

image.png

我们要想科学救国,须先具备科学知识——《科学》杂志广告词

image.png

方文培(植夫)签名《科学》杂志

image.png

袁翰青签名《科学》杂志

image.pngimage.png

1985年复刊的《科学》杂志

2.《科学画报》,从1933年创刊至1950年首次停刊共刊行16卷,272期全

《科学画报》1933年8月由中国科学社创办,是我国历史最悠久的一本综合性科普期刊。创刊之初,由中国科学社的杨孝述先生任总编,知名科学家曹惠群、周仁、卢于道等担任常务编辑,知名科学家秉志、竺可桢、任鸿隽、赵元任、裘维裕、茅以升、汪胡桢、伍献文、柳大纲等是她的特约撰稿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49年至1953年,《科学画报》由中国科学社主办,1953年至1958年由上海市科学技术普及协会主办,1958年由上海市科学技术协会主办、上海科技出版社出版。1966年《科学画报》因故停刊。1972年以《科学普及资料》为名恢复出刊,1974年改名为《科学普及》按月出版。1978年恢复《科学画报》原刊名,由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主办、出版。

image.png

《科学画报》书影

image.pngimage.pngimage.pngimage.pngimage.pngimage.png

部分封面和发刊词

3.《社友》16期

中国科学社为了联络社友情感,1930年10月专门创办不定期刊物《社友》,设有建议、评论、各部消息、分社及社友会消息、社友通讯、社友文艺杂录、社友消息等栏目,每期16开4页(间有6-8页不等)。到1949年10月,共发刊93期。

本人收藏有16期《社友》,从中亦可管窥当时的知识精英在南京的学术研究活动、行迹和日常生活,以及南京近现代科学的发端。

image.png

《社友》第43期书影

image.png

《社友》第48期关于南京社友会郊游的报道

 

image.png

《南京社所一片焦土》——《社友》第62期关于南京社所被日寇焚毁的报道

image.png

竺可桢、任鸿隽等在科学考察中

4.《中国科学社生物研究所丛刊》80余册

5.中国科学社出版的图书100余本

6.其他文献(手稿、信札、账册等)100余件

(二)中央研究院文献

1927年4月,国民政府定都南京。7月,国民政府即公布《中华民国大学院组织法》,规定大学院为全国最高的教育机关,管理全国学术及教育行政事宜,下设中央研究院。1928年4月,国民政府通过《修正国立中央研究院组织条例》,改中华民国大学院中央研究院为国立中央研究院,直属国民政府领导。中央研究院的总部称为总办事处,设在首都南京,在上海设驻沪办事处。中央研究院在筹备之初仅有理化实业研究所、地质调查所、社会科学研究所和观象台等少数几个研究机构。至1935年,该院先后在南京、上海等地设立地质、天文、气象、物理、化学、工程、心理、动植物、历史语言和社会科学等10个研究所,其中地质、天文、气象、历史语言、心理、社会科学、动植物7个研究所定址南京。

image.png

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专刊

image.pngimage.png

宁镇山脉地质图

(三)资源委员会矿产测勘处文献

该处初名叙昆铁路沿线探矿工程处,于1940年6月15日正式成立。后因矿业合作合同无法执行,奉命改组为西南矿产测勘处,工作范围限于云贵川三省。后又奉命改组为资源委员会矿产测勘处,于1942年10月1日正式成立,成为一个全国性的矿产测勘机构。矿产测勘处的处长一直由谢家荣担任。矿产测勘处设立初期,设址昆明地藏寺巷7号,11月初迁往昭通北门外忠烈寺,1943年6月迁贵阳,1944年又迁重庆。抗战胜利后,1945年迁到南京,地址在虹桥20号(现为中山北路200号)。

本人收藏有资源委员会矿产测勘处出版的《近讯》48期。

image.pngimage.pngimage.png

资源委员会矿产测勘处《近讯》

(四)中华自然科学社文献

与北京大学的教授创办《新青年》杂志,学生创办《新潮》杂志类似,国立东南大学的教授经营中国科学社,出版《科学》杂志,学生创办中华自然科学社,出版《科学世界》杂志,师生之间既合作,又竞争。

本人收藏有中华自然科学社出版的《社闻》1期、《科学世界》28期。

image.pngimage.png

中华自然科学社《社闻》

image.png

中华自然科学社《科学世界》

(五)南京其他机构出版的科学文献

image.png

其他机构出版的科学文献

三、藏品撷珍

(一)《科学的南京》——既是一本如何科学使用南京的手册,也是20世纪30年代南京市民的时尚伴手礼

《科学的南京》中的不少篇什在中国现代科学史上具有开创性意义。详见《从此南京以科学名世——中国科学社〈科学的南京〉》导读》

image.png

《科学的南京》书影

image.png

首都人士用此馈赠亲友为最得体最珍贵之礼物——《科学的南京》广告词

(二)《科学画报战时特刊》——科学家抗战的“别样阵地”,10期(全)

“七七”事变标志着日本侵华战争全面爆发,面对强敌入侵,中国科学社更加意识到“科学救国”的重要性,科学家们勇担救亡图存重任,展现出强烈的民族责任心。他们以《科学画报》为阵地,以笔为戈,编辑出版《战时特刊》,用自己的专业知识服务社会,紧扣抗战传递国内外最新科技成就,极大地提高了民众的科学素养和爱国热情。实之、杨孝述、王常和著名科学家秉志、魏岳寿等是主要撰稿人。

image.pngimage.pngimage.png

image.pngimage.pngimage.pngimage.png

《科学画报战时特刊》部分内容

补充:《新华日报》载《科学与法西斯不两立——祝中国科学社二十三届年会》社论

image.png

(三)《中国科学社生物研究所概况(第一次十年报告)》,1932年8月

中国现代科学中的许多学科即发端于南京,中国的现代生物学即是典型,其开创者是中国科学社生物研究所。1935年胡适在中国科学社成立20周年纪念会上演讲时曾这样评价生物研究所:“在秉志、胡先骕两大领袖的领导下,动物学与植物学同时发展,在此二十年中,为文化开辟出一条新路,造就了许多人才,要算是中国学术上最得意的一件事。”

《中国科学社生物研究所概况(第一次十年报告)》,相当于中国科学社生物研究所的第一个10年史,内容详实,中英文对照,附31张珍稀照片,当属展示南京现代科学史的重要文献。 

image.png

《中国科学社生物研究所概况(第一次十年报告)》封面

image.png

《中国科学社生物研究所概况(第一次十年报告)》封底

image.png

中国科学社生物研究所外景

image.png

中国科学社生物研究所南楼

image.png

中国科学社生物研究所北楼

image.png

中国科学社生物研究所新馆

image.png

南楼下标本陈列室(一)

image.png

南楼下标本陈列室(二)

image.png

所长秉志工作照

(四)中国科学图书仪器公司账册

中国科学图书仪器公司于1929年6月由中国科学社在上海创立。本股东名册记录了中国科学图书仪器公司1942-1948年股东情况及付息、兑现情况。许多中国科学社成员,如任鸿隽、竺可桢、周仁、王琎、胡敦复胡刚复兄弟、胡焕庸、邹树文、蒋丙然、刘恩兰、谢家荣,社会活动家朱少屏,文学家陶亢德、陈衡哲,中国科学社成员遗属周峻、蔡睟盎、赵志道、杨小佛,甚至沦为汉奸的褚民谊等都是中国科学图书仪器公司的股东。

中国科学图书仪器公司不啻是中国第一代科学家的“创业板”!

image.png

《股东名册》书影

image.png

股东户名一览

image.png

账册说明

 

image.png

任鸿隽陈衡哲伉俪持股情况

image.pngimage.png

周仁聂其璧伉俪持股情况

image.png

朱少屏持股情况

image.png

王琎持股情况

image.png

胡敦复持股情况

image.png

胡刚复持股情况

image.png

胡焕庸持股情况

image.png

谢家荣持股情况

image.png

邹树文持股情况

image.png

蒋丙然持股情况

image.png

陶亢德持股情况

image.png

周稚蕴(疑似蔡元培夫人周峻)持股情况

image.png

赵志道(杨杏佛夫人)持股情况

image.png

蔡睟盎(蔡元培女儿)持股情况

image.png

褚民谊持股情况

(五)“胡焕庸线”小集

1.“胡焕庸线”的前奏——翁文灏线

1932年,著名地质学家翁文灏发表了《中国人口分布与土地利用》(《独立评论》第三、四号)一文。翁文提出了一条人口地理分界线:“假如我们在中国地图上从北平起,沿太行山脉向南,经过郑州、宜昌、常德、宝庆、梧州到钦州画一条线,上述四个人口最多的区域(中原区、扬子区、丘陵区、东南沿海区)皆在此线以东。四个区域合计面积约六十四万方里,占全国百分之十五,人口合计则有三万一千万人,占全国百分之七十以上。”翁氏画出的这条人口地理分界线,北起北平,南达钦州,呈现出与我国第二地理阶梯线大致吻合的态势。

image.png

2.《地理学报》第二期

1935年,著名地理学家胡焕庸在《地理学报》第二期上发表《中国人口之分布》一文,他根据收集和估算的全国各县人口数据,绘制了中国第一张人口密度图,全面系统地反映了中国人口分布“西疏东密”的不均衡状况。为直观呈现这一研究成果,胡焕庸提出了一条瑷珲(今黑河)—腾冲人口分界线:“今试自黑龙江之瑷珲,向西南作一直线,至云南之腾冲为止,分全国为东南与西北两部:则此东南部之面积,计四百万方公里,约占全国总面积之百分之三十六;西北部之面积,计七百万方公里,约占全国总面积之百分之六十四。惟人口之分布,则东南部计四万四千万,约占总人口之百分之九十六;西北部之人口,仅一千八百万,约占全国总人口之百分之四。其多寡之悬殊,有如此者。”

胡文一经发表即引起国际地理学界的关注,被美国《地理学评论》(Geographical Review)杂志全文翻译介绍,英、德等国地理刊物亦相继转载。因其在描述中国人口分布上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 一直为国内外人口学者和地理学者所承认和引用,并且被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田心源教授称为“胡焕庸线”。

image.pngimage.png

蕴藏“胡焕庸线”的《中国人口之分布》发表于《地理学报》1935年第二卷第二期

3. 胡焕庸1935年6月制《中国人口密度图》

4. 胡焕庸其他著作

image.pngimage.png

胡焕庸签赠本

image.png

胡焕庸其他著作

(六)关于南京的科学研究(不含《科学的南京》收录的篇目)

1.王家楫《南京之变形虫》,1932年

2.邓叔群《南京之真菌记载(一)》,1932年

3.邓叔群《南京之真菌记载(二)》,1932年

4.邓叔群《南京之真菌记载(三)》,1932年(载论文集第八卷第二期)

5.沈其益《南京之真菌记载(四)》,1932年(载论文集第八卷第二期)

6.沈其益《南京真菌记载(五)》,1933年(载论文集第八卷第三期)

7.常麟定《南京及其附近鸟类之研究(一)》(2副本)

image.png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常麟定《南京及其附近鸟类之研究(一)》

8.孙雄才《南京唇形科植物》,1932(3副本)

9.徐凤早《南京丰年虫之解剖与发生》,1933

image.pngimage.pngimage.png

徐凤早《南京丰年虫之解剖与发生》

10.方炳文,张孟闻《南京双栖类志》,1931年(2副本)

11.王志稼《南京蓝绿藻之概况》,1933年

12.王志稼《南京蓝绿藻之三新种》,1933年

13.王志稼《南京水绵藻志》,1933年(载论文集第八卷第三期)

14.王志稼《南京颤藻志》,1933年(载论文集第八卷第三期)

15.方锡琛《南京四联子藻志略》,1933年

16.裴  鉴《南京维管束植物之记载一》,1932年(载论文集第八卷第二期)

17.裴  鉴《南京维管束植物之记载二》,1933年(载论文集第八卷第三期)

18.裴  鉴《南京维管束植物之记载三》,1933年

19.裴  鉴《南京维管束植物志五》,1935年

20.裴  鉴《南京维管束植物之记载六》,1936年(载论文集第十卷第二号)(2副本)

21.曲桂龄《南京维管束植物七》,1938年

22.王志稼《江苏西洞庭山之几种淡水藻类》,1938年

23.苗久稝《南京及其附近森林昆虫之研究(一)》,1937年(苗久稝签赠本)

24.苗久稝《南京及其附近森林昆虫之研究(二)》,1937年

25.倪达书《南京两栖类肠内之纤毛虫》,1935

26.倪达书《南京两栖类肠内之纤毛虫》

27.郑集等《南京冬季膳食之研究》,1935年

28.秉志《南京动物志略》,1931

29.竺可桢等《长江流域民国二十年七月雨量特多之原因》

30.祈天锡《江苏植物名录》,《科学》,1918(11)

31.祈天锡《江苏植物名录》,《科学》,1920(2)

32.祈天锡《江苏植物名录》,《科学》,1921(2)

33.杨惟义《江苏省昆虫局第三捕蝗分所治蝗报告》,《科学》,1928,13(3)

34.倪尚达《南京短波无线电之调查》  《科学》,1928,13(4)

35.俞大绂  陈鸿逵《江苏省大麦之坚黑穗病》,《科学》,1929(2)

36.张春霖《长江鱼类名录》,《科学》,1929(3)

37.张春霖《长江鱼类之新种》,《科学》,1929(4)

38.秉志讲演 于星海笔记《长江下游动物之分布》,《科学》,1934(2)

39.王琎《南京小营发现之梁代铁钱》,《科学》,1934(4)

40.郑子政《长江流域之雨量与雨灾》,《科学》,1934(10)

41.孙儒范《过去两年南京所受到之地震》,《科学》,1935(7)

42.孔赐安《中国六大都市的人口及其增减》,《科学》,1937(4)

43.罗定江  陈  彪《紫金山天文台动丝测微器之常数》,《科学》,1949(2)

image.png

中国科学社关于南京的科学著作(一)书影

image.png

中国科学社关于南京的科学著作(二)书影

image.png

中国科学社关于南京的科学著作(三)书影

image.png

中国科学社关于南京的科学著作(四)书影

image.png

中国科学社关于南京的科学著作(五)书影

(七)郑集与中国科学社

郑集(1900年5月6日—2010年7月29日),号礼宾,四川南溪刘家镇人,生物化学家、营养学家,1928年毕业于中央大学(南京大学)生物系,长期执教于南京大学医学院、生物系,2010年病逝。中国营养学的奠基人,中国生物化学的开拓者之一,世界最长寿教授和世界最高龄作家。

1.发表于《科学》杂志上的著述

(1)郑集等著《营养讲话》(一)~(三),(六)~(十一),(十四),(十六)~(十八),计13种

image.png

(2)郑集著《食物与健康》,1934年12月

(3)郑集著《中国人之营养概况》,1934年1月

(4)郑集等著《松潘中等汉回人膳食之调查》,1940年2月

(5)郑集著《学生膳食研究》(一),1940年10月

(6)郑集等著《彭县铜矿工人营养状况》,1941年4月

(7)郑集著《中国营养学三十年(1920—1950)》,1951年

(8)郑集等著《南京冬季膳食之研究》,1935年

image.pngimage.png

2.发表于《科学世界》杂志上的著述

如同北大的先生们创办了《新青年》杂志,掀起了新文化运动,北大的学生们创办了《新潮》杂志相呼应一样,中国的第一批“赛先生”创办了中国科学社,发行《科学》杂志,掀起“科学救国”运动,他们的学生创办了中华自然科学社,发行《科学世界》杂志,师生组建的两个科学社团在各自阵地上为了同一个目标殚精竭虑,矻矻以求,既相呼应,又有竞争。

郑集是中华自然科学社的主要发起人,也是《科学世界》的主要撰稿人。

(1)《食物与中毒》,1935年10月

(2)郑集著《科学到民间去》,1936年11月

image.png

3.发表于其他载体上的文章

(1)郑集等著《不同热处理对大豆营养价值的影响》,科学出版社,1956年9月

(2)郑集著《相克食物之实验》,《生物科学杂志》第一卷第二期

(3)Ping,Chi,T. H. Chang,and L. T. Cheng:Motor localization on the cerebral cortex of the guinea-pig(Cavia cobaya),Jour. Comp. Neur.,V.52,No.2,Apr. 15, 1931

《豚鼠(cobaya)大脑皮层的运动定位》,《比较神经学杂志》

image.png

(八)中国科学社概况类

1.《中国科学社概况》,1929年

image.pngimage.pngimage.png

2.《中国科学社社録》,1921年

3.《中国科学社社録》,1924年

4.《中国科学社第十七次年会纪事録》,1932年(2副本)

image.png

(九)科学仪器(约20件)

image.png

20世纪30年代博士伦显微镜

image.png

天平

image.png

试管架

image.pngimage.png

邓家贤先生旧藏

image.png

中国科学仪器公司制造之电流计

(十)中国科学工作者协会小集

image.pngimage.png

《》《》

《科学工作者》创刊号

image.pngimage.png

《中国科学工作者协会》总章

image.pngimage.png

《上海科协》解放第一号

image.pngimage.pngimage.png

《科协南京分会会员录》

(十一)中国科学期刊协会会议签名

image.png

中国科学期刊协会临时会议签名

image.pngimage.png

中国科学期刊协会会员大会签名

(十二)手稿(迹)

1.凌道扬《森林学大意》手稿

image.pngimage.pngimage.png

2.刘世楷手稿

image.pngimage.pngimage.png

《仲则随笔——病中的刘世楷》手稿(写于成都解放前一月)

image.pngimage.pngimage.png

《仲则读书随笔》手稿

3.侯光炯就读南通甲种农业学校时的手稿

image.pngimage.pngimage.png

《果树栽培及生育记》手稿(戊午年,1918年)

4.刘咸《猿猴艺文志》手稿

image.pngimage.pngimage.png

5.唐钺《蜀游纪略》手稿

image.pngimage.pngimage.png

6.李俨《中算家之圆锥曲线说(下)》手稿

image.pngimage.pngimage.png

7.吴福桢请假条(过探先手迹)

image.png

8.戴芳澜手稿

image.png

9.周仁聂其璧书信底稿本(聂其璧手迹)

image.pngimage.png

聂其璧致周恩来信底稿

image.png

赵元任致周仁信抄本

image.png

周仁致赵元任信底稿

(十三)徽章

image.pngimage.png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十四)科学的灯塔——鼓楼旧照

民国十七年(1928年)10月,南京市公园管理处成立,鼓楼公园归属其下。鼓楼曾一度设有测候所,以后又作为中央天文研究所临时办公场所,紫金山天文台建成后,天文研究所即迁出。

image.png

“凡真知皆从科学而来”——张贴孙中山语录的鼓楼

image.png

建有“老虎窗”式测候所的鼓楼

(十五)文具

image.png

老铅笔

image.png

“科学精神”墨盒

image.png

“爱字科学”墨水瓶

image.png

订书机与打孔器

(十六)顾石臣(顾琅)小集

顾琅,原名芮体乾,字石臣,号硕臣,江苏南京人,是我国地质矿业先驱者之一

鲁迅和顾琅两度同学,先是在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矿路学堂,后是在日本东京弘文学院。在弘文学院期间,曾与鲁迅合作编著《中国矿产志》(上海普及书局1906年出版)。不过,后来鲁迅和顾琅友谊的小船翻了,顾琅登门拜访,鲁迅竟让其吃“闭门羹”。据鲁迅《壬子日记》记载:

1.五月二十一日,上午顾石臣至部来访,谢不见。晚散步宣武门外,以铜元十枚得二花卉册,一梅,一夫渠,题云恽冰绘,恐假托也。

2.五月二十二日,晚顾石臣来,纠缠不已,良久始去。

image.pngimage.png

顾石臣签赠谢家荣的考察报告

image.pngimage.pngimage.png

《江宁顾石臣先生事略》和《江宁顾石臣先生纪念刊言》

四、主旨与立意

城市是人类最伟大的发明与最美好的希望,科技是城市未来和长期发展的内生力量。南京享有“六朝古都”“十代都会”之美誉,近代以来以科教发达著称,在当代以一流的综合经济竞争力和科技创新竞争力跻身全国头部城市行列。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与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共同发布的《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No.19》,南京在2021年中国城市综合经济竞争力榜单中排名第8位,在2021中国城市经济活力竞争力和科技创新竞争力榜单中,南京排名分列第6位和第8位。英国《自然》增刊《2022自然指数-科研城市》发布的中国主要城市科研产出排名中,南京紧随北京、上海之后,排名第三;在全球主要城市和都市圈榜单中,南京的排名从2015年时的第19位,上升到2022年的第8位,列东京都市圈(第7位)后、巴黎都市圈(第9位)前。

树高千尺,必有其根;水流万里,必有其源。在建设“强富美高”新南京的征程中,梳理南京的科学传统和科学精神,既可以丰富南京的文化内涵——南京不仅是一座享誉世界的文学之都,也是一座名副其实的科学之都,更可以为南京的未来发展寻求“科学”之道——以南京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为滋养,以全球顶级城市和都市圈为参照,以“博爱博雅”之精神营造科学氛围,努力在创新“高原”上竖起更多“高峰”,把南京塑造成更加健康、幸福、绿色、安全的“理想之城”。

本馆的主旨与立意在于:

1.阐明中国科学社从“科学救国”(新中国成立前)、“科学抗战”(抗战期间)到“科学建国”(新中国成立后)的使命历程。

2.把南京的另一张文化名片——“科学之都”擦亮。“文学之都”和“科学之都”是南京两张特色鲜明的文化名片。南京自古有崇尚科学的传统,中国科学社在南京的驻留丰富了南京的文化内涵,使南京“科学之都”的气质突显,也使南京在文学风华之外,崇尚科学、敬畏自然的品格得以彰显,科学与文学使南京刚柔相济,雍容睿智。

3.远景——打造一个具有鲜明南京印记的高品质的科学博物馆。有别于当下风行的记住乡情、留住乡愁的老物件博物馆和民俗博物馆建设,本馆寄托了更多的家国情怀,通过收藏的珍稀科学文献和科学文物对科学史进行生动活泼的钩沉索隐,诠释近代以来中国人的科学梦、强国梦,为新时代世界科学强国的建设增信。

有道是:今年花胜去年红,可期明年花更好,胜景无穷!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436802-1463852.html

上一篇:吕彦直的科学缘
收藏 IP: 122.96.140.*| 热度|

6 周忠浩 郑加强 张晓良 史晓雷 晏成和 孙颉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7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3 11:1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