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把Garrett、Wood等人的研究结果,Otsuka等人的研究结果,以及我们关于SU3-IBM的研究结果,放在一起,都指向了一个可能让所有核结构研究者都无法相信的结果,就是原子核中根本就不存在振动模式。
自从雷恩沃特、阿格博尔和莫特尔逊研究原子核形变以后,原子核具有球形,振动模式广泛的存在于原子核的集体运动模式中,就已经成为了共识。为了这个共识,甚至付出了极大的代价,就是这么多年以后,我们才意识到这个想法并不正确。
首先是球形核。如果原子核是球形的,就会出现声子激发模式。而实验上,看起来很像。
然后就是长椭球形的大形变核。如果是长椭球形的,就会出现β振动模式和γ振动模式,实验上看起来似乎也是如此。如果是三轴形变,就不会有这种振动了。这多么不好。
这些先验的错误的想法,于是就持续存在了将近70年。
这个过程,就和地心说没有什么区别,甚至还赶不上地心说。地心说最大的毛病,不是那些小行星,而是天上的太阳。难道我们不应该首先解释天上的太阳为什么呈现了一年四季的运动么?
现在看来,当年关于形变的研究,除了基本概念是正确的,剩下的应该都是错误的。这里边的关键就是振动模式根本就不存在,所以那些声子模式、β振动和γ振动的错误概念阻止了核结构的理解将近70年。
现在看来,很多问题,不是到现在才发现的。如果认真思考,可能在上世纪60年代,就可以认识到。但是没有人敢这么做。为什么呢?这是一个有趣的科学史问题。
首先球形核的激发模式,从来没有被实验验证过,然后就广泛的被认可了。这非常不可思议。这和巫师有什么区别么?现在的超弦理论的研究者,也有人说,虽然没有被实验证实,超弦理论也是正确的。这真是让人震惊。这个民科有什么区别么?难道用数学包装一些,就不是民科,就可以把文章发表在正统的杂志上么?
然后是长椭球核,这个问题极其严重,感觉整个核结构研究群体都快变得没什么水平了。在1958年,Davydov就已经证明,三轴形变的原子核就可以产生类似的转动谱。难道就是因为维持β振动和γ振动的想法,就一定是长椭球,就必须排除掉其它的所有可能性么?
这样的学术霸权是如何产生的呢?
让人震惊。
我讨厌遇到这样的事情。我从量子领域又回到了核结构领域,就是希望自己做点东西,少和别人冲突。但是事与愿违,结果遇到了一个大的。我也有些难以理解,为什么我总是遇到这些乱起八遭的事情。
我在后选择弱测量领域的遭遇也是。我发现后选择弱测量的秘密是,量子体系的相干性,和指针的涨落。但是当时的研究者都认为,是指针的什么非经典性,这类看起来有趣的工作能发表在PRL上,而我们正确的结论,却只能发表在JPB上,还用了五年的时间。
也许所有的研究领域都可能出现了大量的问题了吧。否则无法理解,为什么我参与的研究方向,都出现了或大或小的问题。
人们喜欢遵从权威,喜欢最求时髦,但是也必须要坚持正确吧。在开普勒把真正的科学带入人间以后,科学研究就遵从最严格的要求。任何的想法都应该反复斟酌,由实验确定。不知道为什么相对论这样严密推理的理论却遭受的难以想象的非难,而一些领域的研究成果,却能混过几十年。相对论就这么好欺负么?
现在我们已经知道,振动是一种错误的理解。从SU(3)对称性,我们知道,不同的表示对应不同的形状。从一个形状到另一个现状,是原子核内部质子和中子的排列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导致原子核的表面发生了起伏。但是这种起伏却不是振动。因为这是一种体效应,而不是面效应。
而SU(3)对称性在1958年也已经发现了,这种区分却从来没有引起重视。那些表示,仅仅成了数学的符号,却没人再考虑里边的物理了。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04:0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