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学与迷信在历史上有时是相互交织的,对社会有着深远的影响。科学与迷信代表了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和世界观。尽管它们在某些情况下可以相互关联,但它们的方法和价值观存在根本的差异。
科学既不是真理也不是迷信。科学在不停地发展变化,不断地自我否定,连续地更新。科学和迷信的最大区别是:科学可以随时推翻自身,并树立下一个科学结论,然后再等待被推翻。科学的内容需要可证伪,现如今的科学,正是因为质疑而发展起来的。而迷信总是标榜自己是独一无二的,不可替代,且万古常青。
想要分辨一个内容是不是科学,首先要看它是否满足:可定义、可测量、可重复性试验、可证伪四点要求。科学不断推动人类对世界的认识,为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提供了基础。科学方法的成功在于其客观性和可证伪性,使人们能够不断深入了解世界,同时也能够纠正错误的观念。
宇宙至今约137亿年,太阳系约50亿年,人类有文字记载的历史约5000年,科学进入定量研究仅400年。为了更形象的理解这几个时间,我们用24小时来表示宇宙的137亿年,那么科学进入定量研究的400年则只相当于0.0025秒。科学,相当于要用0.0025秒时间搞清楚过去24小时所发生的所有事情,可以想象那是多么艰难。因此,我们现在对世界的认识是肤浅的、幼稚的、不确切的、甚至是错误的,这是非常正常的。人们对科学的认识是一层层地深入,我们永远不必担心没有问题研究了,也永远不能说哪个问题研究透彻了。我们既不能刻求前人完美,又不能迷信权威永远是正确的。
人类进步的本质是什么?下一代不完全听上一代的话。科学家也是这样子证伪,就是每一代都在颠覆上一代。我爱我师,但我更爱真理。很多权威已经忘了,他怎么当上这权威的,是因为他颠覆了之前的权威。
当代科学是当代人对世界的认识与解释,不同年代的人们对世界的认识与解释不同,不同年代的人们的科学内容不同。当代的科学既不同于上一代的科学,也不同于下一代的科学。这就是科学。这就是科学的发展。人们对原子的认识很具有代表性。
1897年J.J.汤姆孙发现电子。原子中除有电子以外,一定还存在着带正电的部分,而且原子内正、负电荷应相等。
1903年,汤姆孙提出原子的“葡萄干蛋糕模型”。即,原子中的正电荷和原子的质量均匀地分布在半径为10-10 m的球体范围内,电子浸于其中。
1911年,卢瑟福的原子有核模型(行星模型)。即,原子的中心有一带正电的原子核 ,它几乎集中了原子的全部质量,电子围绕这个核旋转,核的尺寸与整个原子相比是很小的.
1913年,玻尔的氢原子理论。即,三条假设:(1)定态假设 (2)频率条件 (3)量子化条件
科学的发展就像剥洋葱一样,只有剥这一层才能看到下一层。
目前的科学教育,以物理学为例,物理教材倾向于把物理学阐述得好像“一切都研究清楚了”。我们的物理教学是注重知识点的传授轻视思维方式,注重结论轻视变化,注重传承轻视发展。科学教育一定要强调科学的发展、变化,不能给人留下科学是一成不变的,那将使科学变为迷信。不管你是主观有意或无意,让科学静止下来就是将科学变为迷信。
科学教育课程应该从绪论课开始,并惯穿全课程给学生讲清楚:科学不是真理,他仅仅是当前对世界的较好的一种解释。科学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你们学习科学的目的不仅仅是继承现有科学,更重要的是发展科学。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7 12:1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