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怎样改变中国--<改变中国:洛克菲勒基金会在华百年>》【《世界知识》2013年第13期】被知网侵权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2024年09月29日发布,第35306篇
(一)
2013年7月1日,我的书评《怎样改变中国--<改变中国:洛克菲勒基金会在华百年>》发表在《世界知识》2013年第13期第69页上。该文初稿写于2013年4月15日,修改于5月2日。这篇书评是应马秋莎教授要求撰写的,她80年代初在北师大历史系获得美国史硕士学位,导师史黄德禄教授,我协助指导。1995年她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后一直在欧柏林大学任教,考虑到《世界知识》的版面要求书评原稿4700字左右,压缩成1600字。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世界知识》编辑部在刊登这篇书评前与并未和我达成什么所谓授权可由知网侵权使用的书面签名协议。
*****************************
怎样改变中国----评《洛克菲勒基金会在华百年》(世界知识版)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2013年7月5日发布
(按:这里发布的是黄安年所撰怎样改变中国----评《洛克菲勒基金会在华百年》短文,发表在《世界知识》2013年第13期(7月1日出版)第69页,图片1张为该文的影印件)
************************
今年初,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推出了美国欧柏林大学东亚系华裔教授马秋莎博士《改变中国:洛克菲勒基金会在华百年》(To Change China: The Rockefeller Foundation’s Century-long Journey in China)一书。
洛克菲勒基金会是1913年由美国超级巨富企业家约翰 D洛克菲勒创立的,也是美国最早的私人基金会、一个世纪前美国进步主义时代社会组织转型的典型代表之一。本书的主题是论述“洛克菲勒留在世上的真正遗产——他建立的那个当时最有实力也最富争议的现代慈善基金会,以及这个基金会在二十世纪上半叶致力于改变中国的梦想和努力”。经过1905-1915年的悉心考察,洛克菲勒基金会在中国全力打造世界一流的北京协和医学院,并以此为切入点显示它以美国的科学精神和文化观念改变中国的决心。其后在20世纪的上半叶的后30年间又扩及“从事现代医学教育,推广公共卫生事业,促进社会科学研究,参与乡村建设运动,其项目投资之大、介入之深、范围之广、历时之长、情况之复杂,在那个时期的中外文化关系史上,堪称无出其右者。” 经历了30年几近空白阶段,自改革开放以来,洛克菲勒基金会又成了第一批再度进入中国的外国非政府组织,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探索改变中国的百年梦想。
从书中可见,洛克菲勒基金会在中国的经历充满了起伏、矛盾、失败与成就。作者认为,洛克菲勒基金会改变中国的努力实际上是近代以来西方宗教与文化势力力图将中国纳入所谓世界主流文化之思潮的一部分,在中西文化多方位相撞、交流与相互影响的时代,“在不同文明面对不可避免的交往过程中,人类能否找到共同语言以及能被各方面接受的价值观和发展目的? 洛克菲勒基金会在中国百年的经历证明,这是一个极其困难却逐渐有所进步的过程。”洛克菲勒基金会百年奋斗的“改变中国”梦,给了我们多方面的启迪。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唯有将洛克菲勒基金会的“改变中国”梦和中国人民和政府实现现代化的“振兴中国”梦结合起来,才能做到融洛克菲勒基金会梦於中国振兴梦之列,实现洛克菲勒基金会“改变中国”中的正能量和中国道路、中国精神、中国力量的中国梦,良性交往、合作共赢。21世纪是全球经济现代化、国际政治民主化和思想文化多元化的时代,在这个时代美中两国政府和非政府之间、社会思想文化各界,多元趋同、交融存异是主要发展方向。相互尊重彼此的价值取向、文化差异、路线图选择,有利于合作共赢。“改变中国”归根到底要靠最广大的中国人民和知识精英,寻梦、追梦,最终要靠中国人民和知识精英自己来一步一步地走适合中国国情的路。洛克菲勒基金会在华的百年奋斗,给了中国知识界和科学文化各界许多宝贵的支援和教益,为中国现代化的发展做出了令人难以忘怀的奉献,她留下的教训也值得我们共同记取。
在我国,现代化发展水平和美国处于不同发展阶段,非政府间公益性非赢利行基金会活动尚处起步阶段方兴未艾,并获得政府的赞赏。因此,本书的出版对于推动我国基金会活动具有十分积极的现实意义。认真研究洛克菲勒基金会在华活动的经验教训,尤其是适合中国情况,改变我们在现代化进程中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理财之术、共同富裕之途、回报社会之路,都是十分有意和适当其时的。
本书具有很高的学术含金量。著者尽其所能,穷搜第一手资料和评论。该书附有的注释就有900之处。著者在书中列举了所查阅的美中大量第一手文献档案、图片档案和期刊档案,书中还附有55幅精选的珍贵照片,为撰写这部学术专著,她研究了英文论著206种,和中文论著82种,为便于读者检索,书后还列出名录索引。这些附录内容占全书56万字455页的1/7左右。著者不仅充分利用了美国最重要的档案和论著,而且也查阅了国内的相关档案论著,还先后在纽约、北京和成都采访了十多位老协和人和医学前辈,这些口碑史调查和文献资料相印证,增加了学术研究的可信度和亲切感。
本书虽然是部学术专著,但是文字简练,通俗易懂,深入浅出,夹叙夹议,通过一些重点个案的史话式评述,以史实来说话,寓论于史,没有空洞无物的议论,许多评论均为有感而发,具有可读性,也引发读者多方面联想。
总之《改变中国:洛克菲勒基金会在华百年》一书值得一读,该书提出中美文化碰撞和交融的问题值得深入探讨。
照片1张拍自《世界知识》2013年第13期第69页
1.
《改变中国:洛克菲勒基金会在华百年》提要(一)
黄安年辑 黄安年的博客/2013年4月29日发布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15-684999.html
1
0: 2013年4月11日(北京时间)马秋莎来电话并电邮:
黄老师,
再次感谢你的热情相助,好像又回到了在师大的日子。
关于书评,我觉得好的书评应该看到并理解作者的著述角度,可以不同意,但应该抓住这个。我的角度实际上是小题大做,是通过一段具体的历史经历来理解历史,解释历史。就象我在前言中所说的:“洛克菲勒基金会与中国的故事极富传奇、充满矛盾、起伏跌宕;就像一块块水晶棱镜,透过这些经历,我们可以看到七彩的历史光谱,可以进行多领域的学术研究 。基金会的在华项目不但讲述了西方医学在非西方文化中扩张的历史,也揭示了美国大基金会通过自己的理念和资源来建立文化霸权的过程,它更是自传教士以来西方改造中国努力之一部分。” 而这个大的历史或者书的主题就是中西文化的相遇、冲撞与融合。我的立论是一方面看到以洛克菲勒为代表的西方文化改变中国的冲动和坚持,另一方面强调本土文化、政治形势和变化的决定性影响。不是西方中心论,而是强调多方的博弈、各方的调整以及采纳对方有利于自己之思想文化的能力。
我的书花了前三章来介绍洛克菲勒来华的历史背景,乍看有过多之嫌,其实这是因为前三章是对本书三条内容主线的概况和介绍:美国现代基金会的兴起和发展的历史,西方社会医学史,和在华传教运动史。这三种文化思潮是洛克菲勒来华办医学的推动力,同时它也对这三方面历史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我希望能对中国在这三方面的历史研究做出贡献。
就贡献而言,在理论上我是要通过两个例子:中西医的冲突与地位转换,和当时在定县建立的农村三级医疗网为例,说明现在新兴的一种理论框架 “文化混合杂交论” 所强调的特点在中西文化交流中的体现。
就史实而论,这本书使用了非常大量的第一手史料,特别是洛克菲勒人之间,与传教士,中国人之间的通信,会议和政策记录和档案。这些都是我多年研究的收集。这些史实对理解洛克菲勒基金会要改变中国的目的,最初是通过精英式的医学教育,而后又是乡村教育,做了详实可信的说明。同时我希望这对不容易看到历史档案的中国学者的研究提供帮助。
就写作而言,我自己不喜欢非常枯燥的历史研究,我觉得历史是由生动的有个性的和有行动的人形成的。我力图使这本书的可读性好一些。一方面尽量给历史加上一个个活生生的人的面孔,另一方面尽量使语言流畅,清晰。
当然,所有这些都是我个人的目的和努力,至于有多少实现了,还得由读者和学者评说。
黄老师,目前出来的关于我的书的东西,无论是中文的还是英文的,都是书介。我真心希望你从学者专家的高度,对此书的成败,优缺点加以评论。即是评价本书的分量和作者的水平,也是对读者和学界的启发。
您拿到书之后,有什么问题,就来信。
祝一切都好,并多保重。
秋莎
黄老师,您好!
多年未见,一谈如故。你至今仍然活跃在美国史研究领域,而且精力也象当年在师大时那么超人,实在让我敬佩。
我1995年博士毕业后即在欧柏林就教,至今也有十几年了。我在东亚系负责中文项目,除了教中文外,也讲授与我的研究有关的研讨课:东亚的公民社会和社会组织。
至于我的研究成果和活动,请看我的简历。
除了一般书评中应有的内容外,我希望书评能够特别就此书对中国有关学术领域(我在前言中讲到了)的贡献有所评价。
我有一个顾虑请理解。因为此书是中文的,我在美国的大部分同事都无法评价书的水平,所以,书评就很重要。我实在是没有办法才找自己的老师帮忙,不是因为书没水平,实在是国内的学术风气使我无可奈何。所以,如果有劳您亲自动笔的话,请在介绍写书评人的时候,不要提及是北师大退休教授,其他一切头衔都可以。当然,如果能找到相关领域的有成就的学者来写,更为妥当。您对美国学术界的情况非常了解,当然能够明白我的苦衷。
我这次突然给您打电话,实在是非常冒昧。也是因为相信黄老师你一向对学生的热心才好意思如此。尽管如此还是要请您原谅。
真心感谢您的帮助,
秋莎
****************************8
CURRICULUM VITAE
QIUSHA MA
Current Mailing Address: Oberlin CollegeEast Asian Studies
(二)
笔者在2018.6.6、2021.11.15、2024.3.19三篇博文中一再指出中国知网对我的著作权的侵权行为,但是知网置若罔闻,明知故犯。
*《中国知网对侵我著作权警告置若罔闻》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2024年05月30日发布,第34751篇
六年前笔者在《中国知网侵我著作权,查阅自己论著需付费》博文中已经提出:中国知网收集了我的许多公开发表的文章,但没有一篇论文是经我本人授权签字同意的。未经我本人授权同意和转让,大量刊登我的文章本身就涉嫌侵权了。令人不解的是,我本人通过中国知网查阅自己的文章居然要我付费,否则无法查阅,更不准下载。请问这些文章的著作权究竟是作者本人黄安年的?还是中国知网的?在突出强调重视保护个人知识产权的今天,这个问题该怎么解决?”(详见下文)
然而六年来,中国知网(https://www.cnki.net/)实际运营主体,依然将本人享有著作权文章一百多篇(一百多万字)继续刊载于“中国知网”上,并向社会公众提供付费阅读、付费下载等服务。至今和著作权法第五十三、第五十四条等相关法律规定,严重损害了著作权人的合法权益。
《中国知网侵我著作权,查阅自己论著需付费》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2018年6月6日发布
中国知网有海量论著数据库,其中收集我的许多论著,但几乎没有一部著作和论文是经我本人授权签字同意的。未经我本人授权同意和转让,大量刊登我的论著本身就涉嫌侵权了。更令人不解的是,我本人通过中国知网查阅自己的论著居然要我付费,否则无法查阅,更不能下载。请问这些论著的著作权究竟是黄安年的?还是中国知网的?在突出强调重视保护个人知识产权的今天,这个问题该怎么解决?
再说,电子出版物(包括通过网络向读者提供合共个人下载、打印和阅读的电子图书论文的版税,怎么著作权人兑现也是个大大的问题。举例来说我的论文《论多样性统一的历史观》首发于《史学理论研究》1998年第三期第52-61页。全文14千字,迄今整整二十年了。我想看看中国知网上自己的文章,但是遭遇闭门羹,按照知网的规定查阅文章千字在1.2-4.8元间,这样算来以千字1.2元计算,这篇文章的付费为16.8元, 即使按照1%的电子版税计算,一次也该获0.17元。如果累计总共有10000人次缴费登陆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15-1436185.html,电子版税就是1700元了,这还是一篇文章,全部呢,怎么算?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15-1436185.html
*再谈中国知网对侵我著作权警告置若罔闻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2024年05月31日发布,第34755篇
两年半前笔者在《中国知网集结我在刊物上发表的部分文章(署名第一作者)》中又提到:根据我本人的收集并逐一统计,截至2021年11月15日登录中国知网检索两项主题,共录得187篇,均未支付我个人任何稿费。我如今下载个人文章还得付钱,奈何! (见下文)这里需要说明的是:中国知网收录的期刊并非全部刊物,他们尚无可能将所有刊物的文章囊括其中,此外报纸上的文章也为包括在内。
中国知网(https://www.cnki.net/)实际运营主体,将本人文章一百多篇(一百多万字)刊载于“中国知网”上,并向社会公众提供付费阅读、付费下载等服务至今,严重违反了我国著作权法第五十三、第五十四条等相关法律规定,严重损害了著作权人的合法权益。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15-1436307.html
中国知网集结我在刊物上发表的部分文章(署名第一作者)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2021年11月15日发布(第28975篇)
https://kns.cnki.net/KNS8/DefaultResult/Index?dbcode=CJFQ&kw=%E9%BB%84%E5%AE%89%E5%B9%B4&korder=FI
*查中国知网无视我的一再警示继续刊登未经我授权的文章(2024.06.01)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2024年06月1日发布,第34763篇
下面是笔者2024年3月19日在网上查询中国知网刊登对我的侵权文章部分目录(按第一作者计算),而此前一天,北京互联网法院已经初审通过了我的诉中国知网立案。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15-1436463.html
(三)
自己写的文章并且已经发表还需要公证吗?在学术界只要学界认可,是无需公证的。如果自己的文章被侵权,又不想诉诸法律解决,自然也无需公证,因为公证费时费钱。问题在于如果侵权当事单位和法人赖账、否认侵权到了对簿公堂的地步,文章经过公证就具有法律文件效力了。鉴于中国知网多年来涉嫌侵犯了我的著作权,且对我的一再警告熟视无睹,为了维护法律权威,需要做好必要时诉诸法律的一切准备,于是我不得不对自己全部被侵权的文章进行法律公证。
2023年12月15日我做了171篇被侵权文章的公证, 22日制作完成,很快我就收到全部公证的副本。
照片6张拍自公证书附件中的2013年《世界知识》2013年第13期第69页刊登我的书评《怎样改变中国----评《洛克菲勒基金会在华百年》,编号第5号,公证书第49-54页。
1
2
3
4
5
6,
(四)
笔者在科学网开博的宗旨是学术为公、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资源共享。发表在科学网上的博文,科学网是不支付稿酬的,奉献于社会公益事业。但是这不等于知网可以未经笔者本人同意和授权,侵权刊登本人博文并用于知网收费,其中包括我本在内。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2 21:1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