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世界的本源是什么?无一例外,轴心时代的哲学家都关注了这一本体论问题;虽然“原子论”最终走向了“科学”,而“气论”曾经是最具竞争力的对手,它们都来自先贤们天才的直觉。
在古希腊,对世界本原的追问,是米利都学派三代思想家的目标。第一代、第一位泰勒斯,他有一个学生叫阿那克西曼德,觉得自己的老师拿水来做万物的本源并不恰当,因为有些东西是绝对干燥的,没有水,所以恐怕不能把水当成万物的本原。于是他就修正了他老师的命题,阿那克西曼德提出“无限”是本源,这个无限者是指原始的、未分化的混沌的物质。他这样提出万物的本源,要比泰勒斯前进了一步。
阿那克西曼德也有自己的学生,叫阿那克西米尼,他对自己的老师的命题也不满意。你说无限者是万物的本源,那叫原始的未分化的物质,终于是把握不住的,我们还是没找到真正的本源——一个含糊不清的概念。于是他要修正他老师了,阿那克西米尼提出这样一个命题——气是万物的始基。
我们把它译成汉语,译成空气的气字。这个气的学说似乎很像中国的宇宙论,中国的宇宙论、阴阳五行学说,金木水火土都是气,但中国哲学中国宇宙论讲的气,跟阿那克西米尼讲的气并不是一回事。
阿那克西米尼讲的气,用我们今天能理解的话来说,是指一种普遍的媒介。事物与事物之间千变万化、千差万别,但它们彼此之间互相作用。相互作用要有媒介、媒质,他把这个看成是万物的本源,称之为气。
我们现在用汉字这个“气”来翻译阿那克西米尼的学说,其实翻译为后来西方物理学的一个概念“以太”更为切合。但是,物理学的进一步进展,放弃了以太这个概念。
在中国,“气论”无疑是最为完备的宇宙观,不过这一思想的构建要晚于古希腊。虽然,西周时就已经有了阴气和阳气的说法,但此时的阴阳不如后来那么抽象,《国语》中记载了春秋末期一位医生的六气说法,而孔子和现在出土的郭店简中隶属于七十二子思想的文献,都提到人拥有“血气”,并认为只要是动物,就都存在“血气”。老子的学说中没有明显的气论思想,“道生一……”这句话在原本《老子》里不存在,是后人添加上去的,所以不算老子的气论。《孟子》《庄子》《管子》《荀子》中都有气论的描述,这里不一一展开。汉唐盛行元气论以王充为代表,主要是受到《易传》而不是《易经》的影响。后世影响最大的,应该是张载的气论,其新构建的宇宙观是有史以来最成体系者,对于宋、明、清的气论思想和理学思想有很大影响。
在印度,关于气的学说主要涉及到三原质学说和佛教禅学气论。三原质学说是古代印度医学的基本学说,其中“三原质”指的是气(Vayu)、胆(Pitta)、痰(Kafa),它们由构成人体的五种元素地、水、火、风、空演化而成。这些原质位于人体的不同部位,如气位于足和脐之间,胆位于脐与心之间,痰位于心与头之间。正常人体中,三原质保持平稳协调,偏胜偏衰都可能导致疾病发生。三原质经消化形成七体液及组织,即乳糜、血、肉、脂肪、髓、骨及精。每一原质又分为五种,各司人体不同的生理功能,如呼吸、消化、排泄等。人体一生中,三原质之盛衰亦随之变化,小儿多痰,成年多胆,老年多气。
佛教禅学中的“气”与道家、儒家的哲学有着密切的关系,被视为生命之气,引申为遍布于宇宙万物及人身中的生命之气,为有形的物与无形的心之间的中介。在印度大小乘佛典中,“气”字并不多见,而“蒲拉那”(Prana)一词,本义为呼吸、生命之气,引申为遍布于宇宙万物及人身中的生命之气,为有形的物与无形的心之间的中介,被认为乃大梵的德性或体性,其涵义与中国哲学的气、元气相近。在佛教禅学体系中,对婆罗门教“蒲拉那”之说基本未予采纳。佛教禅学中的“气”与道家、中医的“真气”概念相似,都强调气的流动和作用对于人体健康的重要性。
综上所述,印度的气学说涵盖了医学和哲学两个方面,其中三原质学说强调人体内部各种元素的平衡与疾病的关系,而佛教禅学气论则更侧重于气的哲学意义和它在修行中的作用。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2 13:0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