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other8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Brother8

博文

20世纪的科学、艺术与市场

已有 243 次阅读 2024-7-23 19:23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20世纪无疑是人类全面大发展的时期,从古典主义到现代主义,再到目前的后现代主义。人类一方面享受着多样化的思想和市场繁荣,另一方面又陷入发展的迷惘。

20世纪初前后,人类经历了时代的变迁。在思想上,现代思潮逐渐占有了统治地位。其特点就是打破了传统思维的枷锁,在科学、艺术和哲学等很多领域平行发展,互相成就。在科学上,古典物理学的地位将被现代物理学所取代。相对论与量子力学等新理论(其实也是新思想)打开了人们的传统宇宙观和世界观。在艺术上,现代艺术也开始向经典学派开战,通过摒弃传统的审美形式,发展出以情感表达为特征的现代艺术特征。比如,1893年挪威画家爱德华·蒙克的名画《呐喊》就是典型的一幅。如果用传统美学观点来看,实在看不出其构图和色调的美感,反而会感觉到处是不和谐。尤其是画中的主角那种类似于骷髅的画法,让人产生紧张感。如果有这样的感受,那恭喜你体验到了作者的初衷,作者其实就是要表达这样的不和谐和痛苦。

无疑,思想上的开放打开了封存已久的现代派大门,同时也开始逐渐侵蚀古典思想。

传统或者古典思想,无论是社会结构,还是科学体系,遵循是的结构性、逻辑性、统一性和确定性。尤其是统一性和确定性,构成人类古典文明赖以生存的基础。古典文明需要统一性,需要有统一的宇宙观。在知识有限的年代,古典文明的宇宙观反而更稳定和确定,人们只要相信和实用性即可。随着现代社会的科技发展,古典文明的宇宙观崩塌。但是,现代科技并没有给我们带来更为明确的宇宙观,使得传统的思维稳定遭到了创伤。

颠覆一个传统体系不容易,但创造一个新体系更难。现代文明和科技体系出现后,人类开始向传统的统一性发起挑战,却没有形成新的统一观,于是出现了后现代哲学思潮。其特点就是打破过去的传统,比如法国哲学家让-弗朗索瓦·利奥塔(Jean-Francois Lyotard,公元1924-1998)在1979年出版《后现代现状》一书,系统阐述了他对后现代的认知。其核心就是反基础、反权威、反统一和反普遍性,取而代之的是个性化和多元化。

从形式上看,20世纪人类社会的思潮确实有这种趋势。在科学上,目前很多科学家的痛苦之处在于缺乏了发现大科学规律的目标和勇气。和上世纪初相比,在很长时间内,人类好像陷入了前沿科学思想的停顿。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至今依旧是经典,连最先进的LIGOS也只是在证明爱因斯坦预测的引力波的存在。每一次证明了相对论的推论,科学家都不免增加一缕无奈。

新的理论突破在哪里?

哲学界对后现代思潮的争论有截然不同的观点。其中一种观点与后现代派相反,依旧对现代社会的发展抱有光明的决心和态度,认为现代社会还在前进,只是步伐稍缓。

在我看来,后现代派的出现一点也不奇怪,这完全符合思想遍历的特征。过去如此,未来依旧如此。人类会试验不同的思潮,有的时候甚至被用来推进社会工程,用一个社会的力量来实践某些思想。比如,西方的基督教就是如此。后现代派的出现本质上是现代派思想受阻,留出了思维空间,给后后现代派以机会。但是,这两种思想会长时间共存。

总体上,我属于乐观派。

现代派和后现代派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二元论,后现代派的理论和思想在更大程度上是现代派的一种极端形式。科学的精髓就在于可被挑战。后现代派对现代派的挑战,完全符合科学的定义。只要是在逻辑层面的思想争论,就会碰撞出思维的火花。

但是,后现代派确实也为目前的科学现象提供了一种思维模型,为现代的科学家困惑指明道路。古典科学重视统一性,追求真理。当更深层次的真理无法获得时,就出现了后现代派描述的特征。科学家不再把追求真理当做最高目标,而是变成了多元化的思维方式,注重小群体的认知。我们会发现,现代科学的基石是学术团体。其内部定义了自己的规则和科学完备性,外人未必理解其找那个的奥妙。科学家更务实,科学试验更加变得零散和功利化。

古典科学家去认知自然(Nature),后现代科学家更愿意去把文章发表在《自然》(《Nature》)。“《》”成为了自然的边界,在边界内部进行讨论,并以此为标准引导者科学的前进。

这种后现代派的初始哲学和做事风格,与市场思维完全合拍。商品具有可重复性。在艺术上,可用波普艺术(Pop Arts)来代表,完全可被重复化。在某些科学领域,这种重复性体现在对某一理论无穷个案(Case study)的遍历。把已知的所有条件,按照程序化思路进行遍历。无论是内插式,还是外延式的扩展,本质上都是重复,并没有带来本质上的科学突破,但是可以依据科学共同体的规则获得认可。有些科学家为这样的科研产出而沾沾自喜,有些则心生愧疚,但是又无法突破目前后现代主义的牢笼。

我觉得最大的问题还是在于人类的急切心情。当缺乏足够的积累时,很难产生绝对的突破。目前更像是人类的思维和知识积累阶段,赶上这样的时代,对很多探知型的科学家来说是不幸。但是,与技术相关的科学研究则刚好与这样的哲学模式相适应。随着技术的提升,新的科学理论反而有被突破的可能。这一点就像早期数学界的一些猜想,当没有合适的数学工具出现时,有些猜想是不可能被完成的任务。

后现代的可重复性会造成思维的下滑。哲学上,人们放弃了对真理的追求,放弃了对统一性的尊重。在艺术上,其影响更大。艺术降低了要求,从古典审美变成丢弃审美,而是表达个性与感情,甚至到后期开始了大规模的复制,完成了与市场的对接。艺术品的天价更是市场化的结果。艺术的被价值化,恰恰损伤的艺术本身的价值。所谓的美学和艺术品味向日常生活拓展,使得艺术感的浓度降低。当身边所有东西都能成为艺术时,艺术也就不存在了。

人类对于整体性和多元性的平衡,在未来是一个重大问题。如果过于强调整体性,科学也无法发展,科学创新就变得遥不可及。社会效率在整体性的框架下会变成危险因素。比如,战争就是社会整体性应用的典型体现。但是,过于强调多元性,缺乏有效的沟通和联系,人类的发展目标也会变得不清晰。

人类不能浮躁,尤其是在后现代社会,当新的整体性科学思维没建立起之前,人类需要有忍耐之心。否则,后现代的技术流会统治社会,人类由于缺乏新的思想指导,会让人类成为技术的奴仆,人的生活目标会更迷惘,让可复制性占据我们的思维。比如,让人沉迷的短视频采取的其实就是粗暴的可复制性,还是一种市场化的单一性。

由于缺乏对统一性和深层次真理的追去与思考,多元性会分散思维深度,很多人会变成思维的小白,思维顺从着市场的多元化而漂泊。所以未来社会最大的不公平不会是物质的公平,而是思维深部度的不公平和阶层化,以此而造成社会的更加不公平,使得阶层更难以逾越。

勤于思考,防患于未然。匹诺曹式的思维习惯,会跟不上时代。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057014-1443464.html

上一篇:20世纪流行文化与经济的关系
收藏 IP: 110.65.147.*| 热度|

3 王涛 周健 郑永军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7-23 23:2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