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other8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Brother8

博文

20世纪流行文化与经济的关系

已有 201 次阅读 2024-7-19 16:54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20世纪经济大发展,文化也随之繁荣,二者相辅相成,文化也自然地镶嵌到经济活动中,成为经济的一部分。

文化是一个内涵非常广的词,具有演化特征,因此很难精准定义。从广义上来讲,文化包含了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和精神产品,无论是高耸的巨大建筑、艺术品,还是看不见的知识、道德、风俗、社会以及思想体系等都属于文化范畴。可以说,我们被文化所包围,一举一动都在文化监控之下。曾经有一个故事能说明文化无处不在。有一个人对另外一个人说:“这件事情就我们俩知道”。另外一个说:“你错了,除了你我,还有天地知道。”这个天地就是人心中的信仰和道德体系。

有规矩才有方圆,有了文化约束,文明才能向前发展。我们不能把文化看作是人类命运的枷锁,反而是精神粮食。人类的需求始终是两条腿走路,一条腿代表基本的物质生存需求,包括衣食住行。另一条腿是精神需求,比如诗词歌赋,舞蹈艺术。但是,当衣食住行形成了一种可传承的方式和固定模式,这些基本需求就逐渐赋予了文化特征。比如,房屋的建筑模式,有衣服的颜色偏好和样式,饮食习惯和交通工具,这些都潜移默化地成为文化的一部分。文化内涵的复杂性就在于这种精神需求与最本质的物质需求相互渗透,甚至合二为一。

文化的本质就是文明独特性的来源,对外可区分不同的族群,对内作为符号可进行快速信息沟通,减少沟通成本。出门在外,遇到乡音那种亲切感和安全感,会让人即可觉察到文化期待的衔接和信任作用。

由于人类社会从原始社会的层级结构逐步进化到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层级结构,文化也跟随社会关系改造而升级,具有了一定的阶级性。于是,文化对内不只是简单地起到降低信息传递的成本作用,也具有了内部阶层统治、分化和识别的作用。比如,上层阶层会垄断一些衣食住行的样式和颜色。一般人,包括一些王后用了皇帝的专属礼仪模式,就会遭杀身大祸。

从此,区分度一直是文化发展中的重要内涵。高层文化一般被称之为高雅文化,底层民众文化的则属于民间的,甚至被认为的下等的和俗气的文化。在一些大城市,如果不会说本地方言,就会认为俗气,甚至被看不起。

所谓高雅的文化具有两个重要特征:稀缺性和审美性。比如古代的官方御窑,制作耗时,成本高,产出率低,制作精美,平民百姓也消费不起。上层的绫罗绸缎价值连城,普通百姓只能用粗布制衣。黄金、美玉、宝石等是高等的装饰品。山珍海味更是上层人士的特有。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自古财富就分配不均。当生活中的量无法增加时(比如,一个再富有的人也不可能一顿吃20个馒头),对质的需求就会激增。这是社会“奢侈”概念的来源。

在思想上,文化自然要充当起维持社会秩序的作用。统治阶层会优选那些对社会稳定性起作用的思想流派,拥立为正统思维方式。比如,汉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就是一个典型案例,并成为中华民族两千年以来的行为准则,影响着方方面面。这种思想上的文化调控,会进一步在全社会的生活中传播,进而影响到与周边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与融合进程。

总结一下古代文化的发展历程,我们不难发现文化具有流传性、思想性和阶级性。具有物质和思想交叉成网的特征,渗透到社会和生活的方方面面。

文化依据其稳定性,又可分为传统文化和流行文化,这是典型的信号分析特征。任何发展曲线都可以用背景和波动来描述其变化规律,背景就是大趋势和长周期特征,上下起伏则是叠加在上面的高频特征,持续时间短,但是特征显著。

从总的趋势上来看,文化的波动性,也就是流行文化的周期特征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经济出现了大幅度短时间波动,文化在这样的经济背景下,也出现了这样的显著特征,尤其是20世纪以来,流行文化成为了文化领域的最突出现象。

流行文化是传统文化的波动,在长周期规律上受传统文化的约束。目前有诸多研究流行文化的成果,结论就是流行文化过于复杂,没有任何一种机制能完美解释流行文化的内涵。我认为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缺乏了文化背景的约束分析。

在过去百年中,流行文化继承了过多的商业气息,强烈地受到商业影响。市场需要扩大,其手段主要有:1)地理上的扩张;2)产量的增加;3)需求的增加。随着地理扩张,文化也随着扩展,一定程度上增进了文化的世界交流。在需求和生产之间,需求是引领市场的主导因素。人为地创造需求是资本主义市场的最伟大发明,极大地拓宽了市场的空间内涵,突破了地理的限制。

在短期内认为创造需求,需要先进的科技手段支撑。20世纪的传播技术发展,是流行文化得以爆发的主因之一。流行必须要有创新特征,这与市场需求完全一致。

从市场角度来看,文化的受体最终是人,这就如同手机上的APP一样,能够成为流行文化,需要占据消费者的时间和消费能力,这是一种竞争行为。能成为竞争的胜利者,必须要在短时间内,形成一股冲力,通过反复冲击,让广大受众被动接受。而这种过程,背后大都收到商业控制。

我们就以最有反抗特征的摇滚乐为例。摇滚乐产生于美国北部的底层民众。但是,其最终成功则是商业的幕后推手。从某种程度上看,可以认为是底层艺术被诏安,从此底层艺术摇身一变提升为高层认可的艺术。这一方面打通了底层的需求,另一方面又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不同阶层之间的思维冲突。可想而知,当摇滚乐成为主流音乐后,其批判性和思辨性必然会降低。这就有点像早起的一些波普艺术家,当从欧洲来到美国后,生活质量增加,其艺术反抗性就自然消失了。

我们会发现,随着中产阶级的兴起,底层民众生活水平的提升,底层的反抗性降低,底层文化与高层文化之间的交流变弱,近几十年很难再出现当初爵士乐和摇滚乐的奇迹。物质生活提升,精神生活失落,体现的就是精神的创新性消失。

哪怕是底层艺术,也不是乌合之众的创造,而是底层艺术家的长期坚持。现今的信息爆炸模式,阻碍了艺术之间的寻找和结合,创造性的流行艺术变得更难了。人们更加热衷于精神“刺激”,或者叫做精神鸦片,沉迷于信息的海洋。这使得人们的精神世界产生了迷惘。

人的本质是交流,有对统一思维的向往。在任何年代,具有独立思维的人都是少数。寻找同品位的人和事,是当代人的需求之一。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文化的异化。比如,前几天特朗普在演讲中被打伤耳朵,第二天他的耳朵上就贴上纱布。接着美国大街上的民众就开始在右耳朵上贴上创口贴,这种流行文化的形成之快让人瞠目结舌,这就是快速寻求思维同一性的一种体现,往往与突发事件有关。

随着经济发展,人类整体上又出现一种幼态文化,对幼态的崇拜和回归。其核心就是自己让渡了一些社会责任。随着AI的兴起,更多人会失去工作,沦落到被照顾的地位,其幼态思维会进一步强化。日本就经历了这样的历程。Hello Kitty的流行,甚至让这个小卡通成为文化大使,就反应了日本的幼态精神特征。

经济发展的另外一个影响就是社会流动性。一些高雅文化流向大众,使其稀缺性降低,这对传统高雅文化提出了挑战。

纵观经济与文化协同发展,文化并不总是被动地接受经济发展的改造。实际上,资本主义的思想和市场模式最终也融合成为文化的一部分,构成了波澜壮阔的社会发展历史。

人类最终的发展是为了经济吗?

经济是手段,文化是目的。如果你已经是一个文化人,就已经走在了时代前列,值得庆贺。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057014-1442972.html

上一篇:货币流通时代
收藏 IP: 110.65.147.*|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7-19 21:2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