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散步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qng1008 前三十年写日记,后三十年写博客

博文

[转载]严健民:答马玉宝教授“商榷”——兼论秦汉经脉学说起源、演绎、继承“求同”

已有 217 次阅读 2024-6-23 17:16 |个人分类:医学史话|系统分类:科研笔记|文章来源:转载

资料来源:严健民. 答马玉宝教授“商榷”——兼论秦汉经脉学说起源、演绎、继承“求同”. 医学与哲学2005(13):78-79

1 答马玉宝教授“商榷”

《医学与哲学》2004年10期“关于利用循经感传探讨经络实体的思考”是在许多学者对“经络”研究进行思考的基础之上成文的,同时也裹撷了我多年习作的体悟。在撰文中曾考虑到,为何许多学者从各自不同的思路中对经络研究进行反思都很难影响“经络研究”列为国家的重点科研课题呢?为何仍然有“经络研究成果”不断报道呢?为何上海五家联合研究“经络”的成果也不能达成学术界的共识呢?当我思前想后的时候,萌发了能不能从哲学概念中寻找理论依据,于是“三段论”被提到文中。顺此再向马教授简单介绍我在文中对“三段论”的应用。作为考核某一种科研命题是否正确的“三段论”可分作大前题、小前题和结论三个部分。在应用中大前题是基础,只有大小前题正确可靠,才能引出正确的结论。我在文中已经指出:作为“经络实体的大前题”是不真实的,这组三段论中的结论是不能成立的;用结论反推至“小前提”论证经络实体的存在违背了三段论原理。希望马教授再次研究这段文字时,指出我的错误。

马教授指出:“借用列宁‘现象是本质的显现’可以转换成‘经络感传现象就是经络本质的显现’的结论,这一点不需要商榷”。而我觉得冷静三思,是应该商榷的。我们知道,本质是事物的内部联系,是决定事物性质和发展趋势的东西。如光的本质是电磁辐射,由此表现出折射等许多特性。但光早已证明是客观存在的,我们不需用“某物具有折射现象,所以某物就是光。”假使如此,那么水不就是光了吗?马文强调的是“经络感传现象就是经络本质的显现”。总结五十余年来在“经络”的研究中,其理论依据问题之一就出现在此,是“经络”研究的学者们误将许多尚未澄清的生理现象强加在“经络”(经脉·络脉简称经络)这个图有虚名的空壳之上了。假如“经络本质”或“经络实体”已经被证实了,我就放弃商榷,双手赞同。但不知哪一家证实了“经络本质”“经络实体”的存在。如果说“经络感传现象就是经络本质的显现”的结论,这一点不需商榷,也完全符合哲学认识之“三段论”,只好请马教授将这一概念用三段论排出来让读者从中领教了,能排出来吗?

关于《内经》中出现的“经络”词汇,马教授指出:“至少有17处”。而我的研究是42处,其中《灵枢》20处,《素问》22处;可分作含动词义,误字衍文类及许多学者讲的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合称三类。(《中国医学起源新论》130~136)。如有机会,愿与马教授交流。我在《中国医学起源新论》第三篇用十二章论述了秦汉经脉学说起源及当代“经络”新论问题,都希望马教授斧正。

2 秦汉经脉学说起源、演绎、继承求同

在此文中只求与马教授对“秦汉经脉学说起源、演绎、继承”求同。因为这是在“继承不泥古,发展不离宗”原则下提出来的,它是未来中医药理论发展的基础与核心理论。

早在20年前有一位权威在“经络”起源面前,不知所措时指出:“经络学说的起源问题也是一个无据可考的历史问题”。《医学与哲学》1986.7:38)。我在文献学角度研究秦汉经脉学说(与“经络”一字之差)起源、演绎过程找到了经脉学说起源的源头。

从甲骨文中知道:殷商时期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都已相当发达了,那时人体生理学已发展到可以利用甲骨文耳字、口字创作合文听字,以及突出目的见字,突出头颅的思字,反映了殷商时期深厚的人文特征和生理学特征。于商纣时期第六个甲骨文心字,突出了心脏底部的大血管,结合纣王讲“圣人心有七窍”,将人的思维赋予心脏的认识,促进了后世经脉理论的发展。我认定,创作第六个心字的人们已经认识到了心脏底部几条大血管(经脉)对全身的调节作用,因此,它是我国经脉学说起源之源头,春秋齐国从管子讲心,“自充自盈”,齐灵公铸 钟、铭文,突出心脏底部四条大经脉外,不久齐景公又将心脏底部四条大经脉与他的大臣相比说:“寡人之有五子,尤心之有四支,心有四支,故心得佚焉。”《素问·阴阳别论》开篇保存了“人有四经”。当我们按照黄龙祥教授讲:“史学研究……把一件件孤立的史料置于总体网格之中它固有的网格,发现其本来意义,待相关的史料都被正确地放入各自的位置之后,史实便渐渐凸现,然后再用理性概括大量的史实,抽象出蕴涵其中的规律,形成历史认识的一定的形态,……”我就是把上述历史史实安排于经脉学说固有的历史网格之中,总结出先秦存在“人有四经调节论”,再加秦汉的十经脉说、十一经脉说,至两汉完善为十二经脉理论。

我个人理解:两汉时期,原始科学技术在原有天文、星象、历法、制井、造房、治洪、马车制造、编织印染等基础之上,青铜、炼铁、纺织、造纸等等“百工”都有迅速发展,那时人们的直观思维,推理判断,取象比类,尤其取象比类医学家们在创立中医理论方面达到了得心应手。我讲:“殷商至两汉创立经脉学说的解剖基础”(《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3,(10):5—7),我又讲:古代医家在完善十二经脉理论中,存在大量人为安排。而马教授说:“并不是大量的‘人为安排’导致的。……也不存在‘人为安排’的动机。”当我们考虑十一经脉多为向心性循行,到十二经脉改作双向循行,目的是为了取自然之象,完成经脉学说的“周而复始”,又因三阴三阳顺序排列十二经之相互连接,这中间就存在人为安排。当我们看到阴经离心性循行,阳经向心性循行的时候,当我们读到“手之三阴,从脏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阳,从头起足;足之三阴,从足走腹”的时候,当我们读“阴脉营其脏,阳脉营其腑”,归定每一经必与一脏或一腑相联的时候,我们能不认识到两汉医家在吸取先秦所有医学理论于十二经脉理论之中时,在经脉循行过程中存在大量人为安排吗?应该指出:这正是十二经脉创立早期出现经脉循行的“天文派、日月派、经脉派” 三个派别的主要原因。(《中国医学起源新论》,第 188页)。其实仅就十二经脉依三阴三阳理论在臂胫周径上的排列顺序就足以说明经脉循行的人为安排了。

我一再承认:我国独具特色的十二经脉调节理论是伟大的,他指导中医临床2000余年,促进了中医理论的不断发展,保证了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毫无疑问我们是应该继承的。但有一方针:继承不泥古,发展不离宗是我们应该遵守的。在秦汉经脉理论中我们应该继承什么呢?十余年以前薛崇成教授有一句名言:研究经络(脉)必须解决“内属脏腑”。围绕此论揣摩,近几年我才有所领悟。在十二经脉理论中两汉经脉学家的愿望是每一经脉都必须与一脏或一腑相联,借以调节它们的功能,沟通它们的相互关系。但是用现代科学考之,老祖宗用一经支配一脏(腑)的愿望是无法实现的。但是我们的老祖宗安排了足太阳膀胱经,它循行于脊柱两侧,而脊柱两侧是与脊神经的分布密切相关的。“脊神经在脊柱周围的分布是非常复杂的,它们既有含交感纤维的窦椎神经分布于椎骨,在胸段又有胸神经后支的内侧支、外侧支分布于背部脊柱两侧的各层肌肉之中。由于脊神经是混合神经,在胸神经的神经纤维中,很难说没有交感神经纤维。且各部位的动、静脉血管壁上都有交感神经分布,这可能正是膀胱经上各腧穴受到刺激后能够调理相关内脏功能的主要原因之一。”(严健民.论足太阳膀胱在经脉学说中的历史地位[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3(11):57—59)。有学者指出:交感神经与特殊的脊神经节段有关,叫交感皮节,皮节的分布是最常见的特征。具有节段分布性质的海特氏过敏带所反映的与某一内脏相关的过敏区,基本与交感链支配的部位一致。在腹腔脊柱两侧的前壁有两条内脏神经,又名交感链,交感链中的植物神经纤维极其复杂,它们分布于胸腹腔的所有内脏器官,支配他们的功能。当代腧穴研究还表明肺腧穴在第三胸椎棘突旁开1.5寸处取穴,穴下第三胸神经后支内侧支分布较浅,后支外侧支分布较深,该穴要求进针一寸,针刺时内侧支和外侧支都可能受到刺激……,在腹腔内,又有内脏大神经、内脏小神经,腹腔神经节,肠系膜上、下神经节,以及盆神经丛产生广泛联系,参与腹腔和盆腔器官的调节。这正是足太阳膀胱经“内属脏腑”的根本原因,也是我们当今应该圆秦汉经脉学家们提出十二经脉“内属脏腑”之梦的根本点。在十二经脉理论中当我们澄清了十二经脉起源、演绎过程的时候,宣传足太阳膀胱经调节十二脏腑的功能,我们就应该继承足太阳膀胱经在经脉学说中的历史地位,我们就应该进一步研究足太阳膀胱经与交感神经系统的渊源关系,阐述足太阳膀胱经在未来中医药理论中的核心地位。由此追述到2000多年前的针刺疗法,熨疗、刮痧疗法,以及伤寒论中的汗法,病理学中的气血瘀滞,药物理论中的活血化瘀等,无不与植物神经功能紧紧相联,我们的老祖宗提出的足太阳膀胱经调节论——植物神经调节论该是多么伟大的医学理论啊!

因此,上述认识我希望能与马教授求同。

顺便说一点,马教授讲到李时珍的“内景遂道,唯返观者,能明察之。”那是李时珍时代的认识,是李时珍重复了祖宗的意见,我们不必责难。现在,在研究经络起源时,我们不可再用了。我曾论证过“经脉学说起源的必备条件”(《中华医史杂志》1997,(2):86—90),指出了“认为从气功过程发现经络体系是丝毫不必隐藏的”观念是错误的。有学者认为“某些特异感觉功能发现了经络体系,或者将经脉学说的诞生推到具有特异功能的古代医生——扁鹊”的说法都是错误的。我希望马教授警惕,防止在“经络”起源面前走进特异功能派。马教授的文章叫《再论经络》,我推知马教授一定还有高见。在撰文之前,希望能拜读马教授的相关文章,因此查了我的一些资料,未获成果。所以这篇拼凑的文字,仅依马文逐步展开,还请马教授再商榷。马教授热爱中医理论,相信一定会在未来中医理论中开一片天地。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79293-1439404.html

上一篇:《观念的力量》简介
下一篇:[转载]经脉理论起源和演变规律的探讨
收藏 IP: 120.229.67.*|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8 08:2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