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散步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qng1008 前三十年写日记,后三十年写博客

博文

[转载]林磊:《浅论经脉概念的起源及经脉理论的演变》摘要与目录

已有 271 次阅读 2024-6-21 17:20 |个人分类:医学史话|系统分类:科研笔记|文章来源:转载

资料来源:北京中医药大学2003届硕士毕业论文

摘 要

本文在经络研究进行了半个世纪而仍无公认突破性进展的大背景下展开,力图从不同于以往经络研究的视角审视经络问题,以期有柳暗花明的收获。

论文着眼于中医经络理论在时间、空间及内涵诸方面的独特性,以经脉的起源问题为突破口,从分析现有著名经脉起源观点入手,在剖析、质疑和汲取精华的过程中,逐渐使自己的观点显现。其过程基本做到有理有据,推理缜密,设身处地等;所运用的资料主要是马王堆及张家山出土的简帛医书、《黄帝内经》及一些相关外史资料等。通过多角度分析,作者认为:“源于脉诊说”“由穴连经说”及“循经感传说”三说把经脉的认知过程看作一个线性过程是有疑问的,对于中国独有的经脉理论,与其对应的当是一个非线性的认知过程。而通过对“源于气功说”的分析,作者认为该观点体现了在认识方法上的突破,有很大可取性。

本文进而从认识论和方法论的角度,对经络理论形成的春秋战国时期的思维特点进行分析,认为中国古代必然存在能获取独特感性认识的独创认识方法,也必然存在特殊的对感性材料加工的思维方式。进一步探究表明,这些特殊性集中表现为以“天人同构”的“气一元论”世界观为特征的本体论和内向体悟的直觉理性方法为特征的方法论。因此,依据这一线索,本文提出我所认为的经脉认知过程,即经脉是经验内求与实用理性共同作用的产物。其具体过程简略如下:

(1)古人在长期“内求”的实践活动过程中,当体内外因素的变化达到一定程度时,自身生命活动的有序化更强了,大脑的感知能力亦增强,于是平常不能被感知的“经脉”得以偶然地被体察。

(2)随着上述实践的不断进行,对“经脉”的感性认识不断积累和完善,终于相对稳定在一定水平——十一脉阶段。此时,这种感性认识亦可能成为“内求”的评价指标或指导,从而走向实用层面。

(3)由于“内求法”的长期训练和运用,对经脉的感性认识进一步深刻,对经脉更广泛的联系亦有了认识,形成经脉理论的全部感性材料具备了。

(4)在上述感性材料基础上,结合当时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及哲学方面的认识,在天人相应理念的指导下,全面构建经脉经络理论体系。并进行切合临床实用的多方面实践及论述,《内经》时期完备的经络理论完成。

其后,论文对经脉理论从产生到最终完善的发展过程从几个方面分别进行了分析讨论。在“经脉命名的发展变化”一节,就阴阳用于“十一脉”命名所体现的问题以及《内经》经脉命名规律进行了详细剖析;在“经脉数目认识的发展变化”一节,对于经脉数目由十一发展为十二的原因,持异于以往所认为的因于理论推导观点,指出其在很大程度上是实践的发展,与这一发展伴随的是经脉理论在表述形式上的完美,并且给了其它学说可以与之结合的可能性,如表里关系、循环论、藏象学说等;“经脉循行线的发展变化”一节有类似的讨论分析和结论;在“经脉走行方向认识的发展变化”一节,通过对经脉两种走行方向模式的分别论述,认为对经脉走行方向应依照不同的说明对象分别认识:当说明营卫的循行时,是十二经首尾相接的循环模式,当说明十二经联系或作用 <WP=4> 方向时是向心性走行。虽然这二者的内涵不同,但其共同通道(或中介)是经脉,所说的经脉走行方向的不同认识,实则是气行方向的不同而不是经脉真的有两种方向。从而提出了对长期以来在经脉循环与向心走行之间所存在矛盾认识的新观点;最后还简要分析了“经脉与脏腑联系认识的发展变化”,认为经脉理论在产生初期便与脏腑联系在一起,实质的解剖结构是经脉理论与藏象理论的天然融合点。但从理论表述上看,二者的关系又是不确定的,经脉相对于脏腑处于从属地位。

在论文的讨论部分,作者根据自己可能并非“共识”的理解途径和方式,对经络研究过程中具有指导原则意义的几个关键问题进行阐释,期待能够对今后的经络研究在思路和视野方面有所裨益。

结语部分则再次强调了本文的研究主线——主体认知结构和认识方法问题,并据此提出作者认为的经络难题的求解步骤;象征性的给出了作者对经脉实质的认识倾向。

说明:文中经脉”“经络“经络学说”“经脉理论”出现较多,为使论述在概念内涵基本明确的前提下有序进行,限定如下:专指经典经脉,如十一或十二脉、十四经的,称“经脉”,如“经脉的走行分布”在文中占主要数量;指建国后中医及医学界普遍关注的研究对象,称“经络”如“经络现象”“经络研究”;针对以现代研究手段对经典经脉理论的整体研究时,一般用“经络学说”或“经络理论”;专指经典经脉理论时称“经脉理论”。

论文目录

中文摘要.............................................. ......1

Abstract.................................................... 3

引言.........................................................5

一、经脉的起源...............................................9

1 经脉起源主要观点的评析.................................... 10

1.1 源于脉诊说............................................. 10

1.2 由穴连经说............................................. 13

1.3 源于感传说............................................. 15

1 4 源于气功说..............................................18

2 构建经络理论的古典认识论和方法论.......................... 22

3 内求与实用理性共同作用的产物——经脉...................... 25

二、经脉理论的发展变化分析..................................30

1 经脉命名的发展变化....................................... 30

1.1 简帛医书经脉命名....................................... 30

1.2 《黄帝内经》经脉命名.....................................32

2 经脉数目认识的发展变化................................... 34

3 经脉循行线认识的发展变化................................. 36

4 经脉走行方向认识的发展变化............................... 38

4.1 循环模式............................................... 39

4.2 全向心走行............................................. 41

5 经脉与脏腑联系认识的发展变化............................. 43

5.1 天然的融合点........................................... 43

5.2 不确定的关系........................................... 44

三、 讨论...................................................46

1 关于研究对象的确定性前提................................. 46

2 研究历史问题的认识论原则................................. 46

3 阐发经脉理论的主体认知结构............................... 46

4 研究者的价值判断......................................... 47

四、结语................................................... 48

五、参考书目............................................... 50

六、致谢................................................... 51

七、简历....................................................52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79293-1439183.html

上一篇:[转载]岐黄子:经络真的存在吗?
下一篇:[转载]严健民:论经脉学说起源的必备条件
收藏 IP: 120.229.67.*|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6 20:0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