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高明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蒋高明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从事植物生态学研究

博文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生态农业实践——以弘毅生态农场为例(连载之七)

已有 477 次阅读 2024-6-21 15:59 |个人分类:生态科普|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生态农业实践——弘毅生态农场为例(连载之七)

蒋高明 刘美珍 赵建设

应用上述生态农业的科学原理与应用技术,于2006718日在山东省平邑县蒋家庄建立了弘毅生态农场。弘毅生态农场占地33.3 hm2, 其核心思路是充分利用生态学原理,而非单一技术提升农业生态系统生产力,恢复优美的农业生态环境。农场完全摒弃化肥、农药、除草剂、农膜、添加剂转基因6项不可持续技术,从秸秆、害虫杂草综合开发利用入手,种养结合,实现元素循环与能量流动,生产纯正有机食品,以市场带动乡村生态环境保护[41]

采用自主研发的青贮饲料生产工艺,弘毅生态农场年产青贮饲料1 500 t“六不用”有机主粮500 t,优质肉牛300头。用青贮饲料喂养的肉牛肉质好、生长速度快、抗病力强。通过对秸秆的有效利用牛粪还田实现了耕地固碳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生态循环目标。农场建立18年来,带动当地农民就业20人,增加了农民收入杜绝了5个村秸秆焚烧现象。弘毅生态农场采取的主要技术措施如下:

1害虫控制技术。预防为主恢复生态平衡采取物理+生物方法控制虫害,逐步乃至彻底告别农药,从源头解决农药残留问题。

2分室青贮技术。大面积焚烧秸秆,既污染大气,又浪费资源,增加雾霾。引入大型反刍动物,采用面包草加工技术、普通青贮技术大型遮雨式分室青贮技术,将秸秆变成动物的“粮食”,向秸秆要“粮”。

3有机农田综合增产技术。采取深翻碎土、有机肥还田[48-49]、合理灌溉、养禽除草、物理+生物防虫等综合措施,成功将低产田改造成高产稳产“吨粮田”[41]。该技术有助于提高少量土地的综合利用效率,养活更多的人口。

4)林禽互作技术。本技术重点解决笼养鸡空间狭小问题,为禽类(鸡、鸭、鹅等)寻找自由生长空间。除边疆草原外,内地丰产林下的空间养禽理想之地。主要做法是在林下空间自由放养常规防疫补充昆虫和蚯蚓活食增强禽类抵抗力等。

5有机果园综合管理技术。采取壁蜂授粉、有机肥肥田、恢复土壤生物多样性、波尔多液防病害、添加钙肥、种植豆科牧草压制杂草、秸秆覆盖替代地膜、沼液控蚜虫等办法,使有机果园产量保持在普通果园的80%~90%,从源头上解决水果农药残留与环境污染问题[50]

6)有机堆肥技术充分利用一切农业生态要素,让元素循环起来。采取简单堆沤、生物菌肥堆沤、含磷矿石堆沤、绿肥堆沤等方式补充土壤营养。

7)杂草综合防治。采取种源切断、生态位占领、旱季人工除草、机械除草、养禽除草、生物菌肥提苗、与草共生、果园生草等方法寻找农业杂草的综合防治办法。

弘毅生态农场的六不用产品已畅销国除香港、澳门、台湾外的所有省、市、自治区,受到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大城市市民欢迎。目前已有城市消费会员1 2516人,且以每月100~150人的速度增加。长期会员前6位的省组成情况北京占18.7%,广东占10.9%,山东占9.9%,上海占6.4%,浙江占6.1%,江苏占6.0%

弘毅生态农场案例明,在不破坏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前提下,生态农业能够生产足够多的食物满足社会需求;由城市消费带动农业产业发展,同步解决食物安全和环境保护与健康保护多种问题。

6   

现代农业造成严重环境污染问题,并带来人类健康隐患,导致气候变化与物种消失等生态灾难。利用百年以上的生态学科学知识,人类已实现基本不用农药化肥等化学物质生产足够的食物。生态农业附加值高可以带动农牧民。生态农业是一健康保障型与环境保护型的农业,其利用的科学原理与技术与现代农业有大区别,生态农产品不含农药、激素、重金属、抗生素、塑化剂、微塑料等残留,食物营养口感与现代农产品具有明显差异。发展生态农业能够大幅度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增强农产品竞争力,让农民实现家门口就业,从源头减少面源污染,遏制温室气体排放,保护生物多样性。建议国家采取必要的措施发展无农残、高附加值的生态农业,实现城乡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共生。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75-1439171.html

上一篇:《生态农田实践与展望》连载之三十五:农田杂草类型
下一篇:《生态农田实践与展望》连载之三十六:化学除草弊端
收藏 IP: 119.177.165.*| 热度|

2 杨正瓴 郑永军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6 20:5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