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子大全》《朝华午拾》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iwei999 曾任红小兵,插队修地球,1991年去国离乡,不知行止。

博文

《介绍监督学习的数学原理》短视频科普

已有 135 次阅读 2024-6-20 05:07 |个人分类:AI 浪潮|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9.46 a@A.Gv 09/17 mQK:/ 科普 # aigc https://v.douyin.com/ijouUSBq/ 复制此链接,打开Dou音搜索,直接观看视频!

我是AI大模型频道小雅,今天播报立委先生的短评《介绍监督学习的数学原理》。Open AI 前灵魂人物伊利亚曾经在伯克利给了一个 talk。这是注定载入史册的一次演讲,阐释非监督学习的GPT突破原理。这个演讲的开头部分讲的是监督学习(supervised learning)的数学原理。咱们今天先从这个比较容易的知识点开始讲起。说的是数据大模型大就是模型强的道理。暴力美学,美就美在,大即是美。插一句,这与唐代的审美观貌似相若:肥即是美?嘿嘿...说监督学习的数学保证,意思是,足够大的数据,足够多的参数,就会有足够高的精度。伊利亚为了怕“过拟合”(overfitting),特别强调了 数据规模必须大于模型规模这个业内常识。“过拟合”的时候,训练误差虽然小,但测试误差降不下来。如果要让训练误差反映模型的实际能力(即测试误差),这是一个必要条件。否则,模型根本就不用做真正的抽象或“压缩”,不去找规律,它就全部死记硬背了。我们知道死记硬背的模型,缺乏泛化能力。它在训练集上可以考高分,但到了盲测的时候就抓瞎了,模型的质量得不到保证。所以给出的原理公式里面必然有模型大小这个变量,事实上这是一个决定性因素。数据量的增长会导致偏差指数级下降,保障模型质量的持续上升。伊利亚说监督学习没有问题,有理论上的保证。所谓理论就是那个统计学习的Hoeffding 不等式,说的是,随着训练样本数量增加,测试偏差超过一定阈值的概率会呈指数级下降。其主要含义是:当训练数据足够大,训练误差足够低,且训练数据远大于模型规模的时候,模型的泛化能力和精度是有保证的,这就是监督学习能够起作用的理论基础。这个其实我们早就知道了,第一,宏观上和理论上,“万能近似定理”(UUniversal Approaximation Theorem)早已论证了深层神经网络可以逼近任意函数。这其实是 scaling law 的源泉。第二,当代 AI 历史上,12年前的深度学习革命就开始证明,只要有足够带标数据,神经网络就可以让“老母鸡变鸭”,或做任何其他变换。但具体说来,为什么大模型一直强调“大”呢(模型大就是模型参数多),但现在似乎又在强调不能太大?那是因为数据超大的时候,模型不大,就消化不了。前大模型时代的传统机器学习就有这个问题。传统机器学习算法总体而论复杂度不够,模型过小,你给再多的数据也没用,它肚子小,吃不下,质量很容易达到一个点就基本 stuck there 了。深层的神经网络在原理上解决了这个问题,你总可以根据你的数据来决定需要多大多深的网络来适配才最佳。这是大模型之所以要大的一面。但也不能太大,要与数据规模拉开距离。换句话说,大数据必须大于大模型,这才是 scaling 的有效适配。ChatGPT 出来的时候,模型参数与模型数据是一个量级的,其实现在看来是某种过拟合了。GPT4 超过 ChatGPT3.5 的一个很大的原因,可能就是因为调整了这个比例。我是小雅,上面分享的是立委先生每次几分钟关于大模型的有角度的思考,希望对您有启发,咱们下次再见。

【相关】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62400-1438911.html

上一篇:《谈谈端到端和大模型》短视频
下一篇:《谈两种复杂度》短视频科普
收藏 IP: 123.119.234.*| 热度|

1 郑永军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2 11:1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