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ixianhua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eixianhua

博文

水稻的一生 精选

已有 3253 次阅读 2024-6-4 08:28 |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水稻的一生

魏贤华

想写水稻,起源于铺席子的时候,想起小时候棉被是稀缺物,于是垫的褥子在冬天都是用稻草代替。忆苦思甜,这些旧物不会再出现在家居中了,但我们仍应敬畏地感激这些大地恩赐之物。

其实作为一个曾经的农民后备军,我是那么不愿意下地劳动,是那么痛恨农业社会的生产力落后,生产工具和形式与小学历史课本的春秋战国时代几乎无异。另一面,中国人吃饱饭也不到四十年,小平同志设计的“三步走”已经提前走完,而其中的第一步就是解决温饱问题。除了顶层设计的贡献,也有以袁隆平为代表的农业科技工作者的努力,现在中国在支持第三世界国家提高水稻产量了。就南方人的餐桌主食而言,水稻依旧是不可撼动的地位,许多人仍有不吃米饭感觉没吃饭的意思。

长江中下游地区一年两季水稻,除了暑假无比艰苦的“双抢”之外,80、90年代中小学都要在春耕、秋收两个时间段放“农忙假”,时间大概有1周到10天左右。春耕那个农忙假在4月初,主要任务是插秧。其实在插秧前就有很多准备步骤了,大抵是施肥(农家肥运送至田中)、耕田与耘田、秧苗准备(浸种发芽——育苗),到了农忙假主要就是分苗与插秧了。

三月,种子在水的浸润下发芽(图1),数天后撒在土壤表面(图2),幼苗经过一个月左右成长高度可达15-20 cm便可移栽,此时绿色的叶子密密麻麻挤在秧田中(图3),拔秧苗的时候嫩嫩的叶子拂过双手,酥软的那种感觉极好,它们的气息与草地无异,像是童年的青涩之味。拔完秧苗,需要捆扎起来,一捆大概就是一只手能拿完的容量,并担往已耕耘好的待插秧的田中,按预计种植面积分散。毫无疑问,插秧是一项技术活,秧苗要以规整的正方形网络结构排列,对于新手来说,植下几排后就容易歪歪扭扭,因此也往往采用拉线的参考手段,以一直线为基准排队,新手就跟着老手排队的思路;在大多数农活中,插秧看上去不用负重发力,但由于要半蹲在水田中并弯着腰,在植下一排后往后退重复上述动作,此时扎实的腰腹力就显现重要的作用了,一天下来几乎没有哪个人不腰酸背痛的(图4)。听说现在都广泛采用抛秧技术了,科技只有科技才能解放劳力啊。

在插秧后,一些田间管理包括灌溉、施肥、除草、防治病虫害。灌溉方面在上半年主要因为雨水过多,多了则需要放掉水,下半年主要防旱则一般通过水库水渠引水;施肥一般是农家肥与化肥结合;除草就是人工方法在田间找出混在水稻中间的草拔除;防治病虫害则用喷雾器打农药水稻经过生长期分蘖期抽穗期开始开花,所谓的稻花其实香味(图5),花一小片一小片的、乳白的,非常轻盈。谷粒结成后日渐饱满最后变黄(图6),这意味着丰收的时候到了。

水稻的一生.jpg 

(图片来自网络,作者编辑整理)

收割水稻先要用镰刀,把水稻割下来,之后通过脱粒机将稻谷与稻草分离。稻谷运至村口的晒谷坪或席子,需要用耙子不断翻晒,并不时去除夹杂的稻草叶,等完全晒干后,再用风车将瘪壳分离,那些饱满的干谷子其净重就是真正的收成(图7)所谓的亩产量即此净重除以土地面积,想想曾经有“亩产上万斤”的荒谬,现在回头想难以置信。干谷子倒入碾米机里,可将壳与大米(图8)分开,往常谷壳粉碎后主要用于家中家畜家禽的饲料(图9)。

收割水稻后的另外一个任务就是对稻草的利用。将脱粒完后的稻草扎成一个个站立的小人似的(图10),方便快速晒干,如是收割早稻因地里马上需要种植晚稻,稻草则需要拖至空余区域往往是山坡上。干稻草的用处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家畜用,如牛会以此为食物(图11),这也可以看出牛具有强大的胃,冬天需要给猪铺下稻草作为床(图12,这点和人类似了),猪的排泄物与稻草混在一起,则是农家肥的主要来源(图13);稻草作为自然纤维,可编织为草鞋(图14)、绳子(图15),冬天时用作床垫可多少防点寒(图16);干稻草易燃因而在往日农村主要作为做饭烧菜之柴火用(图17),不过其能量不高且很快就火灭成灰(图18),这灰也是一种农家肥(图19),据说含有多种微量元素;稻草人在乡村到处可见,用来吓唬来偷食的鸟(图20);稻草用于辅助食物发酵有2个经典案例,一是酿米酒时米缸四周用裹上一层厚稻草(图21),其可以起到保湿保温且上面附有微生物可以起到为酒曲接种的作用,另外就是稻草里的芽孢杆菌使豆腐滋生发酵(图22),形成干硬的霉豆腐,最后可以做成美味的豆腐乳。

可见水稻是一种多功能、可循环的农作物但是人类认识、利用、发展它也是经过万年以上。考古发现,1.8万年前还处于冰期末期的长江流域,傍水而居的人类已开始采集利用水稻,居然不是作为食物而用,而是与此文开篇的功能一样为了御寒,将其作为燃料或者作为草垫;到了间冰期(1.7万年前),野生稻生长更胜且结籽更多,人类就像其他动物一样尝试各种食物一样开始食用其谷子;1.2万年前,开始驯化野生水稻;9000年前,用稻米酿酒;在河姆渡,发现了7000年前的大量混杂有稻谷、稻壳、稻秆和稻叶的堆积层,最早的翻耕工具——耜,甚至还有锅巴;在良渚,发现了5000年前左右的的稻谷、稻田、石犁石镰水坝。中国的先人们对水稻的利用经历了“从薪用到食用,再到耕作和驯化”,中间并不断升级生产工具、外延其功能、改善水利等自然条件,促使农业社会的成型和人口的增长。

水稻的产量大约是播种量的300-400倍,这大概需要4个月的时间,这个投资收益远远超过绝大多数资本市场的回报率,可见生物世界的神奇。但土地作为粮食的重要生产资料,增量非常有限。在封建社会,大地主通过控制土地,让粮食不断循环生产增加财富;农民阶级在生产过程中提供劳力获得一定分配。如此经济生产模式构成了每个封建王朝的主线,只是到了王朝末期,由于人口剧增等原因此不平衡被打破则导致社会动荡。

水稻的一生几个月渡过了,它们的种子却在不断循环着。歌曲《梦田》里所唱的,每个人心里一个一个梦/一颗呀一颗种子/是我心里的一亩田/用它来种什么/种桃种李种春风。。。”,生活中,我们应将那些像水稻一样有意义的种子种下,小心呵护、快乐收获、不断种植与循环。

 

2024.05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597850-1436778.html

上一篇:过去来的,勿忘我——评《漫长的季节》
下一篇:故乡祠堂
收藏 IP: 61.157.97.*| 热度|

15 郑永军 尤明庆 信忠保 刘泽华 孙南屏 崔锦华 张红光 王从彦 郭战胜 张晓良 史晓雷 周忠浩 黄永义 孙颉 康建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2 18:4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