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知识创新的工程化
2024年2月24日 星期六
距离视频大模型Sora发布已有一周时间,引发了集体震撼和科技界更深度的思考,不管赞许、羡慕、分歧、非议,也不管带来的利益或者引发的危机,总有一个问题萦绕在我们脑子里:Sora为什么没有出现在中国?
网上说Sora研发团队成立不足1年,15人规模还包括00后小年轻,研发过程估计也没有得到美国政府资金支持。年轻人特有的激情、闯劲、干劲、天赋、敏锐和社会上已有的知识积累、创业氛围,于是Sora就在OpenAI加持下来到了世界。
现在我国科研环境、资金支持、评价方法、激励体系等经过国家层面的不断优化,已经具有产生知识突破的有利条件。但是在知识创新上还是处于“小步快走”阶段,很多如Sora一样大幅度的创新突破还是不多。部分原因是把知识创新当成工程化来抓,按照“设计图”变“施工图”模式来管理知识创新工作。
纵观科学史,不胜枚举的例子表明很多创新发现不是按照工程化模式搞出来的。新概念、新思想、新发现、新发明,是通过人的好奇心和想象力来实现的。
哲学家和教育学家John Dewey在《我们是如何思考的(How We Think)》中说的,好奇心的最终极阶段是变成一股能强化个人与世界联系的力量,这种力量能持续为我们的个人经历增加趣味性、挑战性和兴奋感。就是通过不断追问所研究的对象或问题的原因,能触达目前世界上该研究领域的最前沿信息,并通过与国际上的同行相互沟通和交流,知道目前该领域的发展趋势,这是学术和科研的基础。
想象力主要是从现实已有的内容上继续设想,或者是在幻想的基础上进行设想,但又比幻想更加注重实际,尊重现实,通过人的想象力,对问题或疑问的解决方案去提出、探索、探寻各种可能性,经过不断循环迭代,才有可能得到所谓的知识创新。知识创新对人的素质、学识、品性和能力等有很高要求,还要经过非常漫长的探索,得到可遇不可求的知识创新成果,也即取得成果还取决于运气或者概率。
我们很多知识创新活动、学术研究常套用工程化方法来搞。科研立项要定研究目标;好不容易立项了,有经费了,就要按照计划要求进行科研工作和成果;再组织以顶级专家为组长的项目成果鉴定组进行鉴定,结论必须是国际领先或者国际先进水平。然后报奖,随之而来各种荣誉和利益。一个完整的科研立项、项目鉴定、成果报奖、获得奖励、再进一步科研立项的完整闭环就出现了。
有这样的一个现象,课题不管多大、难度多高,只要能获得立项,资金投入到位,组织科研团队按部就班去做,就能够完成。但是这与科学史上众多知识创新的路径相悖。也不知道Sora团队是否也经历过这样的知识创新科研完整闭环过程?我猜测是不会,因为项目从申请到立项、经费下达都要半年时间。知识创新的工程化环境中,很难出现Sora这样大脚步的天马行空般的知识创新。而这种创新才是出现科技发展大幅度发展的重要因素。
创新模式有连续性、突破性、颠覆式三种,我们在前两种模式上取得了很好成绩,需要在颠覆式创新上更进一步。而更进一步的重要举措就是规避知识创新的工程化。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3 09:2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