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时间:2023年12月8日-11日
地点:福建省厦门市、漳州市
撰稿:熊乐天
参与人:余小波老师、王志芳老师、张晓报、张欢欢、彭悦、秦煜萱、廖婧琳、熊乐天
12月9日至11日,2023年高等教育国际论坛年会与潘懋元先生高等教育思想研讨会在厦门大学举行。为开拓学术眼界、提升科研素养、领略人文风俗,为即将收官的研究生生活烙上完满句点,余小波、王志芳老师带研三同学们赴厦门大学参会,寻味游学闽南。
一、共襄学术盛宴,品科研“前沿”味
数字时代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崭新阶段,可持续发展是破解全球性问题的“金钥匙”,未来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将在数字化转型中得以更好实现。12月10日,2023年高等教育国际论坛开幕式在厦门大学科学艺术中心举行,论坛主题为“数字时代与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近30个国家和地区的国际组织、驻华使领馆、教育组织、大学校长和专家学者等800余位境内外嘉宾现场参加。论坛由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厦门大学共同主办,开幕式上,教育部党组成员、副部长吴岩提出“以数字教育改变学生的学,掀起一场学习革命”“以数字赋能改变教师的教,推动一场教学革命”等五点倡议。通过论坛学习,我们更清楚认识到教育数字化是主动适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必然选择,是促进更高质量教育公平与推动教育创新发展的必由之路,数字化技术如何赋能高等教育发展值得深思。
潘懋元先生是我国著名教育家,中国高等教育学学科奠基人,毕生致力于中国高等教育学科研究。为缅怀潘先生对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做出的重要贡献、纪念潘先生逝世一周年,潘懋元先生高等教育思想研讨会于12月11日在厦门大学科学艺术中心举行,来自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高校300余位代表参会。开幕式上,举行了《教育的未来》《永远的大先生潘懋元》《高山景行——潘懋元先生纪念文集》三本新书发布仪式,来自30余所高校的教育学院负责人和专家学者在研讨会上围绕先生教育生平、教育思想、教育实践等作报告。论坛结束后,同学们深感先生立德立功立言师者楷模风范,敬仰其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
二、重温受业点滴,忆囊萤“求学”味
令公桃李满天下,何用堂前更种花。得遇良师,春风化雨,木铎金声,人生至幸。重走厦大路,再访教科院,余老师带我们了解他与当年厦大高教所、现厦大教科院的故事,感淼淼学海中一片深情师恩。
(一)忆教研院,青蓝相接后浪迭涌
风和日暄,叶影斑驳;天气惠和,朗清风畅。余老师带领我们熟悉地穿行在校园林荫小道,到他当年硕士就读的囊萤楼、博士就读的嘉庚楼,还有当年硕士居住的凌云五、博士居住的凌云一,以及现厦大教研院所在地黄宜弘楼等处一游,实地品尝了勤业食堂的学生美食。特别是紧挨校门的那栋以闽南花岗岩奠基砌墙的囊萤楼给我们留下深刻映像。它外观方正、黄漆粉饰、透明门扉、简约布局、淡雅美观。1921年小楼兴建时何以“囊萤”二字命名呢?我联想到儿时《三字经》里朗朗有声的"如囊萤,如映学,家贫寒,刻苦学"的劝学典故。正是在这栋楼里,在潘懋元先生的领导下,开创了包括“第一个以高等教育学为研究对象的专门研究机构”在内的多个中国高等教育学科发展的“第一”,在高等教育学科理论研究等领域取得了众多奠基性科研成果。思教予己,启梦于人。随着高等教育学学科发展的壮大,越来越多新生力量加入高等教育学科发展的研究队伍,他们将继续带着潘先生的教育理念与发展思想,营造高等教育学的“满园春色”,驶向教育强国建设的美好未来,为我国教育现代化发展贡献更多鲜活力量。
(二)念先生恩,不忘初心惟精惟一
师者如山,微以至远;其言铮铮,其情殷殷。每每提及恩师潘先生,余老师总是难掩感恩与不舍。这次来到厦门,余老师个人又专门给“潘懋元高教基金会”捐款五千元以表心意,并参加了10日晚在黄宜弘楼举办的“师道亲传弟子,玉露撒满人间——缅怀恩师座谈会”。在座谈会上,余老师深情回忆了2004年的某日,潘先生来湖南参加学术活动,一整天的紧凑学术安排及讲座十分辛苦,但年已八十多岁的先生仍强烈坚持,连夜乘车从长沙赶赴湘潭,看望一位过世不久的学生妻儿并亲手奉送慰问金,说明先生对学生的关爱之感人至深。此次厦门之行余老师还特意带我们来到潘先生安息的薛岭山陵园,一起祭拜了潘先生树葬的那棵大榕树,共同缅怀潘先生的绵绵师恩。在余老师的办公室里,有一幅潘先生亲笔题写的《惟精惟一》匾额,余老师说这是先生对他的勉励。传承着潘先生的育人理念,余老师也会在周末邀请学生到家中开展“漫谈式”学术沙龙,大家围坐一堂,聊天下大事、话日常见闻、各抒己见、纵横捭阖,这种自由讨论、平等对话、启迪思维、追求真理的沙龙氛围深深感染着每一位学生。每逢节日假期,余老师也会邀请在校的孩子们齐聚一堂吃饭谈心,就像当年潘先生对包括余老师在内的所有学生一样。半亩方塘长流水,呕心沥血育新苗。师之道是一种授经释惑的责任,更是一脉绵绵悠长的传承。
(三)华灯初上,福建师门其乐融融
月明星稀,华灯初上,异乡逢聚,其乐融融。金门远眺海潮连,日起东方两岸牵。双子塔霓虹灯光的夜景绚丽壮观、缤纷多姿,成为这座城市的现代化地标性建筑。2008级同门师兄张晓报与我们塔下团聚,细数回忆师门受业与厦大求学的点滴。晓报师兄从湖大毕业后博士就读厦大高等教育学,现为湖南科技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2019级同门师姐彭悦与我们在住所碰头,分享毕业后的生活感悟与工作成长。彭悦师姐去年余门毕业,现在厦门同安一中任教。相聚是幸福的,载满重逢的欢愉;相聚也是苦涩的,预告分离的不舍。话语间,载满了久别重逢的惊喜与感动,夹杂内敛的祝福与期待。求学相识于教科,缘起湘水共余波。祝愿毕业师兄师姐得偿所愿,自由幸福地奔跑在人生旷野。
三、奔逐旖旎风光,领名胜“人文”味
福建省别称为“闽”,东北与浙江毗邻,西北与江西接界,西南与广东相连,东南与台湾相望,位于东海与南海的交通要冲,是历史上海上丝绸之路、郑和下西洋的起点,对外交流历史悠久,经济外向度高,全省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呈“依山傍海”态势。论坛议程结束后,余老师带领我们前往福建人文胜地参观游学,于历览山高云淡、水淌溪流的闽南风光中走近人文、舒展身心、拓宽视野。
(一)夕阳多曼妙 屿上生宇宙
“波影霞光思鼓浪,木棉如火映沙滩”。鼓浪之美古来共赏,从海滨浴场到菽庄花园,再从毓园、皓月园到日光岩,我们一路高歌一路欢颜,听鼓浪拍波,感夏风拂屿,闻海岛琴吟,观鹭江船渡。“我渴望,我渴望,快快见到你美丽的基隆港”,一首婉转悠扬、感心动耳的《鼓浪屿之歌》犹萦耳畔。渡轮上,余老师讲述着歌曲背后的故事,介绍了鼓浪屿之名的渊源。鼓浪屿原名圆沙洲、圆洲仔,因海西南有海蚀洞受浪潮冲击,声如擂鼓,明朝雅化为今名,有“万国建筑博览”“钢琴之岛”“音乐之乡”等美称。
闻浪击滩快哉,洞天朗赋爽哉。登岛后,众人亦行亦览、边赏边叹,在海边蹦跳追逐,在古迹合影留念。登顶日月岩后,鼓浪风光连带厦门全貌尽收眼底:岛屿星罗棋布,海岸曲折绵长,峰岭和缓秀美,江河众多浩荡。万点青山如碧玉,一汪沧海跃金光,偶然几只海鸥低空盘旋,划破宁静湛蓝的天空。绘仙雕,镶玉璐,花海树丛色千层,楼鳞璀聚霓万缕,潜鸟拂波低空飞。海水之蓝与建筑之红遥相呼应,饰红都别墅与翠堤烟树相映成趣,与鼓浪屿五点十分日落邂逅的记忆斑斓闪烁。夕阳西下,霞光万道,黄昏余光弗如暖被,盖在整座小岛上,抚慰奔波整天的人们。走向山野蔚海,走向花丛密林,走向没有天花板的地方。顷刻间,焦虑心绪倏然消释,身心更新、灵魂舒展,与草木波涛融为一体,放空在大自然,随影随风随意翩跹。
乘兴而来,兴尽而归。走在返程的石板路上,与往来土著游客擦肩,穿梭在商业街的吆喝声与广播音中,一行人登上返厦的渡轮。时光有限,回忆无限,大家在轮船上复看相片,回味定格瞬间的松弛与惬意,将鼓浪点滴记忆悉心收藏。
(二)拔天倚地育英才 万古长存显智慧
“土楼巍峨耸云霄,瑰丽壮观令人妙;凝固时光屹山峦, 福建之魂骄中华”。作为我国聚族民居的杰出瑰宝与历史见证,福建土楼在海内外享有盛名,并在第32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福建土楼由永定、南靖、华安三县的“六群四楼”共46座土楼组成 ,包括“初溪土楼群”的十座土楼 、“洪坑土楼群”的七座、“高北土楼群”的四座土楼及梅林镇的“衍香”等。
次日,我们一行人来到南靖县土楼村。“简氏大宗祠主祀开基祖简德润后裔孙张简逢泰上京赴考进士及第,主考官钮福保建议张简两姓取一,于是‘张简逢泰’改称‘简逢泰’,后世就此弃‘张’姓‘简’”,导游简爱霞在简氏土楼面前向我们介绍道,“这里的导游都姓‘简’,此处亦是南靖简姓人家的主要聚居地。从南靖迁去台湾的简氏后裔有十分强烈的宗亲观念,会在居住地仿照祖籍地长教各房亲的宗祠形式和名称来建造宗祠”。
闽南古厝,红砖白瓦,曲线山墙,错落有致。土楼属集体性防御式大型建筑,以家族和同姓为一个居住群体,可同时供数百余人居住,一座土楼就是一个小社会。穿过古厝门,近距感楼深。一米三的墙体厚度诉说着古代劳动者的巧思毅能,精妙考究的楼间布局反映出居住者的美好夙愿。土楼的建造过程非常复杂,筑墙主要原料是生土,分层交错夯筑,配上竹木作墙骨牵拉,丁字交叉处则用木定型锚固。土楼的选址、构造、布局也大有门道,既富有诸如“傍水宜居”“土厝防御”“存粮养牲”等多元实用价值,又饱含诸如“天人合一”“互敬互信”“孝悌仁义”等儒家哲思理念,彰显了客家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远观土楼,古堡外形既像抵御危险的战斗堡垒,又像珍珠散落在田野大地,古朴粗放中不失柔美绮丽,与青山、绿水、田园风光相得益彰。
“土楼有三奇,一奇是楼建于沼泽之上;二奇是墙体宽度达一米三;三奇是‘厝’一层、居二层”,简导解释道,土厝是旧时为抵抗土匪野兽而建立在包围土楼的一层矮式建筑,后又衍生出“厝包楼,儿孙贤;楼包厝,儿孙富”的佳话。土楼辈出百年英,屡见高才奕世名。简导强调,土楼人家非常注重对子女的教育,门前阁间的布置装饰都富有深意,例如“象征‘无规矩不成方圆’的方圆镶嵌式地砖”“门前立上‘笔架山’,盼子孙早日出人头地”等。且寄乡情于斯楼, 古朴精巧艳阳春。土楼的经年传承在这里绵延发展,而这里也成为滋养一代又一代客家人的“摇篮”。
(三)潺潺溪流缓淌 云水之谣悠长
“空中白鸥影翩翩,湖岸芦花漫无边;轻舟一叶归何处,自在苍茫云水间”。复向前行,见云水谣。
参观完建在沼泽地上堪称“天下第一奇”的和贵楼,以及工艺最精美、保护最完好的双环圆土楼——怀远楼,穿过幽长的铺满鹅卵石的古栈道,惊叹溪岸边13棵百年老榕,眺望滚轮风车,“云水谣”三个字映入眼帘。云水谣这个地方原为长教村,它的闻名得益于同名爱情电影,讲述的是一段跨越海峡、历经60年大时代动荡背景下至死不渝的坚贞爱情,2006年11月上映后广受好评,成为改革开放40周年中国十大优秀爱情电影之一,是根据原台盟中央主席张克辉创作的电影文学剧本《寻找》改编而成。
沿栈道西行,逢异地老乡。茶馆老板娘是常德石门人,她向我们娓娓道来当地的“土楼三茶”,“红美人”(土楼红茶)入口清涩、醇厚回甘,铁观音茶汤透亮、清香微苦,养生茶(金线莲草药养肝茶)健脾养肝、滋阴润肺,茶味浓郁氤氲,口齿唇间留香。一盏下肚,如兰在舌,芬芳甘冽,沁人心脾,在品饮青茶中见云水谣生机百态。
研途有尽,学海无涯;游学有归期,人生总在途。感恩三年踏湘水而来的一路璀璨,相信乘余波而去亦步步粼光!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2 18:5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