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wm2017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wm2017

博文

也谈“科学与文学”

已有 1610 次阅读 2023-12-15 14:36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科学网的博文谈到“科学与文学”,特别是提出以屈原的《天问》篇为切入点等等,都是很有见底的好题目。

众所周知,由于西方文化的影响及其教育体系、知识结构的“一统天下”,所谓“科学”的思想观念在某些领域陈陈相因或竞“新”争胜,形成了“科学崇拜”——几乎与20世纪以来的“科学主义”价值观无异。拿来比较屈原时代的“文学”,古今悬殊,反差强烈。首要的问题就有:屈原是文学大师无疑,但屈原时代有“科学”吗?

于是,我们想到“天文学”——其实,在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史的早期如屈原时代,称之为“天学”更合适。“天学”大于或(部分)近似于、等同于“天文学”;这要因地因人因时作具体的分析。但无论怎样,能够重视到“科学与文学”这个领域,都需要有真诚的跨学科“初心”与“痴迷”般的“苦恋”。回想从读博,到博士后流动站的工作,再到中国科学院(原)研究生院主持《现代作家研究》讲座课程,直至近年来在科技报刊发表文章并开设《文坛赛先生》专栏等等,我一直没有放弃“科学与文学”的读写爱好及学术兴趣。因此,看到“科学网”博客关于“科学与文学”的文章,感到特别亲切,并接着思考屈原的经典名作,检寻资料,补充例证。感到应该着眼于古今“科学”的的基本理论和宏阔的自然观、时空观、宇宙观等等,“科学与文学”的话题方能慧眼识珠,目光高远,才学宏阔而震古烁今。

图1_副本.jpg

就说屈原的经典名篇《天问》吧,它的奇幻妙思,浩叹传颂,辉映华夏千百年。早在上个世纪末,著名的诺贝尔奖获得者李政道教授就指出《天问》篇里“九天之际,安放安属? 隅隈多有, 谁知其数?”这几句,明白无误地推理并假定天空的形状是“半球”。李政道教授明确地推测:屈原认为如果地是平的,天地交接处必将充满奇怪的边边角角。于是屈原问:“什么能够放在哪里呢?它又属于什么? ”宇宙这种非解析的几何形状太不合理,因而不可能存在。所以,地和天必不能互相交接。两者必须都是圆的,天像蛋壳,地像蛋黄(当然其间没有蛋白),而且“各自都能独立地转动”。   

还有“东西南北,其修孰多?南北顺椭,其衍几何?”四句,李政道教授指出:这是屈原推测“地”的形状可能偏离完美的球形。东西为经,南北为纬。屈原问道,

哪个方向更长?换句话说,赤道圆周比赤经圆周更长还是更短?然后屈原又问,如果沿赤道椭圆弧运动,它又应当有多长? 现在已知地球的赤道半径略长于极半径约21公里。所以,李政道教授认为“公元前5世纪的屈原,在推论出‘地’必须是圆的之后,甚至还能继续想象出‘地’是扁的椭球的可能性,堪称一个奇迹”。李政道教授评价“这一几何、分析和对称性的绝妙运用,深刻地体现出了艺术与科学的统一。”他甚至断定《天问》“这篇以气势磅礴的诗句写成的文章,完全可能是基于几何学分析、应用了精确推理的最早的宇宙学论文”(李政道:《艺术和科学》,载《科学》1997年总第49卷第1期,第6页)。

图2_副本.jpg

且不论当下的科学文艺并不注重诗歌,面对屈原《天问》式的经典名篇(还包括《离骚》、《九歌》等)里,所包含的“天学”—“天文学”思想精髓,也至今少有传播而罕为人知,更谈不上“科学与文学”领域精深的研究。所以,推荐大家都能看看上述李政道教授对屈原《天问》的“启悟”式解读,将有助于我们理解诺贝尔奖得主跨越千古的“天学”思想震撼;在文学创作及研究领域兼顾“科普”与“科教”,尤其是统摄时空观、自然观、宇宙观的大科学基础理论,正在等待我们开辟其“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而“升维”创想、文理兼擅的新纪元。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369333-1413958.html

上一篇:钱学森父子与鲁迅
下一篇:图文并茂的“京味老舍”
收藏 IP: 101.27.217.*| 热度|

3 许培扬 王成玉 杨正瓴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09:2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