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wm2017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wm2017

博文

读《沧浪之水》

已有 1562 次阅读 2024-1-3 14:12 |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科学版)“现代中国文学史”要选用赵欣(植物所,学号28010515056)这篇评论,考虑到知识产权,希望各位读者朋友帮助与作者赵先生联系、交流。(电话:18680680895 刘为民)

                                                         读《沧浪之水》

————生存才是唯一的真实 ,    人不能做一个精神的流浪者

祼露的震憾

是大学里一个老师给我推荐的这本书,在我大四即将离开校园的时候。这本书我读了三遍,以往读书小说都是走马观花,一目十行,一本厚厚的小说往往几天,最多一两个周就看完了,但《沧浪之水》这本书我却读了好几个月。书中叙述的事件,反映的社会现实,幽默睿智的语言,透露的深刻思想都深深地吸引着我,让我禁不住咬文嚼字,让我边读边对照,边读边思考,这本书就像一面大镜子,将以前很多看不透的,想不明的东西展现在我的面前,让我吹嘘感叹。

慢慢地合上这本书,忍不住叹了叹气,也不知道到底是为了什么而叹,是因了书中那个现实世界的追求、欲望与名利,还是因了现实生活中的自己?可能两者皆有吧。我是一个小人物,彻彻底底的小人物,最低层的小人物,无权无名无利亦无钱,就象书中那个池大为前几年一样,静静地待在一个角落平静、与世无争的生活着。曾经那理想之火在心头燃烧,那些激情在心中澎湃,可是当现实终于高过理想的门槛,追寻的脚步变得越来越沉重,最后停止不前,与其说这是对现实的无可奈何,还不如说是心灵的麻木。

这种感觉是复杂的,根本道不清说不明。一个世界(不,也许大了),一个社会,赤裸裸的暴露在你的眼前,面对如此一丝不挂的丑陋,你会有什么感觉?当时的感觉似乎是一切梦想骤然粉碎。读《沧浪之水》, 简直有种天机被泄露的感觉,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有所察觉却又朦胧莫辨的某些东西给挑明了,讳莫如深却又一直有人在暗中操练并受益匪浅的诀窍给洞穿了,这怎不令人豁然复骇然?

我试着去体会书中主人公的那样一种成功,现实的社会击碎他心灵的最后防线,不顾一切的踩着别人的肩膀一步一步往上爬,最后走出小人物的悲剧青云直上直达厅长之位,功也成名也就利也有,在这种成功的背景下,失去的却是良知、责任与道德,这算是一种成功吗?很困惑。这样的困惑久久地持续着在我脑海里,以致于我问自己:是世界变了还是我们变了?没有人给我答案。

精神挣扎的一生

书中的男主角池大为是一个没有任何背景的农村大学生。他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浓重的理想主义氛围里度过了八年大学生活,意气风发,仿佛天下无不可为之事。毕业后他又作为第一个硕士被省卫生厅马厅长点名要走,直接进入政治漩涡的中心

书中的情节现实而真切,写出医药学研究生池大为(文中主人公)空怀壮志、无职无权的苦,时来运转、有名有利的难。池大为曾划为右派分子的父亲因为儿子收到了恢复高考后的大学录取通知书喜极而亡。池大为理解而爱戴父亲,背负着父亲“做个好人”的遗愿,他昂然走过了淳朴青涩的学生时代。涉世之初,四处碰壁,他依然坚守着信念,内心充满知识分子义不容辞的使命意识,和天下千秋的承担情怀。然而没有房子、没有票子、没有权势而派生的困难、挫折接踵而至,他的踌躇满志、他的满身书卷气,他的率性而为,日久天长,一点一点散去。 

眼看不能“达则兼济天下”,池大为便想“独善其身”做个现代隐士,可辗转于权力面前人格的考验和灵魂的拷问,权衡着眼前的现实与缥渺的梦想,他渐渐退却了,他必须回到现实中来。“人只有一辈子,这一句话把所有的道理都说完了”。放下清高和骄傲,池大为开始蜕变,从傲然无视权贵到低头识时务,他竟然变得很有悟性,将察言观色的本领修炼的出神入化,他不再诅咒钱和权是两个俗物,他赞叹着运用着也享受着它们的魅力和妙处,一路平步青云,荣升厅长。但让人回味的是,身居高位后,池大为并未完全充斥庸人气息,游刃于官场的波诡云谲之间,他时常告诫自己要当个好官、尽力做点好事,并由此赢得了上上下下的口碑。 

文章最后,池大为来到父亲的坟前,百感交集,因为他最终没有以父亲的方式面对世界,希望父亲能够理解他,理解他的这种真实,纵然心中有隐痛,有无法与别人交流的苦闷,但他所走的这条路上,却有现实所需要的虚拟的尊严和真实的利益。

池大为的世故、圆滑和伪善不是先天具有,而是后天环境“造就”,感叹人性百态与人情颠覆的同时,也不得不承认,从池大为的心路历程和行为方式来看,他既可以说是胜利的失败者,又是失败的胜利者,既是儒雅的俗人,又是庸俗的雅人。 

现实与思想的矛盾挣扎,使池大为发出了“生存才是唯一的真实,人不能成为精神流浪者”的感慨。读来读去,我想这便是这本书的意境所在,现代社会到处充斥着喧嚣与浮躁,无论身在何处,都要有找个驿站,找个港湾,让心灵归隐。有人说,人身体的部位中,心脏最累,因为它在人的有生之年不能休息,由此,我们便要思考如何为它减负。儿时的理想,年少的坚持,不要让它随着岁月流逝,不能实现却也不要搁浅,请封存在记忆里、镌刻在脑海中,让心灵归隐于美好,在纷纭繁杂的环境里保留一份宁静: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很快他有了孩子。好房子一套一套被他看不起的人(他称他们为没有思想的猪人)抢走,却没有人在乎他的逼仄。甚至连跟妻子做爱,都只能和岳母隔着一层帘子。孩子想上好一点的幼儿园,他什么都没有的人,谁买他的帐? 

他的年纪渐渐大了。可是世界仿佛没有他的事,有时候那种不被需要的感觉简直让他发疯。

在这个小小的卫生厅里,在这个几千年来根深蒂固的官场游戏规则里,池大为经历了由对抗到退守直到投降的心路历程,这个历程使他由一个满头棱角壮怀使命的质朴青年,磨砺成内心坚硬干练狡黠的官场红人。

这一整个蜕变过程是惊心动魄而又漫长得残忍的。在炎凉冷暖的人情世故里,在波诡云谲的政治舞台中,在光怪陆离的世象百态间,我看到了一个鲜活的人怎么样坚持,坚持到头破血流,坚持到悲哀地发现:只有他一个人在这个自觉崇高的坚持里越来越无能为力越来越无法坚持;我看到了一个善良而执著的青年,面对自己卑微的灵魂和巨大而神秘的世俗力量悬殊对比时,如何彷徨、犹豫、怀疑和煎熬,最终不得不自宫了不合时宜的知识分子操守,亲手杀死了过去的自己。

我理解了很多之前我无法理解的事情。我终于明白了一个本应是很简单的道理:谁也不傻,你看到的东西,在你看到之前必定有千万双眼睛已经看到过,他们的熟视无睹和铁石心肠,也是在残忍的规则之下压缩出来的;你想到的东西,在你想到之前,必定已经有千万个脑袋想到过,它之所以还是这样,的确有着无穷的奥妙和玄机啊。

那么我们该坚持什么,抵抗什么,这个本来我早就以为想清楚了的问题,现在却发现大家都在寻找却谁也没有答案。这真让人沮丧。

这种感觉,像极了一个沉溺在泥淖里的人,非常需要一根树枝,以便依靠和存活。然而当他以为自己抓住了树枝,抓住了生存的意义的时候,却发现树枝的那头也没有根基。他滑稽地握着这根可笑的树枝,终于抛掉,淹没在无可着力的泥淖里去。他抓到的任何凭藉都是虚空,这种虚无感和徒劳感,永远不知道什么时候才会结束。

比官场更真实的

现在官场小说或者叫反腐小说的类型颇流行,也颇受欢迎,细思之,此乃势之所至,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因为现实生活中有贪官迭出,腐败横流的一面,在文学中也就必然地出现强烈表现反腐反贪主题的作品。或者扩而大之,虽不一定反腐反贪,笔锋所向,却也离不开官场的变幻和宦海的风波而且官场伎俩,本小异大同,汇为长编,即千篇一律,特缘时势要求,得此为快,它们只是满足了社会一时的需求,停留于喜笑怒骂的痛快,缺乏艺术化、典型化的提炼,缺乏忏悔之心和对人性的思考,因而感人之力甚微。这不是和今天创作上的情形很相似吗?一些作品不也是满足于纪实、问题、案例,或只靠事件的惊人来耸动读者吗?

《沧浪之水》则不同。它不留情面地揭穿了虚幻的真实,深刻地揭出了权力和金钱对精神价值的败坏,显示出锋锐的透视力和片面的深刻性。写出非常时期人的扭曲并不太难,难的是写出当下日常生活中人的变异和扭曲的过程。这本书的作者基本做到了。此书不但善讲故事,而且诉诸哲理,不但充满感性,而且注重智性。它不是那种讲一个有趣的贪官故事再夹带些浑笑就完事的小说,也不是对腐败现象谴责一番,以取得渲泄快感的那种小说,或者以为涉笔的级别越高,贪污的金额越多,就越深刻的那种小说。它的一个突出优点是不靠惊人的故事,而是在平常生活中努力往根源上挖,努力追问时间、价值、意义等人生哲学问题,提供了一些未必准确却是独立思考的心得。比如,所谓孔子在知识者心中已经死去,所谓我们遭遇了相对主义,以及市场没有终极等等,都是作者对价值失范现象所作出的思想文化评判。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将此书看作是一本思想小说,哲理小说。 

在《沧浪之水》中,医药学研究生池大为的人生经历为我们揭示了一个反讽:在现实合理性的无情迫压之下,所有对价值理想(包括道德、良知、责任)的向往最终都被证明为虚幻和无价值;而抛弃精神价值、追逐权力与金钱成为了获取人生价值的惟一合法的源泉——理想被抽空,价值被置换——这与中国知识分子理想人格大相径庭。这是现实生存的需要与人格高洁的坚守的冲突。经过精神炼狱般的反复寻思,池大为洞察了这一充满悲剧意味的真理。然而,一方面出于对知识分子使命的敬畏和信仰,他不愿太扭曲了自己,要走自己认定的道路,要做一个踏雪无痕履水无迹的忍者;一方面又觉察到在现实中,必须在个人现实生存的基础上,重新构筑自己的意义世界。这是小说揭示的当代知识分子面临的精神悖论。 

《沧浪之水》 指涉的,是关于当代中国知识分子价值选择的重大话题。这一话题与前几年的人文精神讨论有关,同时也将讨论向前推进了一步。小说提出的问题是:传统的精神资源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是否仍然具有效力和可操作性?如果没有,又应以什么价值取而代之,也就是说,拿什么去拯救人文精神?

"那些为了纯粹心灵的理由的坚守的人,在空旷寂寥苍凉广阔的历史瞬间茕茕独立,形影相吊,四顾无援"的悲凉处境。特别是这种坚守失去了充分的理由,"我不害怕牺牲,却害怕这种牺牲像大海黑暗深处的一条沉船"。的确,展开着的市场已经改变了人们存在的历史处境,功利主义价值观以市场为依托成长起来,这对于当代中国知识分子人文传统的精神杀伤力是巨大的,在池大为那里,当一切坚守都变成一种说法,人文坚守的价值平台又在哪里?但如果没有这种坚守,而让物质化占有了我们的全部价值和心灵空间,知识分子的身份又如何确定?

阎真的长篇《沧浪之水》对我们的审美经验构成的冲击力是强烈的,它拓展了知识分子题材作品的思想深度,以思辨力量将读者导入更深入、更隐秘的精神层面;通过对种种让人颤栗的残酷的真实的逼视,让我们几乎是不由自主的与主人公一起投入到一场苦痛不堪而又无可推卸的灵魂拷问之中。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369333-1416489.html

上一篇:严家炎教授的科教情怀——躬贺恩师家炎先生九十寿诞
收藏 IP: 113.110.140.*|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04:3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