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国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ijianguo531 聊聊感触、搞点学术、发发牢骚

博文

玉米糊糊

已有 2211 次阅读 2023-8-8 10:50 |个人分类:往事回顾|系统分类:生活其它

这两天肚皮罢工,让我切身感觉到什么叫“通胀压力”。经济学家们也是真有生活,用这么形象的词来表达经济问题。科学的问题也必须要用这样的通俗易懂且贴近生活词来表达才能让高深的科学研究进入寻常百姓家,否则科学研究永远是与大众离心离德的水中月镜中花,只能时常有高处不胜寒的落寞。科研不是玉米糊糊,还是要有水清人察的态度;但她又是玉米糊糊,能将高深的科学发现讲出玉米糊糊般的亲切感,考验的是科研人的科学功底,检验的是科研人的情怀。

今天不提这些“正事”,讲讲肚子心心念的真玉米糊糊。在苏北,玉米糊糊名字太长,老百姓都叫它“稀饭”。这很常见,人发明语言以来都会给越来越长的事物名词起小名,比如世界贸易组织叫WTO;在天津,风机的叶子,交“cha”(第三声)。小的时候,一旦肚皮发胀,消化不良,家里人自然不会再给你做大鱼大肉(其实也没有),他们会不吝其烦的让你多喝稀饭搭配发面饼。玉米糊糊可能也是中国人的一大发明,这玩意既能节省粮食,还能撑肚皮,有极强的饱腹感。在缺衣少食的时代,这个东东是维持基本生存的重要饮食。稀饭里面还可以加很多好吃的花样:想吃煮鸡蛋了,爸妈就会洗洗鸡蛋放到稀饭里面煮,稀饭熟了,鸡蛋也熟了,吃的时候就是稀饭就鸡蛋(苏北地方话,意思是稀饭搭配鸡蛋)。还可以在稀饭里面放红薯或者红薯干(晒干的红薯片),吃的时候就是有稀有干搭配;有的时候放面疙瘩,长条状的死面疙瘩,吃的时候就是玉米+水+小麦面,五花八门都有。这其实都是老百姓为丰富玉米糊糊的吃法,给乏味低营养的穷苦吃法添加点城市乐趣而已。其实加来加去都是自家地里的主粮加主粮。这种无奈就像是苏北农村以前的一道奇菜——豆芽炒豆腐,用我死去的大爷话讲:这不就是黄豆炒黄豆么。

小的时候早晚家家的吃食就是喝稀饭夹咸菜就饼,标准搭配。条件好一点的人家会舍得牺牲点油盐炒个顺口菜,但也都是自家地里长的蔬菜瓜果。但大碗装稀饭依然是苏北特色,直到现在依然如此。稀饭其实营养成分不高,常年的喝可以起到养胃通肠道的功效。但是我们小时候更想的是大鱼大肉,常年的稀饭让我们瘦弱的小身板加上黄黄的顶上发,像极了染了发的小头爸爸。所以,直到我上大学前,我最讨厌吃的就是稀饭,看到她就如妊娠期的孕妇看到饭一样。

我不但讨厌喝稀饭,更讨厌做稀饭:先把水烧开,再把玉米面与凉水混合搅匀后倒入开水里搅拌,直到这混合物再次开锅。因为讨厌稀饭,和稀饭相关的吃食一样不喜欢,这真就叫恨屋及乌。直到几年前,我还有几样打死不吃的“好东西”:玉米棒子、红薯和南瓜。这几年随着年龄的增大,越发感觉到以前的钢铁胃,现在变成了小清新了,时不时的会出现不适。吃多了,吃少了,吃辣了,吃快了都会有感觉。而医院能给你的永远都是药石之类的化合物,感觉这不是长久之计。但是,我却突然发现每当自己肠胃不舒服的时候就特别想喝稀饭,这一感觉其实在我到重庆读书那会就有。西南地区没有所谓的玉米糊糊,他们的稀饭是大米粥。折磨的我到处找,四处问,整得人家店主一脸懵。离开家乡这才知道,曾经最讨厌的稀饭也成了肠胃的稀罕物,一段时间没喝着就会想着喝。

现在看来,当年的牛夫人真就成了当下的小甜甜了。玉米糊糊又养胃、又能加强饱腹感,防止你吃得多,营养成分不高,防止“三高”奇效无出其右。如果自己不想做,镇上的饭馆,稀饭一元钱一碗,随便喝。哎呀,真是当下居家旅行,治病救人的良药。希望老家的玉米糊糊能一如既往的淳朴感人。

生活就是循环往复,爱恨也只是一瞬间。玉米糊糊,我来啦。。。。。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19327-1398254.html

上一篇:毕业与未来的路
下一篇:立人
收藏 IP: 111.32.62.*| 热度|

2 郑永军 王飞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1 22:2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