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轩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unday80 要么读书,要么旅行,身体和心灵总有一个要在路上。

博文

底层逻辑——阅读笔记

已有 1058 次阅读 2023-7-31 10:16 |个人分类:读万卷书|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图书规格

【 书 名 】底层逻辑
【 作 者 】刘润
【 ISBN 】978-7-111-69102-0
【 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笔记

  两个人发生争执的时候,一定是因为他们之间有更多的相同之处,而不是不同之处。完全不同的两个人是吵不起来的。

  事物间的共同点,就是底层逻辑。只有不同之中的相同之处、变化背后不变的东西,才是底层逻辑。

  只有底层逻辑,才是有生命力的。只有底层逻辑,在我们面临环境变化时,才能被应用到新的变化中,从而产生适应新环境的方法论。

  

  

  明明是他踩了我,为什么是我的错呢?难道我不应该要求他道歉吗?我可以要求他道歉,但是,道歉有什么用?而且,我要求他道歉,不需要花时间吗?

  那怎么办?我要说“我的错,我的错”,然后心平气和地走到旁边。这是因为,我的时间比他的值钱,浪费同样的时间,我的损失大——“谁的损失大,就是谁的错”。

  一个人心中,应该有三种“对错观”:①法学家的对错观,②经济学家的对错观,③商人的对错观。

  00019.jpg

  

  一件事情出现不好的结果时,责怪、埋怨、后悔都是无用的,它们改变不了结果。如果自己有所损失,只能怪自己,也只有自己才能改变事情最终的结果——靠自己,自强者万强。

  

  

  人性:生存和繁衍。这两点无善无恶。

  道德:约束个体的人性,达成群体的繁荣。

  法律:是道德的子集,是维护群体存在的道德底线。

  道德不是人性的内在要求,甚至在大部分情况下,道德是反人性的。恰恰因为道德常常是反人性的,才需要大量的引导和约束。

  

  

  人与人之间的差距来自哪里?来自是否拥有智慧,以及拥有什么层次的智慧。在人生中,博弈是第三层智慧,定力是第二层智慧,选择是第一层智慧。

  00033.jpg

  

  怎么博弈?一要靠心态,二要靠策略。

  什么心态?共赢和感激。

  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与世界进行价值交换。价值交换只有一个原则——共赢,即合作双方都可以获得价值。

  

  

  在生活中,最容易让我们迷失的,往往是金钱。在一份工作中,你最想得到什么?最想学习、收获什么?它们才是你的目标。有些钱,是专门来诱惑我们放弃长远目标的。做这个选择是艰难的,但我知道,为了更长远的目标,要有定力。

  

  

  在绝望中选择生存态度的自由,是人最后的自由。

  

  

  在有公理体系的世界里,只有能证明的和不能证明的。

  数学,是武行——你提出了一个新观点?请证明给我看。能证明,我甘拜下风。不能证明,你就输了。有什么好吵的,打一架多干脆。吵架是人文学科才用的“研究方法”。

  大部分学科领域,是没有公理体系的,比如经济学。这并不是说,这些领域的研究者智商不如数学家,而是说在这些领域,他们遇到的挑战,远不如数学那么单纯。

  00041.jpg

  

  同时持有全然相反的两种观念,还能正常行事,是第一流智慧的标志。

  

  

  这个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认清了生活的真相后还依然热爱它。

  

  如果我不能比这个世界上最聪明的人更能反驳这个观点,我就不配拥有这个观点。

  

  

  思考问题的底层逻辑,大概可以分为两种:事实和观点。事实有真假,观点无对错。

  细究起来,还可以再细分,至少可以分为四种:事实、观点、立场和信仰。

  

  

  “我们不争对错,只争输赢”。所以,不要和有立场的人争对错。这也是我们常说的“小孩子才谈对错,成年人只谈利益”。

  

  

  信仰都是对的,因为你无法证明它是错的。这就是“逻辑自洽”。这个世界上有大量逻辑自洽却互相矛盾的信仰。信仰内逻辑自洽,信仰间互相矛盾。

  

  

  “为什么”这三个字的强大之处,就在于会强行把你的注意力吸引到为这个观点找原因上。“为什么+观点”这个句式,就是一只“注射器”。知道如何避免被这只“注射器”注射——避免被别人注射,避免被自己注射。

  

  

  一个人优秀不优秀,要看他是如何解决问题的。普通人只能看到事物的现象,而优秀的人总能透过现象看到事物的本质。

  我们遇到问题,找寻办法的时候,经常迷信别人的成功经验。别人的成功经验当然重要,但是他给你分享的方法真的是让他成功的经验吗?适合不适合我们呢?

  在遇到问题和困难的时候,可以采用“假设—验证—结论—调整”的方法。这套方法论的本质就是,为了印证假设,而不辞辛苦、不嫌麻烦地去验证假设,然后得出结论,最后做出调整。

  在使用这套方法论时,我建议你要注意一点:就事论事,不要被立场左右。

  00006.jpg

  

  洞察力,并不是上帝悄悄给某些人的礼物,而是每个人都能通过科学的方法,不断练习、精进的一种能力。

  

  

  因果链非常重要。没有因果链,再多的变量在一起,也只是没有生命力的沙堆,而不是生生不息的系统。

  因果链,就是变量之间增强或者减弱的连接关系。

  变量,是节点。因果链,是线段。把结尾和开头也用一条因果链连接起来,形成闭环,这就形成了一个“回路”。

  比如,你越有信用,别人越愿意和你合作。别人越愿意和你合作,你就能积累越多的信用,就越有人和你合作。如此不断增强,这是一条正向增强回路。

  不管是人生还是商业,小成功靠的是聪明才智,大成就靠的是建立正向的增强回路。

  

  

  普通的人观察一只手表,优秀的人洞察几百个零件之间的连接关系。普通的人观察一次合作,优秀的人洞察协议背后利益分配、风险转嫁的连接关系。普通的人观察一个团队,优秀的人洞察团队里责权利错综复杂的连接关系。普通的人观察表象,优秀的人洞察系统。

  

  

  分析问题的时候,记住五个关键步骤:

  • 找到核心存量。

  • 找到关键因果链。

  • 找到增强回路。

  • 找到调节回路。

  • 考虑滞后效应。

  

  

  普通的人改变结果,优秀的人改变原因,顶级优秀的人改变模型。

  

  

  实现财务自由,早期靠本金,后期靠复利。

  • 尽早存到足够的本金。获得财富自由的第一重要的事,是培养赚钱的能力。赚钱要靠本金,而不是靠复利。你都没有本金,哪来的钱生钱呢?

  • 努力做到稳健高收益。找到高收益的投资不难,识别背后的风险很难。你看中的是别人的利息,别人看中的是你的本金。

  • 让时间证明它的力量。要有把压岁钱存成养老金的足够耐心,认清复利效应从来都不是暴富的手段。

  • 降低自身的贪念与欲望。不要看到别人买了车,就要买游艇;看到别人买了游艇,就要买专机。欲望是无法填平的,只能降低。

  

  

  概率思维是你要心平气和地承认,就算你做对了所有事情,你成功的概率也不高,再思考应该用什么方式提高成功的概率。

  理解和运用概率思维,去增加好运气,避开大坑和陷阱,创业者才可能在成功的路上走得更远。

  

  

  一家公司的愿景、使命、价值观,其实就相当于这家公司的公理。公理直接决定了这家公司的各种行为往哪个方向发展。所有的规章制度、工作流程、决策行为,都是在愿景、使命、价值观这些公理上生长出来的定理。它们构成了这家公司的公理体系。

  而这个体系,一定是完全自洽的。什么叫完全自洽?就是一家公司一旦有了完备的公理体系,其实就不需要老板来做决定了,因为公理能推导出所有的定理。不管公司以后会怎么发展,会遇到什么情况,只要有公理存在,就会演绎出一套能够解决问题的新的法则(定理)。

  

  

  建立信任,特别不容易,但是在商业世界里,这是非常重要的。找到那些能够建立信任的伙伴。主动释放值得信任的信号。你要先让别人知道你是值得信任的人,这样,想要与你达成共赢的人才会来找到你。

  

  

  孔子说:“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所谓“从心所欲不逾矩”,不是说你要约束自己,让自己想做的事情不越出边界,而是你会因为拥有符合规律的思维方式,所以做的事情根本就不会越出边界。

  

  

  要素,是系统中你看得见的东西;关系,是系统中你看不见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我们要看到要素,看到要素之间的关系,更要看到这些关系背后的规律。

  理解了关系和关系背后的规律,你不但能在复杂的系统中理解现在,甚至还能在一定程度上预测未来。

  

  

  人生商业模式=能力×效率×杠杆

  00045.jpg

  

  想要拥有获得能力的能力,你要勤奋。你不仅要勤奋,还要可怕的勤奋。你不仅要可怕的勤奋,还要高效而可怕的勤奋。

  这一切的前提是:①你真的想要拥有获得能力的能力。②确保所有的勤奋,都在你的身体和家庭的承受范围之内。

  

  

  枯燥、机械的工作状态看似令人难以接受,实际上却如同一只瑞士钟表,体现了一种规律和秩序的美。这也不是什么自律,是一种很好玩的生活方式。

  工作是创造而不是消耗。对待工作的态度,正是优秀和庸常的分界线。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时间颗粒度。盖茨的是5分钟,而大部分人的是1小时、半天甚至1天。

  为什么很多人不守时?是因为他们的时间颗粒度过于粗犷。

  衡量一个人在商业世界中是否职业化,恪守时间是一项最基本的要求。

  

  

  把所有行程安排都放入日历中,而不是大脑中,然后利用工具管理越来越细的时间颗粒度。

  

  

  制订新一年的行动计划,并且审视去年的实施情况。这个计划包括:

  • 职业/生活目标;

  • 我的强项/弱项;

  • 具体的支持活动。

  00056.jpg

  

  上帝公平地给了每个人每天3个8小时。第一个8小时,大家都在工作,第二个8小时,大家都在睡觉。人与人的区别都是第三个8小时创造出来的。

  

  

  人类和CPU一样都是分时系统,只不过芯片每秒分成上亿份,人类一小时分成四五份。

  每一个时刻我们只能做一件事情,如果被打断再转回来的时候,就会有一定的时间被浪费在回忆刚刚在做什么、做到哪里。所以,我们需要锻炼在不同事务之间迅速切换的本领。这需要我们借助工具,把事情分为“轻重缓急”,然后按照规律去依次处理。

  

  

  习惯,就是别人做起来那么别扭的事情,你可以做得非常自然。

  

  

  当我们把时间管理作为一项规则来遵守时,毫无乐趣可言,甚至感觉很痛苦,认为是时间在管理我们。但是,在时间管理成为习惯之后,一切就变得自然而然,这时才是我们在管理时间。

  这和乐趣无关。觉得毫无乐趣,是因为那不是你的方式,不是你的习惯,不是你的性格。习惯不会让人痛苦,养成习惯的过程才会让人痛苦。

  

  

  史蒂芬·柯维说过:“想法产生行动,行动养成习惯,习惯变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我们需要养成一些重要的习惯,接下来的,就交给命运了。

  

  

  时间管理,最重要的不是如何从17分钟里省出17秒,而是判断这17分钟值不值得用于做某事,以及如何用17分钟省出17个小时。

  

  

  你不是要比别人强10%,而是要强1000%。你比别人强一点根本没用,真正有用的是你比别人强很多。

  

  

  当你觉得生活中到处是“烂人”时,那是因为你生活在“烂人”的圈子里。你要做的,不是改造那些“烂人”,而是遵循特劳特先生的教诲,让自己不断“涨价”,让自己配得上更好的圈子。这,才是正道。

  

  

  一个人痛苦,是因为他没有高度和格局。高度不够,看到、听到的都是问题。格局太小,纠结的都是鸡毛蒜皮的小事,看不到广阔的增量。

  有那个时间,把事做对,一路狂奔,直到他们连你的背影都看不见。用1%的生活,怼赢99%的杠精。

  

  

  坦白地说,我自己几乎是不花时间来经营人脉的。

  人脉的本质是给予价值、平等交换。

  好的人际关系,没有必要天天一起吃饭,或者逢年过节送个礼。很多人想方设法地去讨好别人或者努力经营人脉,就是为了有一天对方能帮到自己,这种状态是不对的。

  如果你对对方没有价值,对方为什么要帮助你呢?只有当你能帮到他的时候,他才会来帮你,这就叫双赢。

  经营人脉,始终要保持的一个基本心态:毫无保留地把你的价值付诸别人身上。要想尽一切办法,毫无目的地帮别人。

  

  

  一个人的财富基本盘,由两个组成部分:你自己的本事;你和其他人联结的本事。

  你能为别人创造多大价值,你就有多大价值。

  

  

  学到的就要教人,赚到的就要给人。教人、给人、结识人的背后,并不是某种商业诉求和目的,而是顺其自然、发乎于心。

  所有的合作,都是先基于了解和信任,然后不断地把自己变得有价值,为身边的人创造价值,才得以实现的。

  

  

  你能帮到的人,才是你的人脉。你要认识一个人的关键,是他想不想认识你。这个决定权在他,不在你。如果想要积累人脉,你能做的,就是不断积累自己的价值,并不断输出自己的价值。

  

  

  健康的人脉,是双方的共赢,而不是单方的消耗。

  

  

  我这一生只能学会三件事,就是知识、技能和态度。

  • 知识就是已经被发现和证明的规律。它是确定的,不需要你通过自身的成功、挫败去验证。学习知识的方法简单直接,记忆即可。

  • 技能就是那些你以为你知道,但如果你没做过就永远不会真的知道的事情。只有靠练习才能真的“习”得这种能力。

  • 最难学的,是态度。态度就是你选择的用来看待这个世界的那副有色眼镜。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扇门,无论外人如何呼喊、冲撞,这扇门始终只能从里面打开。态度是没有人可以教的,态度是你的“心”的选择。

  

  

  所以拒绝学习前人思考总结出来的客观规律,把知识当技能学,通过四处碰壁,总结出一些似是而非的经验。那么你的顿悟,可能只是别人的基本功。只有站在前人的肩膀上,人类才能不断进步。

  

  

  不要把技能当知识学。你能买到的书,教的都是练习技能的步骤,而不是技能本身。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用脑学习知识,用手学习技能,用心学习态度。把知识学以致用,把技能练成艺术,那么你用心相信的东西就一定会实现。

  

  

  对一个人的自我评价体系就是一个极大的考验。如果你靠别人的反馈来评价自己,会非常痛苦。如果你用自己内心认同的价值观来评价自己,就会瞬间看淡所有的误解。

  

  

  自污、示弱、看淡这三件事,看上去都是把自己踩在地板上摩擦。凭什么,有必要吗?有必要。

  因为只有“心态高过云端,姿态埋入地底”,你才可以拥有最高尚的朋友,而没有最低微的敌人。

  

  

  艺术家是黑客。而艺术作品,就是黑客的代码。艺术家让人类不再受制于DNA,忙碌于生存、繁衍。他们给人类带来了自由。

  看一幅美丽的画、听一首美妙的歌,会使自己或心生愉悦,或潸然泪下,或心潮澎湃,虽然这对生存、繁衍没有任何帮助。

  

  

  我们描述一件事情,有三个角度:What(是什么);Why(为什么);How(怎么办)。鸡同鸭讲,只因混淆了What、Why、How。

  到底什么叫“真的知道”?就是你必须同时掌握What、Why、How。

  What、Why、How,是“黄金三问”,密不可分。没有Why,就没有动力,What和How也就没有意义。没有How,就只是鸡汤,再多道理也只是体现在纸面上。

  在沟通中也同样,你一定要搞清楚对方想听的是What、Why还是How,而自己所表达的是What、Why还是How。当你所表达的和对方想听的相匹配,你们的沟通才是有效的。只有真正理解了What、Why、How,你才有可能做到“知行合一”。

  

  

  关于幽默,学术界主流的理论大概有三种:优越感理论、错愕感理论和释放感理论。

  不管你要给人制造的是“优越感”“错愕感”还是“释放感”,都需要一种稀缺的能力,甚至是天赋,那就是智慧。只有当你的智慧多到溢出时,才有幽默感。幽默,是溢出的智慧。

  

  

  服装类产品,分为生活配饰和生活耗材。配饰是生活的装饰品,它是为了适应不同场合,追求的是差异化,而耗材是标准化的,就像打印机的墨盒,一次可以买一打,追求的是实用性和品质。

  

  

  解决一个问题的办法有1000种,但最有效的一定是洞察本质的那一个。

  

  

  一个有边界感的人,会知道有些决定应该由上级来做,有些决定应该由员工来做。如果要跨越边界,就需要先征得对方的同意。

  

  

  别人的时间的所有权属于谁?属于他自己,你并没有权利占用。你一旦要占用别人的时间,就需要经过对方的同意。强行占用,就属于越界。

  

  

  这个世界上,有三大法则:自然法则、族群法则、普遍法则。成年人懂得如何用这些法则来和对方协作,并且保护自己。

  • 自然法则: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或者说,弱肉强食。

  • 族群法则:族,就是有同一血缘的人;群,就是有同一目的的人。族,是为了能够生存延续;群,是为了能够实现目标。因为这个大于个体目标的目标,大家必须出让一部分自己的选择权和决策权给集体。这时定义出来的新的法则,就是族群法则。

  • 普遍法则:可以跨越个人和组织、所有人都理解和认同的东西。

  当你用这三大法则的视角看世界,就会理解个体发展、组织博弈甚至国际政治都有其背后的原因。

  要懂得,用族群法则、普遍法则和世界进行价值交换,同时在必要的时候,用自然法则来保护自己。

  00008.jpg

  

  战争的本质,是对能量的控制。自从掌握了火药和枪支后,人类掌握能量的水平就大幅度提高了。

  

  

  利润,来自没有竞争。任何一个行业,所有的红利最终都会被竞争拉平,最后大家只能赚社会工资。这时候,只能通过创新来创造利润空间。

  00023.jpg

  

  没有KPI(关键绩效指标),怎么可能管得好公司呢?

  把员工分为六级:初级顾问、中级顾问、高级顾问、项目经理、总监、合伙人。每2~3年,员工会晋升一级。升上去的,工资会翻倍;升不上去的,就要离开公司了。

  这是一种强制的向上机制。公司会给你机会,如果你没抓住机会,也不代表你不优秀,你在别的地方可能表现更好。

  有KPI,就会有KPI的漏洞。没有KPI,所以员工根本不知道如何“向上管理”,如何“优化”考核结果,唯一的选择就是努力工作,努力和每一个人协作。

  奈飞公司有一条著名的文化准则,叫作“我们只招成年人”。什么是“成年人”?小孩子才发脾气,成年人要做的不是抱怨,而是自己动手解决问题。成年人就是那些清楚地知道自己要什么,并且愿意为之付出努力的人。

  他们认为,如果要拥抱变化,提前为员工设置KPI是不靠谱的,不可能定出一个合理的KPI。并且,绩效考核带来的最大问题是下级会取悦上级。因为考核员工的是他的上级。一个人做事如果是为了取悦上级,那他的动作就变形了。

  有了KPI和提成,员工就有了私心。就算是举手之劳,我能帮到你,但是这跟我的KPI没关系,那是你的事。这就使组织内部的协作变得非常困难。

  

  

  

  最有创造力的工作,一定来自热爱,来自他内在的自驱力和创造性。

  

  

  财富=劳动×生产效率×对他人的效用

  

  

  信任,是一种能力。被信任,是一种更重要的能力。越是能被信任的人,促成合作的交易成本越低,在商业世界里,越有成功的可能。

  

  

  劝酒,不是酒文化,而是酒文化中的恶习,是对酒文化的扭曲,现在已经变成了职场上的“服从性测试”。真正的领导力,来自内心的追随,而不是行为的服从。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55749-1397297.html

上一篇:视觉笔记术——阅读笔记
下一篇:物语日本史——阅读笔记
收藏 IP: 1.202.186.*|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4 14:0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