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fter50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After50

博文

负系统学基础研究2:系统分类及正负系统分类方式的提出

已有 1393 次阅读 2023-4-22 07:26 |个人分类:安全科学理论|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负系统学基础研究2:系统分类及正负系统分类方式的提出

 本文内容源自:

吴超. 负系统学的创建研究[J].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23333):1-10.

WU Chao. Negative systematology construction research [J]. China Safety Science Journal, 2023333):1-10. 

系统是系统科学最基本最重要的概念之一。系统在人类的生存活动中无处不在,从不同的视角可以得出系统的许多分类[19],比较符合系统科学范畴的系统分类见表1 

表1 比较符合系统科学范畴的系统分类

Tab. 1  System classification in line with the category of systems science

系统的分类视角

系统的分类

从尺度和范围分

宏观安全系统、中观安全系统、微观安全系统,等

从要素间的数学关系分

线性系统、非线性系统,等

从与环境间交换程度分

封闭系统(孤立系统)、开放系统,等

从人类活动空间分

生命系统、自然系统、技术系统、社会系统、信息系统,等

从人工改造程度分

自然系统、人工系统、自然与人工复合系统,等

从自然学科领域分

机械系统、物理系统、化学系统、生物系统,等

从人类感受事物分

物理系统(非事理系统)、事理系统,等

从物性质量分

物质系统、非物质系统,等

从人类感知能力直性分

直接感知系统、间接感知(借助技术感知)系统、尚未可知系统,等

从现有学科归类分

软系统、硬系统,等

从静动的关系分

运动系统、静止系统,等

从系统可预见性分

确定性系统、不确定性系统,等

从变化状态为

平衡系统、非平衡系统,等

从干预系统分

调控系统、无调控系统,等

从系统演化形态分

过程系统、非过程系统,等

从系统组分协同动力分

自组织系统、他组织系统,等

从系统完美程度分

适应性系统、非适应性系统,等

从认知程度分

白系统、黑系统、灰系统,等

从系统熵值大小分

平衡态系统、近平衡态系统、远离平衡态系统,等

从人类感知系统简复程度分

简单系统、复杂系统(本体复杂系统、实践复杂性系统),等

从人类对系统的安全感分

安全系统,危险系统,等

从人类对系统的喜好和厌恶分

正系统,负系统,等

更多视角分

    从灾难的形成机制、灾难的演化、灾难的后果、灾难的防控、灾难的恢复等方面去分析,灾难大都是复杂的系统问题,为了研究和表达可能出现各种灾难等人类不希望的负面事件所承载的系统,笔者认为,用负系统来表达灾难发生系统非常合适和有价值。既然提出了负系统,由对称思维自然也会联想起正系统,因而也构成另一种系统的新分类方式:负系统和正系统。

其实类似于正负意义表达的词汇还有二元二象阴阳输赢好坏生死善恶红白等,笔者选择了正负系统,是考虑到正负的表达具有国际化、科学化、符号化,且内涵宽和有概括性及通用性。单纯表达两极,还有极端一词,但考虑到个人主要是研究各种灾难的共性问题,灾难都是负面的,因而最终选择按正负系统的分类。

根据笔者对Web of ScienceCNKI等国内外大型文献数据库的调研,尚未查到关于正系统和负系统的分类及其内涵的深入研究的相关文献。按照系统科学对系统分类的原则,正系统与负系统的分类也属于系统科学的系统分类,因为该分类方式是从系统的整体功能特性来划分的。因此,这个系统新分类方式也纳入到表1之中。

参考文献:

[19]吴超.3MS-5Meic安全系统模型构建及其应用研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2020, 30(8):1-11.

WU Chao. Construction of 3MS5Meic safety system model and its application[J]. China Safety Science Journal, 2020, 30(8):1-11.


    相关文章:

科学网—负系统学基础研究1:引言 - 吴超的博文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32981-1385034.html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32981-1385195.html

上一篇:负系统学基础研究1:引言
下一篇:负系统学基础研究3:负系统和正系统的定义及其内涵
收藏 IP: 58.20.26.*| 热度|

1 郑永军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4 05:2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