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这方面工作,不好做。既缺老师,又缺学生。想各种办法,效果很有限。pu分(一些大学校园使用pu口袋校园,将这个软件作为第二课堂。其中包含一些社会实践、公益等活动,参加相应的活动会给予一定的pu学分。不同学校对pu学分要求不一样。),我们也探索过,信息素养讲座方面的分学生“不稀罕”(稀罕的是创新、创业方面的,素质、技能方面的不怎么稀罕),个别要PU分的,只是刷下分就跑,留下来也多是人在心不在。我们这个学期搞的数字资源利用系列讲座,原计划是线上线下同时进行,后半段因疫情影响,只能线上,来听的学生真的叫屈指可数。“高校信息素养教育数据库”,所在高校是这个学期开通试用。我的印象是,内容倒不少,但是很难有吸引力。平台上有关内容的点击量亦可见一斑。
高校信息素养教育数据库(https://suyang.zxhnzq.com/Main.aspx)内容体系,有助于开拓视野。特此梳理如下:
1 概念理论。信息检索、信息素养、信息素养与效率提升、信息素养与探究精神、信息素养与终身学习、知识产权。
2 检索技术。资源下载与获取技巧、检索词与检索点、限制检索技术、布尔检索技术、精确匹配与模糊匹配、截词检索技术、搜索引擎的检索语法、搜索引擎的高级搜索界面、检索策略。
3 信息资源。图书、学术论文、统计数据、标准、专利、报纸、百度全家桶及同行、电商网站的信息资源、免费视频课程、社交媒体的信息资源、玩转知乎、视频网站、网络社区、政府权威信息资源、地图资源、科研报告。
4 检索系统。网盘搜索、免费电子书搜索、古籍搜索、图片搜索、影音搜索、比价搜索、网络指数、字体搜索、程序搜索、小众垂直搜索、本地搜索、搜索思维。
5 知识管理。二维码生成、云盘/同步盘、笔记软件、思维导图、时间管理、在线表单、网络协作、格式转换、网络导航、各种插件、文件管理、文本处理、图片处理、视频处理、效率办公。
6 学术资源。玩转CNKI、超星全家桶、维普数据库、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万方数据库、web of science从入门到精通、Scopus、EBSCO、springer、pubmed、Elsevier、jstor、wiley、OA学术资源、学术搜索引擎、学术评价。
7 学术写作。论文选题、学术写作入门、毕业论文写作、写作中的英文翻译、论文的参考文献、论文投稿、学术规范及伦理、论文排版。
8 科研工具。数据获取工具、数据处理工具、数据可视化工具、文本可视化工具、学术评价工具、知识图谱工具、文献追踪工具、文献管理工具。
9 应用场景。生活:玩转搜索,精致生活;学习:获取信息,零基础学一切;考证:自主学习,不用报班;技能:从入门到精通;考研:获取信息,搞定考研;留学:出国留学信息的获取与利用;求职,获取信息,找工作并不难;职场:学会搜索,玩转职场;人脉:找人,有这么几招;健康:食品安全与医药数据;隐私保护:保护隐私的各种神器;止谣防骗:数字江湖的行走法则;安全教育:安全始于心践于行。
在上述内容体系之外,设有精品课程(初级、中级、高级、特色专题)、练习题、课件/案件、讲座/培训、实训平台、个人中心等模块。内容确实很丰富,涉及方方面面。无论哪一方面,从了解到熟悉再到精通,都是不容易的。
我自身作为高校图书馆工作者,具有图书馆学专业背景,可以说从我1999年参加工作至今,一直在努力提升自己的信息素养。我的感受是这个领域的发展变化太迅速,知识的更新太快了,自己知道的东西非常有限。以中国知网系列数据库为例,我从2000年开始打交道(当时是建“中国学术期刊光盘镜像站”,我是作为技术部负责人角色),之后有参考咨询馆员、学科馆员、采访馆员等角色,我对中国知网系列产品与服务的了解算是投入了较多时间和精力,但我深知,了解非常非常有限,接触、体验过的资源与服务并不算多、也不算深入,且其产品与服务是在“与时俱进”的。我算比较努力开拓自身视野,高校图书馆的资源与服务通过各种方式方法在关注与了解,尤其是多所双一流高校是重点关注的,公共图书馆我实际办了多过多家省图书馆的读者证(大多拥有部分数字资源远程访问权限)。国家图书馆的读者证,我是2010年办的,我自身算是持续关注(更多是从做服务的角度)。2016年算是抓住机遇,给所在高校教师办了344张国家图书馆读者证,总共只花了66元快递费(一次寄资料过去,一次寄读者证回来)。这些证实际是非常有用的,可以远程利用大量国家图书馆的数字资源,当前“读者卡用户”可访问199个,其中国家图书馆自建特色资源库48个,商业购买资源库151个(读者云门户网站使用帮助.http://read.nlc.cn/static/file/index/userHelp.pdf )。持续多年,我在所在高校不同场合积极宣传推广国家图书馆资源与服务,只是不清楚有多少人实际体验并切实受益(据个人了解,有几位至少是体验过,因为曾专门咨询过相关问题。)。前些日子,有人托我找一种古籍资源,我花了不少功夫从CADAL、读秀学术搜索找,今天发现中华古籍资源库(http://read.nlc.cn/thematDataSearch/toGujiIndex)中有刻本影印版,这个版本的质量比我之前找的好多了,且利用方式更为友好(检索功能更强,阅读体验更好),这个库实际属于国家图书馆的“互联网公开访问资源”。
我的思考、思考、再思考,有什么用呢?谁会在意呢?究竟想表达什么呢?我也很难准确描述。实践中,关于高校信息素养教育,时不时有同行问:该选用哪种教材?该怎么讲?在我看来这确实属于难题,因为涉及的变量太多了。理想状态是:因材施教,教学相长。作为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方面工作不好做,但是还是要去做的。对于资源丰富的(或者说文献资源经费较为充裕)高校图书馆应该重视,对于资源缺乏的(或者说文献资源经费较为窘迫的)高校图书馆更应该重视,各自重视的侧重点应有所不同。从个人角度,其实是有留意一些数据的,也就是说有数据支持的。比如,据DRAA统计结果,Elsevier ScienceDirect数据库,2021年351家用户(采购数据库的机构总数),全文下载成本:平均2.76元;最高1684.03元;最低0.58元;中位数6.32元。这组数字实际是值得细品的。信息素养教育实际是且应是高校图书馆工作的重要抓手,一顺百顺。
延伸阅读:
王启云.关于高校信息素养教育的思考.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13646-1361511.html
关于高校信息素养教育,时下有不少可以公开获取的优质课程,也有专门的高校信息素养教育数据库(商业数据库)。有理由做得更好,但相关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得跟上,而且得协调并进。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6 00:1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